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3日 12:02 东方早报
导语:鲁迅与他们对“文学”的看法也有不同见解。比如对于文学的定义,革命文学派就认为要对文学重新定义以配合革命文学的要求,“创造社”的李初梨批评了“五四”以来对文学的定义,借用美国作家辛克莱“一切都文学,都是宣传”来定义文学,他毫不含糊地认为,要“为革命而文学”,文学是武器,直接把文学与政治斗争挂钩。
早报:在“左联”成立前一两年,鲁迅和后来左联的骨干“太阳社”与“创造社”有比较大的论争,他们的分歧在哪里呢?
王宏志:1927-1929年革命文学论证期间,鲁迅跟“太阳社”、“创造社”等左翼文学组织对于“革命”的理解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说他们隶属于不同的革命阵营,如此论战的爆发就不可避免。在“左联”成立前的一两年里,鲁迅甚至可以说遭到左翼作家的围攻,比如“太阳社”的钱杏邨说鲁迅的思想停滞不前,不能代表那个大时代;“创造社”的李初梨、冯乃超、成仿吾等则说他是中国的堂吉诃德;郭沫若则以笔名“杜荃”说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
鲁迅与他们对“文学”的看法也有不同见解。比如对于文学的定义,革命文学派就认为要对文学重新定义以配合革命文学的要求,“创造社”的李初梨批评了“五四”以来对文学的定义,借用美国作家辛克莱“一切都文学,都是宣传”来定义文学,他毫不含糊地认为,要“为革命而文学”,文学是武器,直接把文学与政治斗争挂钩。这与鲁迅的文学观大相径庭,鲁迅认为,用来做宣传的文章是无力的,不是真正的革命人,“革命文学”观念先行肯定写不出好作品,他甚至不相信革命期间能有好的文学出现,也坚持革命文学家和革命家是不同的,文学在政治面前是无力的。在他那里,革命可以影响文学,但文学影响不了革命。另外,对于革命文学派把宣传当作文学首要任务,鲁迅认为这样的文学与八股无异。
鲁迅不相信“创造社”这班曾经大力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无产阶级代言人。在鲁迅那里,革命文学家并不是他心目中的革命人。他认为无产阶级文学其实应该由无产阶级来创造,但在工农大众还没有觉醒的时候,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早报:但“太阳社”与“创造社”对鲁迅的攻击很快就停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宏志:对论战的停止,理由十分简单。我们现在已有足够的资料证明,他们接到了中共中央的指令,要求停止对鲁迅的攻击,并逐步开始筹划建立“左联”。众所周知的,“创造社”与“太阳社”的主要成员都是共产党员。另一方面,鲁迅自己也努力尝试阅读和翻译马列著作,开始有所转向,认真思考“革命文学”存在的可能。而在决定加入左翼阵营之后,鲁迅马上与“创造社”及“太阳社”成员携手,在革命文学的问题上跟新月派的梁实秋展开骂仗。之后又同意有“革命文学”出现的可能,更认同阶级文学。“左联五烈士”事件之后,他更宣布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滋长。
早报:那为什么鲁迅愿意加入这个由一些曾经猛烈批评过他的左翼作家所领导的组织呢?鲁迅与“左联”的关系到底如何?
王宏志:鲁迅之所以加入“左联”,原因在于他真正相信这样的一个文学团体会对中国的文坛甚至中国将来带来好处。鲁迅用“梯子论”清楚说明了自己的动机。鲁迅说:“中国之可作梯子者,其实除我之外,已无几了。所以我十年来,帮未名社,帮狂飙社,帮朝花社,而无不或失败、或受欺,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所以此次又应青年之请,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并不是完全反对“革命文学”本身,反对的主要是当时中国的所谓革命文学家提倡的革命文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的创作。当革命文学家愿意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见解,主动和鲁迅联系的时候,二者的矛盾便可以消除了。
对于“左联”,当时中共中央的意思是以“太阳社”、“创造社”以及围绕在鲁迅周围的年轻作家为核心,鲁迅本人是在1929年10、11月间才知道及同意加入“左联”的,最先由潘汉年找冯雪峰谈话,后者出面邀请鲁迅参加。鲁迅是极为乐意加入“左联”的。不过鲁迅虽然身为“左联”12名发起人之一,但对筹备工作并不十分积极。尽管鲁迅不积极参与筹备工作,但中央对鲁迅的意见似乎很重视。在“左联”成立大会召开当天,鲁迅出席了,并受到严加保护。
关于鲁迅与“左联”的关系,冯雪峰曾说:“只要有鲁迅先生存在,‘左联’就存在;只要鲁迅先生不垮,‘左联’就不会垮;只要鲁迅先生不退出‘左联’,不放弃领导,‘左联’的组织和它的活动与斗争就能够坚持。”可是,“左联”在成立6年后连一个宣言也没发就静悄悄地自动解散了,而鲁迅那时还在。
早报:对于“左联”在1936年的解散,鲁迅是什么态度?
王宏志:对于“左联”的解散,鲁迅是很痛心和失望的。夏衍说过,鲁迅从不相信他们真的会把“左联”解散:“我不相信孙悟空会丢掉它的那根金箍棒。”夏济安先生甚至说这是鲁迅一生最后的一次心理危机。
随之而来的“两个口号”论争,鲁迅拒绝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却另外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左翼文学阵营陷入分裂。鲁迅对“左联”抱有一种看法,就是“左联”原来的基础不好,有不坚实的投机分子在内,也有很散漫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分化。最令鲁迅痛心及憎恶的却是来自自己阵营内朋友的暗箭和攻击。受到鲁迅批评的“自己营垒的蛀虫”为数不少,比如最著名的“四条汉子”。“左联”解散后,鲁迅与周扬等人的分歧并未结束,跟着便是著名的“两个口号”论证,这可以说是“左联”内部斗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