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福布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 16:09 新浪财经

  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文章认为,像共享经济(shareeconomy)和不设最低工资标准等以往不受欢迎的想法在本质上可起到增加就业和增强经济活力的作用。这些想法值得人们重新审视。

福布斯9月13日刊封面图片
福布斯9月13日刊封面图片

  大衰退以来最显荒诞不经之事,是国会以保障航空安全名义通过的法案,以100亿美元资金保住与此有关的14万个教师工作。此举虽意愿良好,但无疑在两方面判断有误。首先是这类工作岗位是否值得保,同时它还让各州政府乐得盘算如何花销这笔难得的意外财富。其次是此类联邦经济刺激计划开支对提高就业充其量只有短期效果。因此,若想认真解决严重的就业问题,人们的确应重新思考问题的根源。

  由政府出面支撑就业是有代价的。用以支付以上教师或延长就业的开支,或任何公共项目开支迟早要由纳税人承担。纳税人因此决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企业也会收缩雇工,消费者在开支时也会踌躇。

  以上负面反馈解释了刺激计划为何有副作用。日本曾尽力为各类低收入者提供培训和以其他形式资助,但如此做法却让35岁以下失业者人数越来越多。丹麦为防止扩大裁员进行政府资助实现临时就业,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并还为他们提供最长可达4年的资助而曾欢欣鼓舞,但此做法随后也遭到半途而废命运。

  美国当前也出现了即使经济刺激计划大量开支,无论政府如何向工商业频频示意,但都难以让9.5%的失业率出现好转局面。若加上那些就此放弃继续寻找工作的人群,失业率会高达16.5%,其中三分之一属于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任何就业机会的一类。

  然而,现实中并非没有创造就业的办法。以下是若干可以考虑的做法。

  再谈共享经济

  为结束1985年出现的高达7%的失业率和经济滞胀,现任哈佛大学教授的马丁·威茨曼(MartinLawrence Weitzman)当时提出了刺激就业的新概念,即共享经济。尽管此概念随后未流行开来,但它被《纽约时报》称为“自凯恩斯以来的最佳创意”。在失业者中有近半数在前半年内无任何工作机会之时,当7%失业率似乎成为追求的目标之时,威茨曼的大胆想法是值得重新审视的。

  按威茨曼的理论,降低失业率的妙计是支付给员工一笔固定比例的销售收入或利润。除一部份薪酬仍可以小时计算外,共享部份却能为扩大就业带来激励作用。极端的例子是,若有企业无论雇用多少人都以固定比例支付工资时,任何新增员工的边际成本为零。只要新增员工未达企业最大可承受量,继续雇工仍无损经营,而新增人手的开支只是在稀释现有员工总薪酬部份。

  共享销售收入或利润也有类似效果。每一新增人手开支的影响实际上由现有员工分摊,其总薪酬被新员工稀释。假如员工可获得半数收入,该企业会继续增加用工,直到无法增加销售的最后一位员工。

  稀释效果都被视为对员工造成很糟的影响。但共享收入可调整薪酬结构,让员工获得与当前相同的收入。在制定共享收入计划时,企业为让薪酬方案对潜在求职者有更大吸引力,会对接纳就业的人数做限制。在一定的收入共享数量范围内,雇用太多人数的企业会感到其薪酬计划缺乏竞争力,它由此无法增加雇用。在完全共享经济环境下,企业可能会增加雇用人数,但因稀释效果让它在劳动力市场上显得竞争性低下而无法持续增加用工。

  但在经济衰退期它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在衰退刚出现之前,企业可能想要增加用工。但受衰退影响,其用工需求不得不降至半数。但此时情形与前不同的是,该企业能做到在不裁去现有员工的情形下增雇这半数的新员工。吸纳这些新人就业实际上导致所有现职员工的薪酬被部份调减。但由于公司外部就业机会因衰退而减少,现职员工也不得不接受如此结局。

  但共享收入概念也非万全之策。它虽能刺激处在经济形势不佳时的企业维持增加雇工,但它同时降低了扩大需求的投资的激励作用。能以较少资金启动,并带动更多需求的营销行动是值得做的。但若员工分享半数收入,那麽,企业因营销支出一定数额后仅得到半数收入而无法进行利润丰厚的投资。利润共享的设想虽更佳,但由此会带来会计核算上的争议。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收入共享仍可能是改善当前僵滞状况的思路。传统薪酬合同会让企业在衰退时裁员,失业者因丧失购买和偿还按揭贷款的能力,裁员做法实际上是对其他行业的伤害,结果造成衰退加剧。当前僵滞问题如同亚当·斯密列举的面包师与屠夫关系,即具体企业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其裁员行动必定伤及其他企业。若企业能彼此协调,它们肯定会一致同意增加用工。基于对可让企业增加用工的薪酬体系进行调整的想法,威茨曼提出了企业间协调理论。这种过度或称之为储备的用工需求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缓冲机制。

  政府可考虑不对薪酬做大的变更,仅改变其核算方式的略微调整的做法。足以影响到企业薪酬体系的少量减免税收就可引起大的变化。除迫不得已让政府成为雇主外,共享经济概念会把私人创业者变为用工胃口巨大的就业储备库。

  威茨曼曾预测,共享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有“遍及天涯海角把潜在求职者网罗到自己麾下”的愿望。这是人们乐观其成的效果。

  废除最低工资制度

  若人们仍在认真对待就业问题,目前就应认识到政府在就业上大量开支的做法错得离谱。更好的做法是消除求职者求职时面临的障碍,这就是最低工资制。

  最低工资制的效果是短视法律的典型例子。最低工资制造成失业。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供给的劳动力超越了企业主愿意负担的雇工。废止最低工资会带来如下两个效果。首先,它增加了就业机会,特别对刚进入劳动市场的年轻人,同时它还具有让新人当今累积的经验转为未来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其次,它同时还是向企业主、员工和投资者发出可持续增加雇工和投资,毋需担心遭负面冲击的强烈信息。

  当前失业影响主要落在年轻和缺少技能的这批人身上。最低工资制影响了众多25岁以下人群,他们约占最低工资总人数的半数。在领取按小时计薪金的年轻人中,有19%是最低工资阶层,而在农业和家族企业就业的年轻人中,有人薪酬甚至还低于最低工资。仅2%的全日制小时工可获最低或更低些的工资。换言之,最低工资制度让年轻人无法就业,同时它还降低了年纪稍大、需赡养家庭的全日制员工的经济能力。

  联邦最低工资在2007-2009年间增长41%,从此前每小时5.15美元增至7.25美元。但结果是灾难性的,受这轮分三个阶段的最低工资上调影响的各州的年龄在16-19岁间的就业者减少6.9%,约9.8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受一定程度影响扩大至32个州后,上调薪共计造成11.4万年轻人失业。

  人们可从官方数据中看到其负面影响。据政府最新统计数据,成年男性失业率达9.7%,成年女性7.9%,而达到进入劳动力市场年纪的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26%。黑人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高达40%。在反映对能否继续就业感到担忧的人群,和可能会转为全职的兼职员工的就业不足的统计项上,该指标7月达16.5%。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障碍有助于让情况好转。

  上调最低工资对美国南部和平原地区影响最大。最新数据表明,上调最低工资让田纳西州年轻人就业减少8.2%。取消最低工资上调会给该地区年轻人创造就业新机会,东北和中西部,以及西海岸地区的就业增长还需要废除各州制定的更高的最低工资标准。

  取消最低工资实际上是在发出强劲和正面经济信号,即向投资者、创业者和员工表明,政策制定者要遵循供需规律,了解经济繁荣来自驾驭经营,而非财富重新分配。

  低工资情形在大多数时会远好于失业和无工资。支持低工资制者虽辩称,违反低工资制是社会倒退。然而这种所谓“倒退”说法不幸的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竞争性的市场在如何运行。推行最低工资制者的愿望虽好,但失业者是无法以良好愿望来支付各类日常生活的必需项。

  废除最低工资制能带来就业和财富的持续增长。但以政府开支为主的就业计划绝无此效果。最简单的道理若是联邦政府虽为某地区划出增加就业的专项资金,但因市场竞争作用,新增就业肯定会夺走该地其他企业的客户,迫使这些企业裁员。

  联邦政府的就业计划不会带来经济活动稳定持久增长,也无法长期刺激就业。它起到的最大做用只是重新配置资源,以牺牲若干行业就业为代价来临时性地增加其他行业的就业。但是这类行为会鼓励人们钻营政治,穷其本领来打探政府资金花销方向。这类勾当不是无代价的,它在耗费而不是创造财富。

  人们不要指望政治人物懂得经济规律,而废除最低工资制能激励企业主更多雇工。然而,那些要展示政绩的项目却更能取悦人心。(皖东)

  How to Create Jobs

  We can put Americans back to work--and do it without spending a taxpayer dime。

  The most recent absurdity of the Great Recession is the $10 billion allocated by Congress to save 140,000 teachers' jobs in a bill nominally concerned with aviation safety. Well-intentioned though it may be, the measure is wrongheaded on two fronts. First, it's unclear that these jobs needed "saving"; indeed, some states are gleefully figuring out how to spend the unanticipated windfall. Second, federal stimulus spending of this sort can have only a short-term impact on employment. If we are serious about creating jobs, we need to rethink the problem from the start。

  Government-backed paychecks come with a cost. The money to pay for the teachers or the extended unemployment comp or the public works project will, sooner or later, have to be extracted from the pockets of taxpayers. Anticipating that burden, taxpayers with money sit on it. Corporations shrink from hiring; consumers hesitate before buying。

  This negative feedback explains how a stimulus program can backfire. Japan pays for training and other forms of help to those trying to scratch out a living but in doing so has swollen the population of "freeters," those under 35 without permanent jobs. Denmark, once hailed for its "flexicurity" system (state-subsidized programs offering temporary work to prevent layoffs, job training and up to four years of assistance for those without work), is lopping the program in half。

  Here in America vast amounts of stimulus money and White House jawboning have done little to move the unemployment needle, frozen at 9.5%. Add in the people who have simply given up looking for a job and you get an unemployment rate of 16.5%. A third of this is a hard core of potential workers who have no realistic chance of finding a job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re there ways to create jobs without taxpayer funds? Yes. Over the next pages we offer some unorthodox solutions to the employment problem。

  (《福布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