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国内拍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1日 15:51 中国周刊

  这两年,圆明园管理处一直在和北京西交民巷87号院和北新华街112号的产权单位——石化机关服务中心协商,希望他们能将那里所收存的二十件散落的圆明园文物捐赠给圆明园。

  西交民巷87号院是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创办人郝升堂的住宅。1913年,郝升堂从圆明园拉走了许多太湖石、汉白玉石雕栏板、石笋、石刻匾额、石雕花盆等,建成一座仿苏州式花园宅院。1961年该宅院由化工部使用,现由石化机关服务中心作为居民住宅管理使用。现在院子里很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要么风化浸蚀得厉害,要么被随意放弃一边。目前,有9件回归圆明园,还有11件目前仍在协商。

  更多存放圆明园文物的地方,有颐和园、中山公园、北京大学等地。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这些文物都属于圆明园;从道义的角度,文物当年被拿走也并不都正常,但时日已久,要回文物,已经并不现实了。

  “这些单位拥有的圆明园文物,年限最短都超过了60年,很多也早已成为这些单位的一景了。”王道成说。

  王道成拿中山公园的兰亭举例。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和兰亭八柱这两件重要文物被弃于荒野。至1914年,北京城内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于1917年将该文物运到中山公园,并在“绘影楼”前建前厅三间,四出廊,作为陈列碑石之用。

  1971年,中山公园又利用这八根石柱,建起了“兰亭”,同时也将原来的石碑置于亭中。今天,兰亭碑仍完好,字迹图像清晰,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这座重檐八角的兰亭碑亭,成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甚至也是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的重要地方。

  被忽视的国内拍卖

  除了在几个著名的公园和大学,圆明园的文物还有多少流失在国内,这几乎是一个空白。

  “圆明园文物国内流散情况的摸底工作根本就没开展起来。”76岁的王道成老教授告诉《中国周刊》,真正对圆明园流散文物进行关注,也就是近几年对圆明园兽首的拍卖引发的。

  兽首拍卖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拍卖公司在外国,收藏者也是外国人,潜在的买家也可能是外国人。

  “有谁真的关心国内的流散文物?”刘阳越说越生气。国外拍卖圆明园的东西,不管是不是真的值钱,大家都一窝蜂地去谴责,国内拍卖,哪怕是稀世珍宝,也没人说什么。

  尽管没有同伴,刘阳这些年也一直没有间断去收集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资料。从2004年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开始购买拍卖行过期的拍卖画录册。

  一旦有国内的拍卖公司拍卖,他就可以确定,至少这段时间,又有什么样的圆明园文物流散在国内了。但这个时间太短暂,一旦拍品拍出,购买者通常都是保密,他就无从得知它们是否还在中国了。

  即便是这样,刘阳依然每年花上至少一两万元,在各种拍卖会结束之后,去购买相关拍卖会的画册。希望能知道,还有哪些文物流散在国外,哪些是在国内。

  拍卖会进行之前,刘阳是买不起画册的,国内拍卖行的画册定价也在数百元以上,且印量都很少,刘阳只能托相熟的书商想办法去收购。

  最近,刘阳就花200元买了一本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09年秋拍会的清朝宫廷宝贝拍卖的画册。里面有一对来自圆明园的嘉庆宝玺,翡翠质地,交龙钮,印文为阳文篆书,分别为“凤麟洲”和“水净沙明”。

  如果不是相熟的朋友告知,瀚海秋拍会上有清朝宫廷宝贝,他其实不会那么巧就买到这本拍卖画册的。鉴定两方宝玺的是故宫博物馆鉴定印章的首席研究员。这两方宝玺出自圆明园,史料上正好都有记载。

  根据《嘉庆宝薮》所载,这组存放在绮春园的凤麟洲景群内的宝玺共三方,印文琢刻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年初,印文皆经过嘉庆皇帝钦定,印文分别为“凤麟洲”、“水净沙明”和“麟游凤舞”。“水净沙明”所指正是凤麟洲的自然环境,而“麟游凤舞”则是嘉庆帝治国理想的完美体现。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另一方“麟游凤舞”玺和紫檀木匣已经佚失,不知所在。

  就是这样一对确定无疑的圆明园流失宝贝,既在工艺上精美绝伦又在意义上无比深刻,在国内的拍卖公司悄无声息地拍卖出去了,买家是谁,不得而知。

  刘阳有些想不通,2009年年初在法国佳士得拍卖的鼠首和兔首,因为是从圆明园被掳到海外,外交部都声明不能拍卖。而这些在国内拍卖公司拍卖的圆明园宝贝,很明显也是从圆明园流散出去的,显然,他们也应该是不能拍卖的,而这些国内的拍卖,都是经过了国内有关部门的审查。

  “如果拍卖,是不是也间接承认了当初的劫掠是合法的呢?”刘阳反问。

  圆明园海外寻宝路

  2009年底,一支前往美国寻访圆明园文物的队伍,吸引了中外媒体的关注。虽然美国并非当年掳掠圆明园的国家,虽然寻宝团再三强调,此行只为建立档案,而非追讨文物,但圆明园在国人心中的特殊情结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还是让此次寻宝行为变得意味深长。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寻宝团”的成员有预感,在美国,他们可能接受怎样的对待——出发前,国内一些媒体报道说,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追讨文物。

  “我们明明强调的是收集档案和资料,他们还是报成了我们去追讨。外国人一听到,不紧张才怪呢。”寻宝团成员刘阳说。

  首次海外寻宝幕后

  刘阳,80后,既是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是圆明园学会的学术委员。

  早在三年前,他就谋划着要自筹经费前往国外做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资料收集。

  刘阳做圆明园研究有个特点,非常重视收集文献资料,包括老照片,各种书籍画册。他认为圆明园文物的文献和照片,有时候对研究圆明园甚至比文物本身更有价值。而且他早就了解到,如果是学者出于学术研究,和国外的那些收藏人士和博物馆并不是很难打交道。

  现在,圆明园管理处出面“海外寻宝”,刘阳当然愿意加入。

  这几年,一提起圆明园海外流散文物,大家都提出一定要让它们回归,又是诉讼,又是回购,又是外交追讨,各种方法都用了,但到底有哪些文物流散在海外,却并没有人做过详细调查。

  远赴海外调查圆明园流散文物是为了什么?这似乎是不太容易解释的问题。

  2009年12月17日,《纽约时报》一篇名为《中国寻宝团美国搜寻文物记》报道,让人觉得寻宝小组的人此行就是带着追讨文物的目的去的,这让寻宝团颇为尴尬。

  刘阳说,出发之前,他前前后后接待了很多记者,每次他都强调,此行是去做学术研究的。他希望在报道的时候弱化官方色彩,强调民间行为。

  圆明园学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证实,出发前,多名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都突击加入学会,以学会会员的身份出访,也正是为了让寻宝团具备更多民间和学术的色彩。

  2009年11月30日,寻宝团“低调”赴美。“但是,人家美国人才不管那么多,咱们都大张旗鼓地报道了,人家认定我们就是来追讨的,对我们提防着呢。”刘阳说。

  美国人确实应该不用提防,圆明园浩劫制造者的名单没有美国,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也都是通过各国合法的拍卖得来。

  刘阳不会忘记2009年12月7日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遭遇。寻宝团那天早晨乘车到达大都会的时候,博物馆大门口庞大的媒体采访阵容让刘阳大吃了一惊:“我对自己的行程都不是特别清楚,那些外国记者怎么就知道我们每天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