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海外寻宝强调为学术而非追讨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 09:46 中国周刊

圆明园大水法。中国周刊记者/高鹏 摄
圆明园大水法。中国周刊记者/高鹏 摄

  圆明园海外寻宝路

  2009年底,一支前往美国寻访圆明园文物的队伍,吸引了中外媒体的关注。虽然美国并非当年掳掠圆明园的国家,虽然寻宝团再三强调,此行只为建立档案,而非追讨文物,但圆明园在国人心中的特殊情结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还是让此次寻宝行为变得意味深长。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寻宝团”的成员有预感,在美国,他们可能接受怎样的对待——出发前,国内一些媒体报道说,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追讨文物。

  “我们明明强调的是收集档案和资料,他们还是报成了我们去追讨。外国人一听到,不紧张才怪呢。”寻宝团成员刘阳说。

  首次海外寻宝幕后

  刘阳,80后,既是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是圆明园学会的学术委员。

  早在三年前,他就谋划着要自筹经费前往国外做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资料收集。

  刘阳做圆明园研究有个特点,非常重视收集文献资料,包括老照片,各种书籍画册。他认为圆明园文物的文献和照片,有时候对研究圆明园甚至比文物本身更有价值。而且他早就了解到,如果是学者出于学术研究,和国外的那些收藏人士和博物馆并不是很难打交道。

  现在,圆明园管理处出面“海外寻宝”,刘阳当然愿意加入。

  这几年,一提起圆明园海外流散文物,大家都提出一定要让它们回归,又是诉讼,又是回购,又是外交追讨,各种方法都用了,但到底有哪些文物流散在海外,却并没有人做过详细调查。

  远赴海外调查圆明园流散文物是为了什么?这似乎是不太容易解释的问题。

  2009年12月17日,《纽约时报》一篇名为《中国寻宝团美国搜寻文物记》报道,让人觉得寻宝小组的人此行就是带着追讨文物的目的去的,这让寻宝团颇为尴尬。

  刘阳说,出发之前,他前前后后接待了很多记者,每次他都强调,此行是去做学术研究的。他希望在报道的时候弱化官方色彩,强调民间行为。

  圆明园学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证实,出发前,多名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都突击加入学会,以学会会员的身份出访,也正是为了让寻宝团具备更多民间和学术的色彩。

  2009年11月30日,寻宝团“低调”赴美。“但是,人家美国人才不管那么多,咱们都大张旗鼓地报道了,人家认定我们就是来追讨的,对我们提防着呢。”刘阳说。

  美国人确实应该不用提防,圆明园浩劫制造者的名单没有美国,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也都是通过各国合法的拍卖得来。

  刘阳不会忘记2009年12月7日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遭遇。寻宝团那天早晨乘车到达大都会的时候,博物馆大门口庞大的媒体采访阵容让刘阳大吃了一惊:“我对自己的行程都不是特别清楚,那些外国记者怎么就知道我们每天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呢?”

  刘阳后来才了解到,大都会博物馆甚至已经出台了应急预案,以防出现意外,而接待他们的博物馆负责人态度也有些倨傲,“真有些剑拔弩张的味道。”

  寻宝团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活动基本是在媒体记者的陪同下开展的。以至于刘阳都担心自己和其他成员是不是会穿着有些随意,会影响外国人误解他们此行的学术目的。

  美国人会对刘阳他们产生抗拒情有可原。在组织寻宝团赴美收集资料之前,圆明园管理处关于圆明园流散海外文物的态度一直都是比较强硬的。2009年4月28日,鼠首和兔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风波过后,管理处再次发出措辞非常强烈的声明,强调“圆明园所有流散文物理应归还中国”。

  或许,美国人真的是还不能适应,来自圆明园故乡的寻宝团,是为学术而不是追讨文物。

  更远的寻宝之旅

  按照计划,在美国之行后,圆明园方面还将组织赴欧洲和日本寻访,那些国家也都拥有大量的圆明园文物。

  这其中,英国和法国的圆明园文物可能最令国人关注,当年,正是这两个国家洗劫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其实,早在圆明园管理处筹划海外寻宝之前的很多年,流失在各国的圆明园文物就已经深受关注。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彩色底片的回归,就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1860年,圆明园罹难,被认为唯一能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珍品《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侵略者掠走。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有长春园、绮春园、圆明园,共计一百多处园林风景群,四十景是指园内独成格局的最漂亮的40处景群。

  四十景图是根据乾隆皇帝旨意,由当时最知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源、冷枚等历经十一年于乾隆九年(1744年)绘制而成,40幅分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管和体。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都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全图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

  掠走它的,是法国军官杜潘上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成立了战利品挑选委员会,以便挑选最漂亮的礼物晋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皇帝。杜潘是这个委员会的法方代表。杜潘是个人品和名声不佳的军人,他利用这个机会,“先为自己挑了一份”,《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成了他的私人财产。

  回到法国,杜潘把自己的收藏品进行了拍卖。1862年2月底到3月初进行的四场拍卖,当时的《箴言报》上做了报道。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在拍品目录上编为329号,配有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的说明,保留底价被定为3万法郎,但拍卖上叫价没有超过1万法郎的,拍品被收回。

  1862年5月2日再次拍卖,仍没有达到预期价格,最终,他以4000法郎将这个稀世珍宝卖给了一个巴黎书商。

  此后,法国国家图书馆版画部主任从书商处,以4200法郎买入。这件孤品就这样进入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2500号,这是版画部当年最昂贵的入藏品,一直保存到现在。

  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掳掠走的五六十年来,中国风雨飘摇,国家和个人都没有能力去关注这些珍宝到底流落何处。

  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才有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图册的踪迹。当时,留学法国、获得考古研究院博士学位的安徽人程演生参观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偶然见到了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不禁“叹为国工胜迹”,且因该图“在我国建筑外交上皆具有很大之痛史,尤非寻常书画名迹可比”。

  任法国考古院研究员的程演生,经多方活动,终于请得馆主许可,“用摄影术全部传实而归”。后由中华书局用玻璃印刷成《圆明园四十叶》,于1928年向全国发行。当时印刷的这套图册,既有图也有诗,保持了原图40对幅的原貌。虽然图幅大为缩小,且是黑白色的,但中国人却是借助这40幅图,才又重新“结识”圆明园。

  1981年5月,当时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知道国内圆明园学者苦于没有更清晰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做研究,就让外交部驻法人员出资从法国国家图书馆购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80幅黑白底版,赠给当时的圆明园学会筹委会。

  1982年5月,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通畅。第二年的9月,三位法国学者来到中国和圆明园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这是关于圆明园研究第一次国际级的学术交流。法国学者没有空手而来,不但带来他们自己的研究圆明园的著作,还带来了“圆明园四十景”彩色照片底片,赠送给圆明园学会。

  2003年,北京一家专门利用专业技术复制古画的民营文化公司——华采博古文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法国大使馆,花了10万美金请一个法国人用反转片到法国国家图书馆翻拍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然后用最先进的技术复制成原大,在中华世纪坛进行展览。之后还印制成精美的画册全国发行。

  至此,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资料交换和收集,中国人才真正有机会知道,原来北京西郊的那座废墟,原来是那样的极致梦幻。

  超越爱国主义

  就在中国人努力寻访海外圆明园文物时,在西方,也发出了将圆明园文物主动归还的声音。

  2003年8月,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里赛给总统希拉克写信,希望法国主动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还给中国。此前,布里赛刚刚出版了一本名为《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书。2005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这本书被认为是目前西方人最全面客观反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著作。出版后,在法国以及欧洲都引起极高的关注和评价。希拉克读后,也表示非常欣赏这本书。

  部分西方人的反应,50岁的圆明园学院副秘书长要砾闵非常熟悉。从2007年加入圆明园学会后,一般有外国学者和来访圆明园,都会由她代表学会出面接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接待的每一个到过圆明园、了解了圆明园历史的外国人,都会说,想为中国做点什么。痛哭流涕的人,也大有人在呢!”

  长期以来,圆明园一直被定位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人们重温国耻,激发对当年强盗的愤怒和仇恨,而不可避免,这种情绪也会延续到对当下世界的理解。

  圆明园学会一直有想法,要把圆明园推向全世界,让更多人都来保护和研究圆明园。那些拥有着圆明园大量流散文物的国家,无疑最合适参与这项工作。

  但是这谈何容易。2009年10月18日,来自欧洲的民间和平组织——“欧洲和谐之路“的负责人腾·诺依(Gaetan Roy)在演讲中,说起他关注到的这么一个调查:在2005年,北京大学针对500个学生做了一项关于将来在经济、学术及政治领域未来管理者的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关于1840年到1900年间的历史问题。91%学生的回答是他们不仅清晰地记得这段历史,而且他们仍旧对外国人有敌对感。76%的学生回应说这个情怀至今影响到他们和外国人打交道。

  来自未来中国精英阶层的北大学生的情绪,让腾·依诺很不安。

  要砾闵也有这个困惑,直到2009年春天碰到爱新觉罗·宝的时候,她才得到了开解。爱新觉罗宝·是嘉庆皇帝的曾孙,他在1980年代曾是个演员,后来出国留学,现在是国际家睦和平中心的主任——这是一个国际间的民间和平机构。

  在那次的交流中,宝告诉要砾闵,照理说,他应该是最恨当年入侵中国的外国人才是,如果不是他们,原本属于他们家族的圆明园也不会成为废墟,但他觉得 “圆明”喻含的世界和谐大同的向往,圆明园建筑及其珍藏文物本身也体现了中西合璧,是中西交流和友谊的见证,放下仇恨,才会更凝聚人心来做有意义的事情。

  2003年,圆明园学会资深专家、原副会长汪之力就曾经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提出八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希望能将圆明园建成“人类文明特殊纪念地”。温总理亲自批复,让北京市政府深入研究。

  现在看来,正是实施这一想法的时候了。

  宝开始联络到更多的外国友人一同参与这件事。来自法国的欧洲和谐之路负责人腾·诺依、来自美国的环球希望协会副总裁Dr. Donald O Young为此来到中国。2009年10月18日,圆明园学会牵头组织圆明园国际文化日举行,“将圆明园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的倡议发出。

  就在会上,腾·诺依当着在场中国政府官员的面表示,要想尽办法在2010年10月18日,让一批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到圆明园。那天的午宴致辞,这位个子不高的德国人又干脆直接表示,最希望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替中国人要回。

  要砾闵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幕。“以前,我们追讨也追讨了,回购也回购了,还发起了诉讼,但效果都不是很好,现在,我们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了。”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能不能回国,还是个疑问;圆明园海外寻宝之路也仍将面临尴尬和困境,不过,或许有些情况,已经发生改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