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高盛揭开华尔街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7日 10:43 财富网

  高盛的高管们尽管闪烁其辞,但赌场资本主义,这一靠掠夺多数人利益而成就的华尔街暴富的体制,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审判。

  没几件事能像经济丑闻那样引起公众的兴趣。当丑闻扯进了华尔街权势最高、最富有的公司——高盛,而此次事件的中心人物却是个名不见经传、只有31岁的法国人,结果引出了一大串让众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公众却已然意识到某些空前诡计已经揭开,而那些无耻的投资银行家将最终承担其应有的后果。然而到目前为止,事态发展并没有那么震天动地。

  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了高盛和其初出茅庐的员工法布里斯·图尔(Fabrice Tourre),控告他们在2007年的包括次级抵押贷款在内的交易中误导投资者。高盛就此事表示否认,而该诉讼只是个民事案件。除非美国司法部启动刑事调查,那么,图尔和他的老板都不会有牢狱之灾。

  早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之前,大家就认为,高盛把赌注押在了次级贷款上,并鼓动自己的客户进行购买。尽管高盛坚称并未预见到住房市场会崩盘,自己会从中获益,但上述观点并未因此而削弱。高盛财务主管大卫·温尼亚尔(David Viniar)对《商业周刊》表示,他们公司可没那么聪明。但是我们知道,在2007年年初,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纽约的一个对冲基金经理人,也是高盛的客户——在崩盘时期想出售短期次级抵押贷款,为此,他把此事委托给了高盛的图尔,他当时年仅28岁的抵押贷款商。结果事情变成了高盛是否有法律义务透露保尔森在其后发行的复杂衍生债券——即合成抵押债务,其价值是依赖于数十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相关事宜。如果个人住房贷款坚挺的话——即借款人按月还款——那么抵押债券的持有者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但如果逾期借款和止赎权上升,那么他们就会损失惨重。

  没有人同情高盛的损失

  在这场骗局中,买主以为会有人购买看跌的债券,因此信贷质量成了关键。高盛告诉投资者,有家叫A.C.A的专业抵押公司已经完成了重组。“我们要确认的一件事是要让A.C.A公司明白,我们要以他们的名义交易。”图尔在电邮中写道,“用他们的名义的话有利于证券的发行。”政府称,高盛不仅没有向外界透露保尔森投资了新证券,更没说他已经选好了按揭资产,为A.C.A公司提供了一串包括自己所选择的在内的次级抵押债券。(这听起来有点像跑马场让一个赌徒选赛马和骑手,压根没向赌马的人知会一声。)政府称,图尔也告诉A.C.A公司,说保尔森在新股票内投资了200万美元,而官方则认为这全是谎话。

  9个月里,拖欠比率上升和回赎权的取消已经给包括欧洲两家大银行在内的投资者造成了10亿美元的损失,而其中绝大部分的收益都进了保尔森的腰包。英国首相布朗称,高盛的做法标志着自己是“道德彻底破产了”,但是并不是说高盛不能为自己辩护:高盛称,自己也损失了9000万美元,而在2007年,没几个人知道保尔森是谁,所以透露保尔森的身份也不会使投资者吓一跳。看到债务抵押债券的热潮,那么这种说法也许听起来就不那么荒谬了。

  证券律师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胜诉的看法不一,但是没有人同情高盛的损失。高盛长久以来是为蓝筹公司和富人筹集资金的投资银行,不过现在就像个对冲基金,过度利用自己的名誉,赚取客户的钱财。高盛最近的举动让人想起了它初创20年时发生的事,当它成功地举债为谢南多厄与蓝岭这两只基金输入资金的时候,而二者却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化为乌有。

  然而,并非只有高盛一家公司在用对冲基金炮制交易或制造不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2005到2008年之间,世界十大合成债务抵押债券持有者为:美洲银行、美林、瑞银、摩根大通集团、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瑞士信贷、高盛、巴克莱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上述公司均为银行控股公司,也就是说他们的小额存款为政府保护。当陷入困境时,他们可以从美国联邦储备那里获得低息贷款。如果事态严重的话,他们也能通过纳税人的融资暂解燃眉之急。因此,我们所处的情景是“政府担保,纳税人买单”的赌场,被享受特权的银行界扛在肩上的赌场——这才是悲哀所在。正如奥巴马总统不久前在纽约柯柏联盟学院的演讲中所说:“自由市场绝不是让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免费通行证。”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同时,参议院似乎有意通过经济改革法案。该法案涵盖很多方面——如设立新机构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使其免于大财团的掠夺,市政府能更容易关闭像通用电气、美国国际集团之类的非银行财经机构。但是华尔街的说客也能使这项法案失效。而且,最根本的问题尚未解决:榜上有名的银行依旧尾大不掉。这就是为什么以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为首的官员要求政府要规定银行规模上限,并禁止他们投资对冲基金,禁止某些自营项目。

  但是设立上限照样会使花旗、美洲银行这样的大企业毫发无伤,并且官方对自营的定义也是含糊不清。因此,像高盛、摩根士丹利公司这样的公司可以随时放弃他们的银行经营许可证——为确保其基金的安全,他们在2008年就干过一回——也知道政府对此会不了了之。

  尽管欢迎改革法案,但是没人会认为单凭改革就能阻止进一步的崩溃。25年来,经济理论和立法方面的误导,外加监管不足,造就了这样一个非法金融机构,想把它恢复元气可是件费时费力的事。

  高盛的董事会里根本看不到任何银行总裁或前监管高层的身影。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爆发丑闻不足为奇。不久前,如果有人说高盛应该向花旗集团学点什么,那一定被认为是一派胡言。可是当高盛舞弊案逐渐大白于天下,劳尔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还真不妨学学维克拉姆·庞迪特(Vikram Pandit)的浴火重生之路。

  最近,高盛宣布其第一财季利润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不过其整体态势可不大乐观。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盛的巨额奖金以及与华盛顿当局盘根错节的关系,都令其成为众矢之的。现在,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高盛误导客户并协助一家基金从中牟利,公众的怒火达到了沸腾的顶点。

  金融方面功夫很不到家

  对于上述指控,高盛矢口否认。不过,就算是那些站在高盛一边的人,这次也认为它应该洗心革面了。“挺高派”认为,首先应该着手改变的是其董事会及高盛面对公众的姿态。而恰恰是在这两个方面,花旗已有重大进步。

  佛罗里达州那不勒斯的对冲基金经理、激进投资者埃里克·杰克逊(Eric Jackson)说:“在公众舆论的法庭上,高盛已经完败。这就是为什么它必须做出改变的原因所在。”自去年以来,杰克逊一直在说,高盛的董事们日子过得太舒服了,而且缺乏金融专业知识,没法很好地监督公司管理层。

  高盛的董事净是些付给该公司大笔服务费的商界大佬,比如印度钢铁巨头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和房利美前总裁詹姆斯·约翰逊(James Johnson)。

  杰克逊认为,选择这些大人物的问题,在于“他们似乎倾向于赞同高管的思路”,因此不太可能约束布兰克费恩及其团队。杰克逊说,高盛董事会不但日子太过于舒坦,在金融方面也是功夫很不到家。花旗重组董事会时,力邀美国合众银行前总裁杰里·格兰德霍夫(Jerry Grundhofer)和曾任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安东尼·桑托莫罗(Anthony Santomero)加盟。而高盛的董事会里根本看不到任何银行总裁或前监管高层的身影。

  在目前的形势下,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现在,失业率几乎创下三十年来的新高,而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金融监管,国会议员们正争得不可开交,参议院正在根据事实推断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华尔街是否是一名由纳税人资助的豪赌客?

  阿肯色州民主党参议员马克·普莱尔(Mark Pryor)说:“我觉得,人们现在普遍感觉,华尔街是以大家的金钱和未来作为赌注。”对此,密苏里州民主党参议员卡莱尔·麦卡斯基(Claire McCaskill)补充道:“华尔街公司管理松懈,在这方面简直连拉斯维韦加斯的赌场老板都不如。”

  这些问题对曾经声名显赫的高盛形成了重大打击。杰克逊评论说:“我不知道是谁在负责高盛的公共关系,但它在这方面简直是一败涂地。它必须摆脱这种状况。”杰克逊在高盛没有股份,但持有花旗的股票。

  自诩承担了“上帝的工作”

  在花旗屡次与灾难擦身而过、留下遍体鳞伤后,庞迪特近期开始着手修复创伤。过去几年间,花旗董事会已经新晋八位成员。最近,花旗向纳税人再次表达了感激之情,感谢他们支持花旗度过了2008年到2009年的困难时期。

  在近期的财报中,庞迪特说:“纳税人在关键时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我们对此深怀感激。”当然,庞迪特的任务确实比布兰克费恩的容易,因为花旗目前的治理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比泡沫时期更糟。当时,花旗手上尽是不良投资,高高在上的董事们却宣称自己毫不知情。

  至于高盛则喜欢出尔反尔。去年年末,就高盛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布兰克费恩措辞含糊地表示了道歉,但没过多久,他就毫不知耻地告诉一家英国报纸,说高盛在危机中承担了“上帝的工作”。

  尽管高盛强调其支持薪酬改革的措施,比如追回利益以及禁发固定奖金,但从某方面而言,其公司治理早已落伍。要知道,近年来,董事会自治已是大势所趋,但高盛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费恩仍继续兼任该公司董事长。

  在公众看来,在公司每个决策都要受到仔细审查的时代,高盛的这种冲突可不像是赢家做派。布洛克斯哈说:“高盛董事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他们能否掌控该公司。董事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考虑到高盛近来摇摆不定的反应,上述问题的回答估计是否定的。

  大家期待已久的“高盛丑闻”终于登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高盛公司及一名高级雇员蓄意欺骗部分客户,从而为其他客户牟取私利。官方的指控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若指控成立,高盛将丧失一样即便是最严苛的批评家都未能从高盛夺走过的东西:客户。美国的纳税人看到自己的血汗钱被政府用来拯救华尔街而感到愤怒。可高盛的客户不同,他们毫不在意自己用来挽救保险巨擘美国国际集团的钞票最后落进了高盛的口袋,也不在意这家投资银行继续向雇员支付天价薪酬。恰恰相反:没人愿跟输家做生意——高盛可绝不是输家。

  华尔街潜规则

  能赢固然很好,但撒谎却另当别论。美国证交会指控高盛的理由正是高盛公然对有些客户撒谎从而为另一些客户牟利。根据证交会的指控,高盛向买主承诺该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为客户选择投资组合。

  可惜,高盛没有说实话。为客户选择投资组合的实则是高盛更重要的客户——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而且这位老兄是通过做空这个产品获利的。后来这款投资产品果然“爆煲”了。

  保尔森固然对高盛毫无怨言,但可以想见的是,在上述交易中受害的客户下次从高盛这儿买点什么时肯定会慎重考虑。不过,在未来几周甚至几月之内,还有三个更严重的问题将水落石出。

  围绕Abacus 2007-AC1的诈骗行为是孤立的个案吗? 又或许高盛经常这么做,误导了许多不同的客户?

  证交会将使真相大白。毕竟,在此类交易中押错宝的投资者们没有理由承认他们受骗了。当然,我们相信高盛类似的行为不止这一桩。

  要知道华尔街有这么一条潜规则:如果这些家伙们能持续靠某种把戏赚钱,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玩下去。很难相信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没想过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相同或不同的客户牟取私利。

  去年11月份,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尔德·布兰克费恩在一次会议上措辞含糊地提到了公司的不当行为。当时他说:“我们参与了明显错误的活动,我们对此深感歉意,谨此道歉。”但到底他在向谁道歉,又为了什么道歉?

  如果事实证明高盛果真存在欺诈客户的普遍行为,那么它会因此丧失数量可观的客户群吗?这很难说。毕竟,多年来坊间一直盛传高盛经常在为客户交易时建老鼠仓——换言之,在进行大单交易前把公司利益置于客户利益之上。然而,没人有胆量挺身而出,据实指控高盛。

  是保护声誉的时候了

  我就认识一位颇有名气的对冲基金经理,由于确信高盛为他下单时建老鼠仓,他从高盛撤出了数百万美元的业务,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正式出面作证。大多数公司仍与高盛做交易,因为高盛“搞得定”。他们只能寄望于自己不是被坑惨了的倒霉客户。

  高盛的竞争对手能否趁机获益?答案有点出乎意料:不能。乍一看,你或许会觉得华尔街其他公司会因高盛最近的公关危机而窃喜。诚然,有些对手会偷着乐,他们的交易台上会有人拿高盛开玩笑。但大多数企业不会因为高盛饱受鞭挞而幸灾乐祸。

  一家高盛对手公司的执委会成员就说:“过去,像高盛这样的劲敌受打击对我们的业务肯定有帮助。但现在,高盛出事只会令我们整个行业的形象受损,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此话不假。高盛遭起诉的消息一经传出,摩根大通的股价下跌接近4%,距离这家银行公布漂亮的财务报表才仅仅两天。

  无独有偶,美国银行近期公布的强劲业绩也未能阻止股民恐慌性出货;该股中段下跌了4个百分点。不过最牛的还要算高盛:股价已大跌11%。

  高盛对遭到起诉的反应十分迅速而且态度强硬。在相关新闻曝光后,公司立即发布了一句话声明作为回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的指控完全欠缺法律依据,也和事实不符,我们会就指控据理力争,保护公司的声誉。”对于投行而言,没什么比最后这两个字——“声誉”——更重要的了。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