时代周刊:维基解密引发的深层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 15:11 新浪财经
最新的176卷第24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将于2010年12月13日正式出刊,而《时代周刊》官方网站提前发布了这期杂志的封面文章。该文标题为“维基揭秘引发的深层思考”。文章作者对美国为何近期会出现严重的泄密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作者还认为,维基揭秘网站(WikiLeaks)之所以能成功,它实际上是拜美国保密体制漏洞所赐。现摘译如下。
一等兵Bradley Manning因去年11月违法在伊拉克的美军前哨站处下载上千份外交文件而被美陆军认定为犯罪。有传言称他把这些电子版本文件交给了自称为提倡信息自由的活动人士阿桑奇(Julian Assange),这些文件随后被挂在其叛逆性的网站维基揭秘上。Manning的举动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次事件会使各国政府自问,究竟何为真正秘密和重新审视自己,思考在私人通信可让信息在全球迅速传递的时代中应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
维基揭秘从11月28日起公开的25万份以上外交电讯,是美国史上最大一宗未经授权而公开机密内容的行为。其包括1.1万份标有保密标记的文件,按美政府的定义,公布其中任何一份文件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伤害。泄密事件还迫使美国内取消了政府机构之间共享情报的制度,并对电子文本秘密档案采取新的控制措施。美国务院从国务卿希拉里,到最底层的官员纷纷出动,以缓解因泄密事件对外国政府带来的影响。
事件影响余波还只是刚开始显露。可以设想它不仅影响到朝鲜半岛的紧张形势,而且还影响到包括伊朗和周边阿拉伯邻国在内的中东地区局势。泄密究竟是否会让这些地区的形势变得更不利于今后的谈判,现只能拭目以待。显而易见的是,维基揭秘的行为可能会改变这些地区的历史。
然而,自古以来的政府总是试图将行为意图保密,它们因此一直被泄密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有些信息确实应保守秘密,泄密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各国政府在此前数年内所标注的保密信息是如此之多,它不禁让人们怀疑政府会对每天时间都要做出保密分级。
据美国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U.S. Information Security Oversight Office,ISOO)公布的数据,由政府界定的新秘密项数量,已从1996年的105,163项,增加到2009年的183,224项,大增75%。同期,在各种密级下制定的文件和通信材料数量的增长,达到令人震惊的近10倍,从1996年的5,685,462份,激增至2009年的54,651,765份。接触大量各式保密信息的人员数量同样也在猛增。政府问责局(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在2008年发现,仅五角大楼一地批准可接触保密信息的人员数量就达63万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在全球各地接触秘密信息,跟踪这些人会变得更困难。令问题雪上加霜的是,这种现象使得政府评价究竟哪些内容应归为保密类的可信性遭到削弱。当五角大楼1971年发生详细阐述美国卷入越战的文件被泄密给《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时,最高法院前任大法官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对此评论道,当所有事情都具有保密性质时,实际上就没有事情是保密的。人们因不满或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在漠视这套制度,事实上,它受到决意要自我保护和自我推销的一批人的操纵。
并非只有政府在要求把更多实际上并不需要保密的事务列入保密等级。因为当今信息科技的迅猛进展,使得传播信息、观点、备忘提示和闲言碎语,比人类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快速和大范围传播所见所闻的势头必然会扩大。人们一旦在具备了解到刚发生事情的零星信息的潜能后,特别是有了阿桑奇这类人物时,他们会通过传播手段现实自己的潜能。
阿桑奇这位亡命天涯的澳大利亚骇客,发起了一场旨在自由获取所有信息和政府在公共事务上保密是对民众侮辱的征讨运动。若无泄密者,阿桑奇什么也不是。阿桑奇通过Skype网络电话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宣称,维基揭秘是在努力让整个世界更文明,抵制把文明推向反面的企业权力滥用。
但是,阿桑奇自认为在为世界做好事的观点未得到另一些人的认同。前20年的每位美国总统都在努力解决保密扩大化的问题,但他们仍认为一些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程度的机密性和保密措施。国务卿希拉里上月末表示,几乎在所有职业中,人们需要靠保密性的沟通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但随着秘密的事务越来越多,接触秘密事务的人越来越多,以及了解到存在着随时准备接受揭秘的维基揭秘网站的人越来越多时,问题已变成了美国、或世上任何国家的政府,是否真的只能按希拉里所说的,要依赖保密性沟通才能做自己的工作。
几十年前的局面可能会使大范围保密有必要。维基揭秘活动不太可能在冷战期间出现。因美苏双方间谍的活动频繁,政府内复制秘密材料需要严格的制度约束。有些秘密文件甚至采用水印标记,以表明它们是原始版本和起草者,防止复制和易于跟踪去处。电信往来同样受制约。在处理非常敏感材料时,通信内容只能由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的数学家进行加密后,在专用网络上传送。
当IT革命出现后,美国政府最初抵制它的诱惑。但互联网和数据快速存储和调用的革命,让工商界能在1980年代末以难以想象的规模来寻找和共享信息。然而,政府部门间因彼此信任程度低,却经常拒绝共享信息。如此糟糕的信任状况有着很长的历史,前总统杜鲁门和中情局(CIA)从来就不了解,联邦调查局(FBI)和美国陆军曾在二战后破译了苏联的密码手册。这种政府机构间的相互猜忌直到柏林墙倒塌,甚至仍延续至今。
彼此不信任产生实实在在的代价。国会调查9/11恐怖分子袭击事件的委员会发现,糟糕的信息共享是政府在应对这次袭击事件中的最大失败因素。例如,FBI早已了解基地组织的支持者试图在美学习驾驶飞机,但未把情报通知CIA,而后者还在极力想了解这场正在来临的袭击阴谋的细节。
前总统克林顿曾签发过12958总统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12958),它规定包括总统本人在内的20位官员才有权认定文件是否具有保密性质,意味着若这类文件一旦泄密会给国家安全带来非常严重后果。但这份命令也奇怪地允许这20人能够授权下属的1336位官员有同样的职能。但这还不是事态发展的最终结果。据两党联立的国会治理政府保密问题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披露,如此授权认定文件保密性质的人数最终约达200万个政府官员和100万个军事工业承包商。
授权认定文件保密性质的人数越多,政府人员需要获准接触保密材料的人数也就越多。《华盛顿邮报》今年初对美国保密制度的深度调查结果发现,政府内外获准接触绝密级文件的人数达85.4万人。要确保这么多人都靠得住,无泄密绝非易事,特别是当允许接触保密材料的规定毛病百出,缺乏严格性时。GAO任意抽取了3500份官员们用以确定是否给予国防部人员接触保密事务的调查报告样本,最后发现,87%的报告都因至少缺乏一类联邦政府调查标准要求的基础文档资料而不合保密规定。GAO自2005年以来一直重视整顿涉密人员制度,此问题对美国安全形成的风险最高。
更有害的可能是,政府内部的根本性不信任环境,让保密性四处泛滥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负责治理政府保密问题的参议员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在1997年的报告中指出,最紧迫的是减少限定为保密的内容。正因为事事都要保密,实际上事事也都不保密,由此对泄密也不追究。泄密问题越多,政府的可信性就越糟。
ISOO负责人William Bosanko指出,一旦深受信任的内幕人士失去对政府评定保密制度的信任后,这些人自然会用自己的评定原则。这必然要出大问题。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的知名度已变得如此之高,他因此就具有了决定哪些应保密,哪些不应的权力。据维基揭秘公布的信息,网站头一年的数据库中存储的揭秘文件已达120万份,并称每天平均还收到1万份新材料。其中包括政界贪污腐败、基督教科学组织派(Church of Scientology)的秘密手册,以及关塔那摩监狱隐藏被关押的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人员等秘密。
阿桑奇自称,网站专职人员仅5位,另有40位志愿者和800位临时帮忙者。他本人则过着游牧般生活,经常在数个国家之间流动,并声称被跟踪。瑞典警方已对他发出逮捕令,要调查他涉嫌强奸、调戏和非法恐吓。他否认指控。但国际警察组织也对他签发了红色通缉令。
美国政府最初是以善意忽视的态度对待阿桑奇的行为。这位维基揭秘的开创者把激进主义与自学成才的博学结合为一体。当有人请他评价英国强硬的官员保密法时,他称僵死的封建制度的一条胳膊仍搭在每个英国人的肩膀上,维基揭秘的使命就是要取下这条胳膊。当《时代周刊》要他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时,他大谈诞生美国宪法的革命运动,以及评价美国的反间谍法(Espionage Act)涉面太宽,因此成为它从未经过最高法院认真考验的原因之一。
但是,当美政府对阿桑奇采取敌意态度时,他可能某一天会亲自在法院接受考验。已有国会议员称维基揭秘是恐怖组织。司法部长霍尔德(Eric Holder)表示,司法部正调查此事。问题是即使阿桑奇能被抓获,但起诉他却异常困难,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问题还涉及到宪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是否能认定维基揭秘是媒体组织。
奥巴马的确至少在一点上与阿桑奇相同。前者也在思考如何减少保密内容。他去年入主白宫的第一天就向各政府机构发布了提高开放和透明性的命令。他在去年年底又签发了关于在政府机构间审核制定保密材料的总统令。命令要求有权制定保密材料的人员,应在制定保密材料和减少涉密关卡上接受定期培训。命令还要求各机构聘请外部保密专家审核其制订的保密准则和制度。可能最重要的是,奥巴马的命令迫使为材料划定密级的官员们,要在他们制造的保密材料上标明自己的信息。
除此以外,奥巴马绝不可能是阿桑奇的同路人。奥巴马要做的是重建政府的可信性,尽管困难重重。而阿桑奇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时也不再会像以前那样轻松。由于大规模泄漏秘密事件让许多人处在生命危险中,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美国与其他国家在解决国际问题上的努力也受到削弱,因此,泄密事件只会让政府更加收紧,而不是放松安全标准。
今后的保密制度是否能更有效保护国家安全,现姑且存疑。有前情报专家表示,整个世界正以无可逆转的势头朝着开放性前进,只有更少地依靠保密办法的国家和组织,最终会比仅依靠穷其心智的低效保密信息来维护安全的一类具有更大优势。
前大法官斯图尔特曾就政府应如何在保密和开放、透明间取得平衡做过精彩描述。他认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内部安全系统的特征,是尽可能地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公认只有在真正实现政府的可信性时,保密才有最大效果。然而,此至理名言也是阿桑奇很钦佩地挂在维基揭秘网站上的座右铭。(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