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 09:27 新华网
导语:身为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帆船集团的创始人,拉贾拉特南有理由自诩为“王中之王”。然而,2009年10月,他因涉嫌内线交易牟取暴利在纽约遭联邦法院起诉,成为美国政府打击金融犯罪的“巨大成果”。
拉杰-拉贾拉特南的名字“拉杰”,在印度语里是“王者”的意思,加上姓氏“拉贾拉特南”,就成了“王中之王”。
身为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帆船集团的创始人,拉贾拉特南有理由自诩为“王中之王”。然而,2009年10月,他因涉嫌内线交易牟取暴利在纽约遭联邦法院起诉,成为美国政府打击金融犯罪的“巨大成果”。
“肯做功课”
现年53岁的拉贾拉特南出生于斯里兰卡一个泰米尔族家庭,后移居美国,加入美国籍。他喜欢向同行描述儿时在战乱的斯里兰卡躲子弹的经历,但实际上他童年时期并没怎么受穷。父亲是一名缝纫机制造公司的经理,他自己在英国上了大学,后来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沃顿商学院,修得MBA学位。
毕业后,拉贾拉特南在美国大通银行干了两年。1985年,他成为华尔街新兴投资银行尼德姆公司一名分析师。当时没有人预测到拉贾拉特南后来会成为华尔街大亨,但正是尼德姆公司成就了他日后的飞黄腾达。
尼德姆公司采用“压榨式”用人策略。业内流传公司创始人乔治-尼德姆愿意起用毫无经验的“菜鸟”代替精英员工,只要对方愿意接受“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工作方式。
他希望手下的分析师抓住一切机会获取消息,坐飞机时可以盘问旁边的乘客,在酒吧里也要尝试跟酒客聊出点有用信息。他还亲自审查财务支出报告,要求员工尽量乘坐“红眼航班”以节省差旅费。要是在公司垃圾桶里发现可回收卖钱的汽水瓶,他会斥责员工浪费。
拉贾拉特南的工作是计算机芯片产业分析,当时来看没什么出息:时值日本产芯片大量占领美国市场,美国的芯片制造商前途岌岌可危,投资流失严重,真正去深入分析该产业的分析师也寥寥可数。
但拉贾拉特南显然是个听话的员工,严格遵守大老板尼德姆的准则。出差时,他会选择乘坐深夜航班,下榻汽车旅馆,绝不超过尼德姆规定的每晚90美元住宿标准,每天都与芯片制造业管理人员混在一起,给业内人士留下工作执着的印象。
芯片机器制造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前财务总监杰拉尔德-泰勒回忆,1987年初,他向一群分析师介绍一种“化学蒸汽沉淀”行业新技术,当时一名来自华尔街一家大银行的分析师当场打起了瞌睡。而拉贾拉特南不仅认真听完报告,还专程飞往硅谷与应用材料公司的工程师会面,并不厌其烦地将该技术推介给投资商。他甚至亲自拜访应用材料公司分散在各地的客户和供应商,这在财经分析师中十分少见。
“他赢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他肯做功课,”泰勒说。
青云直上
凭着肯吃苦的专业精神,拉贾拉特南给尼德姆公司拉来不少生意。他也懂得如何为自己谋求更多权利,不断向老板尼德姆透露华尔街大银行想挖他跳槽的消息。几年后,尼德姆让他当上研究部主任,1991年又升他为总裁。
即使当上总裁,拉贾拉特南在建人脉、挖内幕方面丝毫没有放松。分析师杰拉尔德-弗莱明回忆说,一次早晨例会上,弗莱明预测应用材料公司的股票收益每股为41美分。会后不久,拉贾拉特南就说他的预测不对,某个“可靠来源”告诉他收益应为42美分。而应用材料公司当晚公布的每股收益正是42美分。
拉贾拉特南迅速扩张自己在尼德姆的势力。他1992年设立了一个对冲基金,专门投资科技股,利用他前些年在芯片制造产业内建立的人脉拉来不少投资。
到1994年初,他已经掌控尼德姆公司17%的股份,仅次于拥有26%股份的尼德姆本人,这一年他的薪水是100万美元。他曾告诉一个新来的管理人员:“我是这儿的老板。门上可能挂着乔治(-尼德姆)的名字,但我才是真正拍板的人。”
此时,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和英特尔公司出产的低廉高效的微处理器正引发一股个人计算机热潮,美国的芯片制造产业迎来春天,在这个领域“耕耘”多年的拉贾拉特南自然也春风得意。
内线交易
拉贾拉特南的受控罪名是金融业内一个常见词汇——内线交易。
用拉贾拉特南的辩护律师约翰-多德的话说,拉贾拉特南“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不懈地在证券法许可范围内收集整合他所跟踪的公司的相关公众信息。他对企业各种要素详尽而细致的研究,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出色的分析师和理财经理。”
而在联邦检察官眼里,拉贾拉特南在过去20年内,不断通过上市大公司的管理层人员非法获取公司机密信息,从而在股市交易中牟取暴利。目前已知涉案公司包括麦肯锡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超威半导体公司(AMD)等。
在《华尔街日报》调查报道里,拉贾拉特南“收集信息”或“套取机密”的证据全部记录在他积累多年的一堆笔记本里。他记录下历次拜访硅谷、与各大科技企业内部人士谈话的资料,其中包括分析师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获得的机密信息。
正是靠着这样的“勤奋耕耘”,才会出现证人描述的情景:拉贾拉特南从自己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告诉首席证券交易员加里-罗森巴赫:他得到了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的利润额数目。而此时,两家公司都还没公布相关信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拉贾拉特南曾提出以其他公司的专利信息作为交换,希望从Cirrus Logic公司套出一些内幕消息。后来Cirrus Logic不得不颁布一条新政策,只允许3名最高层管理人员与拉贾拉特南谈话,如有违反,即遭解雇。
拉贾拉特南也曾向硅谷集团时任首席执行官帕普肯-德-托罗西安提出交易,声称自己有佛蒙特州一家IBM工厂的订单信息,德-托罗西安拒绝了,并严惩任何与拉贾拉特南接触的员工。但他承认,和其他分析师相比,拉贾拉特南在挖掘信息方面”特别聪明,总能比别人得到更多信息。
拉贾拉特南与应用材料公司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尼德姆公司里尽人皆知。大老板尼德姆常在会议上开玩笑地问拉贾拉特南,应用材料公司那边最近有没有跟他吹什么“枕边风”。
巅峰之后
尽管拉贾拉特南的“内幕消息”为尼德姆赚了不少钱,他的行为最终还是引起了公司不满。
《华尔街日报》报道,1993年至1996年间,至少5名尼德姆管理层人员向董事长尼德姆表达过对拉贾拉特南行为的忧虑。一些委托尼德姆公司买卖股票的客户也抱怨说,拉贾拉特南身兼总裁、基金经理和股票分析师多重身份,存在利益冲突,不合规则。通常,像尼德姆这样的投资公司会把这几个领域的业务分开,避免利益冲突。
1996年,针对拉贾拉特南的内部争议白热化,同时,由于尼德姆不允许拉贾拉特南过快扩张对冲基金规模,后者一直撇开尼德姆,私下筹集资金。结果,两人于年底分道扬镳。
拉贾拉特南的“新炉灶”就是对冲基金公司帆船集团,最初仅是一间小小的办公间,距离老东家尼德姆一条街区。他从尼德姆挖来几位前手下,包括尼德姆的首席证券交易员加里-罗森巴赫,同时从硅谷的熟人那里筹募投资。借着科技产业方兴未艾,到1997年底,帆船集团经营的基金规模已达8亿美元,比起步时的2-5亿美元猛涨几倍。
在帆船集团里,拉贾拉特南建立起一种较尼德姆更为宽松的企业文化,每星期四,员工们可以在公司内享受免费按摩服务,但基本准则和尼德姆一样:严格控制支出,千方百计挖掘各种业内信息。
2007年2月,帆船集团的基金规模已接近70亿美元。公司搬进了麦迪逊大街上的大办公楼,开始打入亚洲市场,在加州创立了一个新的基金,员工们相信公司很快就会上市。
拉贾拉特南看似处于人生巅峰,也许他没有想到这也是他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调查人员开始张开大网,在接下来的32个月内监控拉贾拉特南在证券交易中的一举一动,终于去年10月在纽约提出起诉。拉贾拉特南辩称无罪,已获保释。
但这次,对方不会轻易收网,“王中之王”拉贾拉特南可能将成为一个时代内最大内线交易案的主角。(沈敏)
相关链接:拉贾拉特南的陷落
帆船集团成立后不久,英特尔公司内部重启调查,是谁在向拉贾拉特南泄密。公司在其位于加州总部的传真机上安装了监视器,1998年3月录下了一名叫鲁米-汗的女员工向拉贾拉特南发送手写信息和公司机密文件的影像,泄密内容包含计算机制造商向英特尔下的芯片订单和售价,这些信息足以使拉贾拉特南计算出英特尔公司的季度收入。
鲁米-汗不久后离职,很快在帆船集团找到新工作。英特尔公司向联邦警方报案。鲁米-汗一年后离开了帆船集团,2001年因涉嫌内线交易被逮捕,她随后同意与警方合作调查拉贾拉特南的不法行为。但最终检方因为证据不足放弃起诉拉贾拉特南。
然而,他不可能一直有惊无险。2007年9月一个下午,拉贾拉特南在位于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的家中举办宴会,席间有一位风姿绰约的陌生金发女郎。她叫丹妮尔-基耶西——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下属“纽尔斯堡合作”对冲基金的投资顾问,在芯片制造业人脉很广。
此后,FBI开始监控拉贾拉特南与基耶西的通话,历经近一年时间终于获得关键证据。这两人可谓在内线交易上的“亲密战友”,正是因为他们“无话不谈”,才让调查人员取得了突破口。
去年10月15日,FBI接到海关通报说拉贾拉特南买了一张第二天飞往伦敦的机票后,担心他潜逃境外,决定“收网”。次日拂晓,拉贾拉特南被捕。与他同时被指控的还有基耶西、鲁米-汗以及两名对冲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