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变身画商 中国画廊业硬伤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1日 09: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导语:这边厢单件书画作品屡创天价,拍卖行(艺术品的二级市场)一片红火;那边厢营销额急速下滑,画廊(艺术品的一级市场)门前冷落车马稀。这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舞台上最近以来频频上演的“滑稽剧”,而且这种“滑稽剧”还要持续演下去。

  之所以称这种交易现象为“滑稽剧”,是因为藏家都知道:拍卖行历来都是凭眼力淘宝的场所,不保真是合理合法的,您拍回赝品后只能吃哑巴亏,没地方说理去;与拍卖行相比,画廊可就没那么幸运了,销售赝品的画廊一旦被发现,那可属商业欺诈行为,消费者一告一个准——这是路人皆知的游戏规则。可见,到正规画廊买画放心,去拍卖行买画担心。既然如此,开篇提到的“滑稽剧”为何还接连上演呢?

  如此一来,我们就要反思中国画廊业现存的问题了。结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最新出台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的相关调查,我们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画廊业当前大致有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竞争无序、艺术品经营者自我约束能力差、交易混乱等多处硬伤,而且这些硬伤有些还是致命的。

  硬伤 1

  经营定位

  总体起点偏低

  作为艺术品市场的主体形式之一,画廊是通过联系艺术家和消费者,以经济交换的方式,使艺术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完成艺术商品相互让渡、转手的过程,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功能。这就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画廊起点要高,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前瞻性的艺术判断力。但是,事实却是当下画廊的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

  《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指出:现在,虽然全国有近九千家各种画廊,而真正能称得上“画廊”的只是凤毛麟角。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画廊应普遍实行代理制,注重对市场的营销策划和对艺术家的包装及推介,其主要任务是“栽培”艺术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但是,严格地说:国内基本没有成功实行代理制的画廊。从实践结果看,现在的不少画廊基本属于“商品寄卖店”,采用的是艺术品市场中最低级的交易方式——经营者们将商品画成批量地买进卖出,或兼营工艺品、复制品、印刷品,价位偏低,与普通商品差别不大,面对的不是收藏者而是一般的消费者,接纳的也非艺术家而是普通的艺术生产者,没有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流。

  画廊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不太理想。我们在《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中国画廊》一文中曾提到:2008年底,中国画廊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总人数的29%,接受过专门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的不足总人数的9%;2009年底,从业人员的学历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其中接受过专门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的人也只有12%。

  硬伤 2

  竞争无序

  挤压愈演愈烈

  艺术品市场主体机构的形式理论上可分为画廊占主导地位的一级市场和以拍卖行及艺术博览会为主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只有与二级市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促进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然而,在我国艺术品市场中,这两级市场关系错位,甚至相互挤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艺术品拍卖行火爆兴起,且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专业人才,有能力收购潜力大、名气响的艺术家的作品,在宣传上也不惜重金,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买家,而遍地开花、此起彼伏的小型拍卖活动(简称“小拍”)也使中低档作品找到了出路。在这种情形下,画廊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其生存空间更为狭小。真正想做出艺术水准的画廊多因经济问题,很难承担起代理、宣传艺术家的职责。于是,无序的竞争成为圈子里的潜规则。画廊不甘遭受关门垮台的命运,不得不进行投机倒卖,如有些画廊与一些不道德的拍卖行联手,导演造假、假拍和拍假(“三假”)的丑剧。《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西沐研究员表示:“竞争无序的局面在恶性循环中愈演愈烈,让原本是二级市场的拍卖行成了一级市场,而原本应该是一级市场的画廊却沦为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其主体地位无法建立。”

  硬伤 3

  唯利是图

  致赝品满天飞

  在经营起点偏低与一级和二级艺术品市场竞争无序的形势下,画廊企图改变即将破产的命运,唯利是图的拍卖行亦野心不减。于是,种种缺乏自律的行为堂而皇之地产生了,最主要的表现是赝品劣作狂轰滥炸。

  “在中国,如果画廊不售假,肯定办不下去,因为画廊不仅与客户合作,还要与画家合作。按照国际惯例,艺术品售出后,画廊与画家基本上是各50%的分成。这样,画家会觉得白白被画廊占去了一半的钱,而宁可自己找客户来买自己的作品,或者直接去‘走穴’,但‘走穴’既不会使自己的作品有稳定的价格,也没有可以保证稳定价格的画廊。所以到最后,艺术品市场中‘走穴’活跃,充斥着一堆假作品和劣质作品。”西沐说,“有些无良拍卖行又在搞‘暗箱操作’,即为了扩大规模或照顾卖家的情绪,什么都拍,根本不对艺术品的真假负责任。”

  《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提到:至于近年来频频举办的艺术博览会的质量,大都更是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出售更多的展位,赚取摊位费,艺博会主办者对艺术品的筛选有所松动,致使一些艺术态度认真的艺术家对其望而却步;而一些名气不大且急于扩大知名度的画家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便不惜费用,蜂拥而入,而艺术作品的质量完全被置之不顾。

  今天,某些画廊、拍卖行与艺博会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已导致艺术赝品、劣作无孔不入了。

  硬伤 4

  交易混乱

  引发偷税漏税

  国内画廊体系的不健全(如代理制没有成功实行等),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画廊“一手托二家”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画家可不经过画廊而直接送作品至拍卖行。这种局面的出现,直接阻碍了我国当代画廊的健康发展。

  在画廊体系不健全的今天,《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对画家与画廊的关系大体做了这样的描述:不少画家送到画廊里的画多是质量不高的作品(俗称“走市场的作品”),甚至还有赝品;很多艺术家撇开画廊,直接把作品送给拍卖会或与收藏家及艺术商人私下交易,而交易的基点就是眼前的更多的金钱利益;更有的画家从先前的与大中城市的画廊合作逐步转变为与小城市甚至城镇、乡村等偏僻地区的权势者及藏家私下交易。私下交易的猖獗不仅会引发偷税漏税及走私等问题,还会破坏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致使交易秩序混乱。此时,决定艺术品价位的更多是画家自己而非画廊。

  “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创作者变成了经营者。画家不再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研究,而是像商人一样直接参与到了商业中介的经营活动中,一门心思考虑商业行为的分红等与自己经济利益相关的问题,制定具有很强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价位。”西沐表示,“于是,创作者变成了老道娴熟的经营者,而经营者尤其是画廊却成为创作者的‘仆人’。拍卖行也面临着征画难的窘状——有时候为了征集到作品,竟然不得不巴结画家,把画家变成了艺术品市场中最大的受益者。艺术品市场利益关系在个人与中介机构混乱的交易秩序中出现了严重失衡,直接阻碍了艺术品市场的中介机构——画廊的健康发展。”

  硬伤 5

  积累不够

  持续发展乏力

  我国画廊经营起点低,未能积累丰厚的运营经验、掌握成熟的运作技巧,故而操作缺乏远见,运营理念跟不上,很多小画廊已经关门歇业,大画廊亦感力不从心,可持续发展支撑乏力。毋庸讳言,画廊可持续发展乏力,拍卖行、艺术博览会也好不到哪里去。

  就拍卖行而言,短期内兴起的艺术品拍卖行过多、过滥,为了争夺客源和货源,采取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各拍卖行见小拍是拍卖过程中投资不多、收益不错的一种方式,便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小拍。但小拍的场次过多使得赝品、劣作屡屡出现,精品不多,这让收藏者觉得不真实,更让其诚信度大打折扣。实际上,小拍成了一种促销会,失去了拍卖的意义。再说艺术博览会,由于中国没有真正的艺术代理机制,故而艺术家只好一哄而上。这些鱼龙混杂的作品罗列在一起,不仅削减了其固有的个性,也影响了艺博会的整体艺术档次,令买家却步。

  以上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机构在没有足够的资本及经验积累的薄弱基础上就形成了,之后又以短期炒作为目的,缺乏长远的经营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这一切的一切终将会导致画廊业在短暂的疯狂之后走向过早的衰退。

  总之,就像《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指出的那样:对于任何市场来说,周期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都会从滥觞走向成熟,中国艺术品市场自然脱离不了这个过程。在我们为画廊行业的数量扩大化、质量专业化和品质国际化取得进展而高兴的同时,不少业内人士也感觉到了整体经济状况和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危机:首先,汹涌而来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而艺术品市场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冲击;其次,原本白手起家,又遇拔苗助长,中国画廊业犹如一个成长过快而骨质疏松的孩子,各种不完善、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后果开始浮出水面;再次,艺术品市场全球化,更多海外顶级画廊给中国带来新规则和商机,同时也必然会引起竞争和资源争夺……

  当然,还有一些长期潜伏的问题终将会浮出水面,如以投资为目的的短线收藏增多、一线艺术家是否需要转型、年轻艺术家创作和市场表现下滑、画廊聚居区地价与房租的上涨使画廊经营成本增加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画廊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