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家是否“不习惯”海外竞拍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1日 09:21 东方早报

  导语:近日,苏富比(Sotheby's)拍卖公司正在香港对两名中国内地买家提起诉讼,原因是这两名买家未能支付他们在去年10月的拍卖中拍得的五件中国画和1只古董香炉的钱款,追讨价格为210万港元(27万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这些纠纷突显的是苏富比面临的一个挑战——作为国际拍卖公司,苏富比正在更多地与来自中国等新市场、经验不那么丰富的买家打交道,但它却忽略了一个现实——这些买家不熟悉国际竞拍规则。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继续迅猛增长,中国的新一代富人将自己的新财富进行投资,苏富比曾表示,来自中国买家的业务额在过去三四年间“轻松翻倍”,中国内地收藏者如今在某些类别(如中国艺术品)占高达60%的销售量。

  对海外条款及条件

  并不习惯

  艺术品市场作为收益颇高的市场之一,其涨幅有时堪比投资房地产或洋酒名表等各种资产。近年来,向海外拓展也是中国藏家参与艺术品投资的趋势之一。

  “许多人对在海外拍卖会上竞拍产生了兴趣,但他们对海外的条款及条件并不习惯。”苏富比亚洲区首席执行官秦凯文(Kevin Ching)表示。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苏富比被迫在香港提起至少10年来的首批催款诉讼。当时,该拍卖行就2件中国画起诉一名中国买家,追讨190万港元。后来,苏富比将官司打到中国内地一家法庭,这是拍卖行首次在中国启动此类诉讼。2年前,苏富比曾起诉一名中国收藏者,追讨680万港元,称这名买家未能支付自己在香港拍卖会上拍得的1件当代中国画。这两起官司后来都达成了和解。苏富比表示,任何市场都会出现欠款的竞拍人。  

  目前,苏富比正起诉一名深圳居民,此人在去年10月香港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为5件中国水墨画作品报出了130万港元的最高价(包括买方溢价),但据称拒绝付款。苏富比还另案起诉一名北京竞拍人,此人在秋季拍卖会上以80万港元拍得1只18世纪的香炉,但据称也没有付款。

  “我们希望向那些在我们的拍卖会上购买、但不付款的人发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将通过法律途径向你追讨。”秦凯文表示。

  国内藏家在国外

  极力保持优良记录

  苏富比的竞争对手佳士得(Christie's)对此表示,它没有遭遇类似的问题。佳士得亚洲总裁弗朗索瓦-克里埃(Francois Curiel)表示,尽管该拍卖行在全球各地都曾启动催款诉讼,但“这种情况极少”。但他随后补充说:“我不能对你说没有这种情况,但总的来说,这种情况的规模很小。” 实际上,2009年的圆明园“鼠兔首”拍卖案中,收藏家蔡铭超拒付3亿1400万元人民币一事已然成为拍卖界的头号新闻之一。

  相比国内拍卖行的记录,许多中国藏家倒是极力在国外拍卖行中留下优良记录。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拍卖市场的“三角债”怪圈依然盛行——拍品卖出收不到钱,买家买到东西不结账,拍卖行宁可垫付也不敢催账。原因在于藏家通常是“买家”和“卖家”,而拍卖行需要征集艺术品,也需要上拍艺术品,谁都不能得罪。在一些信誉较差的拍卖公司,拍卖会后的重要工作可能是“立即开始准备催款及征集工作”,但总有买家明确表示目前不能提货,原因是“没钱”,买家的这一做法一是可以减少流动资金,二是为了避免拍卖公司下次不收货,他们更愿意“寄存”,并直接等待二次上拍,直接拿到利润,好比“空手套白狼”。

  中国拍卖市场的这一特色往往只是地域“潜规则”,到了国外,“追讨”官司的败诉方只会是“毁约”的买家,而一旦“毁约”,除了输掉官司,还有在圈内的信用。因为拍卖是一场眼力和实力的竞赛,既然玩不起,还有谁还会带你玩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