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1日 09:04 东方早报
导语:1937年夏天,法国巴黎世博会即将举行。当时,著名画家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正在为这届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画。他光着脊背,挥汗如雨,在他的笔下,一幅未来震惊画坛的巨作即将诞生,那便是《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惨剧爆发
1937年4月26日下午4点,德国纳粹空军为试验其炸弹的威力,出动了43架轰炸机,在毕加索的家乡——西班牙一个仅7000人口的小城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3小时的狂轰滥炸,格尔尼卡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恰逢集市,小镇2000名平民在轰炸中丧生。
惨剧震惊了西班牙,震惊了全世界。在格尔尼卡惨剧发生后不久,毕加索收到了母亲从巴塞罗那托人送来的信件,信中写道,距离她居住地只有几米远的一处修道院也遭到了轰炸,她的住所充满了浓烈而刺鼻的烟味,熏得她流泪不止。
母亲在战争中的惶恐和无助更加助燃了毕加索的怒火。当时,毕加索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巴黎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装饰画,他当即决定将格尔尼卡事件作为此次创作的题材,以此表达自己对于战争暴行的强烈抗议,以及对无辜死难者的沉痛哀悼。于是,感动全世界的巨作《格尔尼卡》诞生了。
回忆自己创作这幅画的初衷,毕加索曾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了这样的话语:“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那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一个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只有一具心琴;一个拳击家,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的灾情,并从各方面做出反应。他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而使他自己同他的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呢?不,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
毕加索爬上梯子作画
创作《格尔尼卡》时,适逢炎炎夏日,年近六旬的毕加索却激情不减、废寝忘食。
他专门找了一间很大的房间,用来绘制《格尔尼卡》。由于画作太大,无法在工作室里直立起来,只好倾斜摆放。因此,在创作画作的上半部分时,毕加索不得不弓着身子,站在梯子的顶端,保持这个吃力的姿势长期作画。每次他从梯子上爬下来,都累得腰酸背疼。
创作结束后,毕加索曾回忆说,有时,甚至感到“已经没有力气再进行下去了,但是,当我听到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的灵魂在呼唤,我就又一次充满了力量”。
如此辛劳的创作历程,使毕加索看起来相当疲惫。一位好友劝告他:“你是一个画家,你的生命并不属于你自己,必须保重身体才行。”但毕加索却认为:“我是一个画家,但我更是一个正直的人,揭露邪恶也是我的义务。”
在绘制了25幅草图后,《格尔尼卡》终于诞生了,整幅画作高3.493米、长7.766米,撑满了毕加索的画室。值得一提的是,毕加索作画的全过程还被女画家道拉-玛尔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画家创作时的热情与辛劳因此被定格。
黑白灰三色震撼人心
为使《格尔尼卡》能真实地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的绘画手法。尽管画面上表现出的是一些几何形的人和物,寓意复杂,但观众们却能够心领神会,其深厚的感染力丝毫不亚于一幅写实对人们心灵的撞击。
画面上,一头公牛漠然地站在左边,它的脚下是两名妇女,一名已经死去,另一名对着天空发出歇斯底里的喊叫;中央是一匹倒在地上的马,已被炸开了肚子,拼命嘶叫;一轮被屈辱了的太阳中间装了一盏电灯,变形为眼睛的形状悬在空中;一名格尔尼卡的卫士手握断剑,倒在马的右边;一个从着了火的房子里往下跳的女人,向外伸长了执灯的手臂和脖子;画作下方的女人惊慌失措地从房子里跑出来;右边是一个仰面朝天的婴儿,对着天空发出惊恐的哭叫。
毕加索以不幸的女人、孩子、伤马、阵亡战士……描绘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也描绘了对胜利的期盼。在绘画的进展中,画家对这两方面同样重视。为传达一件事情的中心情绪,他塑造了永恒、超越的形象。
黑、白、灰是这幅画仅有的三种颜色,整幅画以立体主义手法、新古典时期的纯正线条、不受拘束的形变描绘了强烈的痛苦、恐惧、悲哀、挣扎和绝望。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在画作问世以后,许多艺术家和作家都曾试图解释《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意义。但无论怎样解释,《格尔尼卡》以它单纯、朴素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成为“表达幻灭、失望、破坏的不朽之作”。 记者 陶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