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 11:22 东方早报

  导语:非常明显,《词库》并不是为门外汉编汇,其读者对象应为文字工作者者或有考据癖的人。对后两者而言,《词库》真是功德无量,因为从今而后,写历史故事的作家便不能乱用词汇。

  字典和《圣经》是两种最多人拥有的书。对于大多数书主来说,字典虽然推陈出新,不断有新版字典出版,但将旧版本抛弃者,除了无地容书,似不多见,因为“过时”的字典有其本身的参考价值。对于《圣经》亦然,即使购进最新最标准的新版本的人,很少人会将旧版本当垃圾丢掉。

  事实上,字典和《圣经》还有另一共通之处,便是很少人曾从头到尾读一遍。我们知道,有人以“读字典”为荣为乐为“身份象征”,虔诚教徒更是“经不离手”,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曾读一遍,何况那些自诩读字典读《圣经》的人只是极少数。无论如何,《圣经》是长期畅销书,字典的销路亦极可观,比如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le Dictionary,1983年出版时,曾高居《纽约时报》工具书畅销榜凡一百五十五周(约三年),至上世纪末每年的销售量仍在一百万册水平。1988年8月,另一家出版社耗资二百万美元共费七年完成的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第三次修订版出版,距离第二次修订版出版日期十七年(曾高居畅销榜四十二周),亦顿时跻身销书之林。

  挪亚-韦思德(Noah Webster,1758-1843)是美国现代字典业的先驱;他于1806年编汇、出版第一本《韦氏字典》(A Compendiou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收录三万七千多个字。这本字典略嫌粗糙,未能引起适当的重视,市场反应不佳。韦思德“自我检讨”,不折不挠,经过二十年之后,于1826年出版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分二册),才奠定了他在辞典界的重要地位。韦思德于1843年去世,其后人将字典版权卖给默林兄弟(George & Charles Merriam),他们创办的出版社,经过百多年的衍变,成为今日的Merriam-Webster,所有韦思德编汇的字典,都被冠上韦氏(Webster's)字样。

  字典的编汇消耗大量时间和金钱,书成之后,即使成为畅销书,由于不能卖出电影或电视版权,因此,投资的收成期较长。不过,由于没有作家版权(版权都归投资者即出版商所有)及摆在书架上的寿命较长(通常一摆四五年),而且没有“回尾”(不能把卖不出的书原价退回给出版商),因此,畅销字典通常可在五年左右收回投资成本,以后的销售所得都为毛利(未计纸张印刷薪金及税)。换句话说,一本为市场接受的字典,就投资角度看,有如买楼收租,是一项有经常性收益的财源。

  明白了一点点出版字典的“生意经”,大家应视牛津大学出版社久不久便不惜工本推出一套新词书为理性商业决定。对该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一套二十巨册总共两万一千七百二十八页、定价两千五百美元的第二版《牛津英文字典》,亦就不应该感到惊奇了。

  谈第二版的《牛津英文字典》(以下称《新版字典》),少不免要回顾一下第一版出版的情况(有进一步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温切斯特〔S. Winchester〕的两本有关著作)。编汇《牛津英文字典》的构思早于1857年提出,因为资金的筹措及编辑人员的遴选十分困难,至1879年才正式开始工作。照计划,这套一共六千四百页的字典要在十年内完成,但它一共耗去了四十九年,页数增至近万页!由于大大超出预算,因此,这本字典的投资可称“自我完成”,即出版第一册后,将其所得投入第二册的工作,这和香港物业公司分期兴建楼宇而藉第一期卖“楼花”所得作为第二期建筑费,如出一辙。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版牛津字典每册大都约为六百四十页,这对购买力有限者比较有利。不过,因为这种关系,整套十三册的字典,迟至1933年才正式面世;到1957年,牛大决定用五年时间收集字典出版三十年后的新字,增订出版。结果用了二十九年才完成任务,即在1986年才成书——“增刊”结果出了四巨册,一共五千七百页(加上增刊一共一万五千多页)!

  令外行人深以为异的是,在第一版的“增刊”尚未正式完工之际,牛大出版社已于1982年计划以七年时间编汇二十巨册的第二版(新版)字典;同样令人意外的是,在二位膺此重任时分别为二十八岁及三十一岁的年轻辞典学家的领导下,这项艰巨的工作竟然如期完成!

  二十巨册的《新版字典》,所收单字共五十五万多个,解释这些字的一共五千九百万多字。为了说明“字源”的“引录”就有两百五十多万条(单是莎士比亚就被引用了三万三千一百五十次),而最长的解释是Set字,由第50页至75页(第十五册),字数在六万以上,笔者怎样亦读不完,而且有愈读愈对Set字肃然起敬之感。Set本是人人都懂的字,但一经它的解释,反而令笔者失去了用这个字的信心。《新版字典》的两位主编森甫逊(J. A. Simpson)和韦纳(E. S. C. Weiner)都是英国人。在他们的指导下,二十名全职辞典学者及三四百名特约作者,分别在牛津、剑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工作,因为这些地方有完善的图书馆;而他们找寻新字的来源,除了“旧”字典辞书之外,尚包括餐馆菜单、罐头贴纸、酒吧布告板、不同国家(比如南非、澳洲)的英文小说、私人通讯及千奇百怪的杂志——特别是科学杂志,由于英文已是科技的语言,因此《新版字典》对此极为重视。事实上,一些如Acidrain、Cursor和Laptop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在报章上出现的字,都被“一网打尽”。

  有的读者对于政经新字或许较有兴趣,据笔者“抽样调查”,诸如Cash Cow、Cash Flow、Disposal Income、Amex、Visa、Insider Trading、Bed & Breakfast、Duty-free、Fortune 500、Petro-currency、Self-service、Plastic Money及Green Maill都在其中;政治方面,则有Great Leap Forward、Appeasement、Apolitical、Star Wars、Perrstroike和Glasnost,最后两字是俄文,现在已被视为英文——不断吸收“外来语”的结果,令英文愈来愈丰富亦愈来愈重要。

  《新版字典》当然还收录了不少“怪”字,如Byob,原来是Bring your own beer(bag)的缩写,如今已经“成字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流行起来的FAX亦占了几乎一栏(每页分三栏),据其考证,FAX作电传解,最初见于1948年1月12日的《伦敦时报》。

  《旧版字典》增刊,已将两个最著名的“四字母”字收辑其中,《新版字典》更将它们“发扬光大”,以F行头的那个“法克”,还占了整整两栏;更妙的是,编者在“深入解释”之前,作了这样的说明:“数百年来,这是个被视为‘不可说的字’(Taboo word),即使如今仍有不少人持此看法。”但对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或经常阅读英文书刊的人来说,这个字早成为日常口语。笔者对此曾多次撰文,不赘。不过3月28日见网上有The best F××king Book 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www.Infectious Greed.com。网主为在投机界颇有名气的Paul Kedrosky博士)一文,细读竟然是“细数”目前正在大卖的财经畅销书如米高-刘易斯的《空手道高手》(M. Lewis: The Big Short;写如何在“金融海啸”中抛空获利的数名不见经传投机者)、梭尔金的《大至不能倒》(A. R. Sorkin:Too Big to Fail)及其他数本读者未曾寓目的新书上用Fuck字的次数。据作者的统计,刘易斯的书用了十五次,比率为一与零点零六页之比、梭尔金的则为一与零点零三页之比……刘易斯的书已读过,荧光笔痕迹处处,拟稍后说之,唯对Fuck字并无印象。如今Kedrosky提出,逐页查之,所见数F皆出自“对话”中,有关详情写此书时才记。事实上,财经界人士尤其是炒手,粗言秽语是“工作语言”,《信报》过去有位女同事,前为某外资经纪雇员,便因无法忍受交易室的“语言污染”而辞职;没料到如今此一“说不得”(当然更“写不得”)的字已被这类文字向来予人以枯燥无味正经古板印象的财经书籍采用,而且“如实道来”,每隔数页便有一F,“世界变了”,不亦妙哉。

  写到此处,笔者对“法克”这个字的源起与衍变深感兴趣,下文详说的HTOED正是追始寻源的“宝藏”,打开这本《词库》,很快知01.03.02.03〔05〕条是此字,查之果见。据其考证,此字其入文始见于十六世纪,在1591至1719年的流行用法为可与做爱的女性;1874年才有性交之义,而此义迄今未变;至于其衍生字,依年期远近有1914年gash、1925年Mam(m)a、1928年nooky、1937年screw、1942年piece of ass(美俚)、1947年poontang(美俚)、1958年trim(美俚)、1959年bit of crumpet等。至此,“一不做二不休”,查经常置于案头的陆谷孙《英汉大词典》,这些“僻字”都收在其中,gash果有“阴门”及“被视作性交对象”之义;mamma则只有传统的解释;nooky为粗俗的性交;screw为乱交;poontang为性交,笔者本来揣测此字来自我国(战后美国大兵从我国带回老家),但《英汉》注明源自粗鄙的法文娼妓(putain prostitute),至于其他两个“短句”,不去追查了。

  《新版字典》第一版印了一万套,据说甫出版就卖去八百四十一套,是个不错的开始;值得注意的是,“旧版字典”早已录成一张计算机磁盘(CD-ROM disk,CD为Compact disk缩称,ROM为read only memory的缩写),售价约九百美元;此外,又将十三册以极小字体缩为二巨册(附送一放大镜);《新版字典》计算机化及缩成十三册一套出版,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面世。字典计算机化对其普及肯定大有帮助,以目前这套二十巨册的《新版字典》,摆起来足足四英尺长,由于体积达九英寸半和十五英寸,一般书架放不下,加上售价昂贵,并非一般人所愿负担;制成计算机磁盘之后,情况便大大不同。

  少用(基本不用)计算机的笔者虽以拥有一套《新版字典》为“乐”,却发现十分“累事”(已送给小女矣),因为许多时候,为了查一个“生”字,不自觉坠入“文字网”之中,这即是说,由于解释太详尽,引证太广泛,很易引起你的其他兴趣,忘记原来你所需要的数据;于做学问的人来说,可能因为“进入新境界”而“另有一番乐趣”,但对无事不翻字典的笔者,如此一来,就很事倍功半了。

  笔者翻阅《新版字典》的“最大发现”,是在香港条看到这样的一句——To go to Hong Kong,等于To go away或To go“to hell”。“去香港”竟与“去地狱”同义,早年香港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于此不难想象!

  重提“旧书”《牛津字典》(也许可称《英文宝库》),并非“无端端”,而是收到牛津大学出版社去年底出版的《英语同类词词库》(这便是上文提及的《词库》。两册共三千八百九十二页,售两百七十五镑);由四位主编共同撰写、长达八页的“解读”(Unlocking),内容具体详尽,引起一写的兴趣。本书原名Historical Thesaurus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with additional material from A Thesaurus of Old English〕,缩称HTOED)。众所周知,早于1852年初版的Roget's 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 and phrase,向译《英文同义词字典》,同样人人皆知的是,Thesaurus是希腊文,本是英文treasury的“同义词”即国库金库(加冠词是英国财政部及财政部大楼),当然亦有“宝库”、“宝藏”之义。据HTOED的考证,Theaurus早于1530年成为英文“同义词”的词汇(根据这些数码02.08.04.05.04〔03.07.08.09〕查出此义;一组组的数字,看似很烦琐,但上手不难且一上手便十分方便快捷;如何找出这组数字,下详),罗格(Peter Mark Roget,1779-1869)于1852年编汇第一本英文同义词字典时以此词义双关的字为名,是很自然和合适的。

  自古以来,编汇字典便是“大工程”,1755年出版的《英文字典》(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售四镑十先令,购买力约合今日的四百镑,比起现在的HTOED,定价太高了)编汇者是伦敦多产作家(小说、诗歌、剧本及“半写实半虚构”的“报道文学”作者)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他于1746年应伦敦书商W. Strahan之请,收取一千五百基尼(每基尼二十一先令)报酬,答应三年内完成“一本字典”;哪知一干九年才成书。字典分两册共两千三百余页,收录四万两千七百七十三字;约翰逊逾期交货,以当年马马虎虎的合同,料不致被罚款,不过,约翰逊亦没有收过半文版税或分红(其报酬大约可购四百套字典,因为没此经验,亦未见他倒,不知是偏高或偏低)。其实他这种速度已然不错,因为此前出版的《法文字典》由四十多位学者埋首苦干四十年才交货。

  出版后被称《约翰逊字典》的《英文字典》,虽被时人高度赞赏(此前英国已有多本字典,唯都为粗制滥造之作),许多港人熟知的英国大作家都以之为“盲公竹”,但它毕竟只凭一人之力,难免有缺失,这亦是百余年后牛津大学决定自行编汇字典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社会名流”,今人对“名誉博士”都避而不提。自称及被称为博士的约翰逊,博士学位是字典出版后于1765年所获的“名誉学位”,这种荣誉性质学位本应收藏于密,但他自称及被称博士,为时人今人接受,大概是他的确学问渊博之故。事实上,约翰逊只读了一年牛津,因无力交学费而辍学,后因有“实际需要”,屡次请友人疏通牛津赐以硕士衔(牛津剑桥的硕士都是送给校友的),俱不成功,这使他当不上中学校长,却因此致力写作,且有所成,母校终于颁以硕士衔(似为未得BA而获校方送以MA的第一人),他在字典编者之后的硕士衔,因此不是“乱盖”的。而字典编成出版后约翰逊声誉日隆,牛大跟红顶白、顺水推舟,授以名誉博士衔,他因此成为少数没有学位自称博士而不必自愧的人!

  《牛津字典》包罗万有(当然,近年才“成型”的Globish不包括其中),是英文的“宝库”,唯对英文的衍变及因而产生的同类字则不在其内。1965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语文学系教授米高-森妙思(M. Samuels)在英国“语文学会”上“发愿”编汇英国甚至全球第一套“英文同类词词库”,这即是说,他要把每个收在《牛典》的字,归类并根据其出现于文献上日期的先后次序编列(上述的fuck字便是一例)。森妙思原本想运用系内资源编这套书,但甫开始便知非靠一班专家全职工作不为功,而“全职”需要大量经费。1969年,《词库》成功向英国财力甚厚的“利华咸信托”(Leverhulme Trust)申请资助。此信托基金的源起颇值一记,原来为在投资界无人不知的利华兄弟(Lever Brothers)创办人之一的威廉-利华(W. Lever,1851-1925)创立。利华因产销浴室用品(尤其是利用椰油)发大财,“热心公益”,先得爵士衔,于1917年获册封为子爵(Viscount)时,利华把妻子本姓Hulm并于其姓之后,“一时传为美谈”。如今利华咸信托基金资产累计至近十亿镑,每年捐出款项在四千万至五千万镑之间,数目不菲。

  森妙思虽未定下完成这套书的年期,但编汇工作长达近半个世纪(2008年7月完工),似非他始料所及,“利华咸信托”并非“包销”其开销,意味其经费不足是经常性问题,最后加上“英国文学院”及格拉斯哥大学的资助(还有,1981至1988年获政府直接拨款——支付三至十七名研究助理的薪金),才能“如期”完工。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类“文书”工作一切手写,然后由“打字员”打出存盘,但经1978年一场火灾,虽然“词库”数据存于防火文件柜得保留无恙,为策万全,此后便复印数副本,分别存于不同大学以保不失。这类工作消耗精力财力,要增人手便得加经费,令“词库”财政左支右绌,必须极度樽节开支,工作人员的悭俭,可从其研究员“计算”每页纸可写多少字窥见。

  当《词库》规模初具时,捐款机构包括苏格兰大学、美国卡尼基金及英国“艺术及人文研究议会”,经费比较充裕,更重要的是1981年起开始利用计算机搜寻储存数据,工作效率大增;《词库》编者因之有条件爬梳考证《牛津字典》增刊(四册五千多页)所收的“新字”令《词库》的工作臻于完善!

  《词库》分目之细,令人叹为观止,它在一张附送“图”文并茂的说明(指南)中,清楚展示把英文分为三大类——世界(The World)、心智(The Mind)和社会(Society);由于子目繁浩,这里只略举“世界”作说明。“世界”项下分“地球”、“生命”、“自然科学”(Physical sensibility)、“物质”(Matter)、“时空”(Existence in time and space)、“内生关系”(Relative Properties)及“不可思议”(Supernatures)。由于《词库》收六十多万字、注解八十多万字,同时把之分为二十三万多类别,查起来有不知从何入手之苦。《词库》编者因此设计编号以资识别进而令读者查找较易,比如上举“法克”属世界(01)下的“自然科学”(01.03),而“法克”在“性关系”(01.03.02)项下,一旦进入此字,其下再分的细目便一目了然,它清楚展示某个英文字的类别、同类词出现的年份以至流行此字的区域(如苏格兰如香港)。《词库》分两巨册,第一册一千七百八十三页,所收文字的“编号”;第二册二千一百零九页,是根据字母次序的英文,其中皆注明“编号”,即读者先查第二册,便能从第一册的注解中获得你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

  《词库》令人了解英文的“前世今生”(文字记录之前当然是流传民间的口语,这有如“口语”是出生日子而“记录”则是受洗的日子),顺手再举数例,现在天天可见的证券市场(Stock Exchange)首见于1773年(缩称S.E。则迟至1927年才出现),而股市(Stock Market)在1809年才流行。大家一样熟悉的Money,早于1295年便存在,其后相继出现有金钱之义的字有gelt(1529)、Lour(1567)、Mint-Sance(1812)等,这些“古字”,《英汉大词典》大都收入,只是有解释而乏年期。有若干今人深明其义的字,“古时候”的用法全不一样,Sad便是显例,在1000至1450年期间,Sad是“满意”之意,1315至1667年,则有“站稳”之义,而从1366年至今,用作悲痛哀伤的形容。显而易见,在不同年代Sad有多义,这是读古英文者应予留意的。

  非常明显,《词库》并不是为门外汉编汇,其读者对象应为文字工作者或有考据癖的人。对后两者而言,《词库》真是功德无量,因为从今而后,写历史故事的作家便不能乱用词汇。比方写财经小说或股市历史的人在1773年前者用Stock Exchange,便肯定并非事实,以此字在这一年才出现。戏院于1900年称Picture Palace(Theatre),1913年是Cinema,此后出现各种叫法,以1950年的drive-in较为人知,而Cinema至今也在用。和“老记”有关的是,原来Journalist这字1712年已见,但Reporter则要到1895年才出现!每个英文字的“生年”都清楚罗列,作家落笔时便不能“随便”。

  《英文同类词词库》出版后,相信不同学科的学者会编汇专业词库,而其他语文如中文如法文等语文的类似“词库”亦会问世。笔者热切期待不久会有《中文同类词词库》出版,以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词库”实用性可读性必然更高,而其出现可令那些“用字不当”读来有若现代故事的历史事件不再重演。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