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7日 14:26 人民网
爱搞民意调查的美国人,上周发起了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该不该公开”的投票,结果只有24%的人支持公开,76%的人反对。可压倒性多数的人反对公开,并不妨碍他们一个劲儿地追看着伍兹的隐私。媒体也知道这层道理,便挖得更加畅快。在一件又一件的隐私曝光之后,伍兹的“喜爱程度”从盖洛普2005年的85%降至42%,而不喜欢他的多达43%。
伍兹这是毁了。你可以说他,“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但一个不世出的运动家,一个在个人运动领域达到如此巅峰成就的人,因为不名誉的私生活被贬得一文不值,这事引人深思?
媒体竞争的受害者
有专家认为,伍兹遭媒体“地毯式轰炸”,这是21世纪媒体恶性竞争的结果。对比上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和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和玛丽莲·梦露的婚外情,前者遭遇了官方调查,而后者始终处于“传说”状态,两个故事都震惊世界,但60年代的人明显更拘谨,当事人遭遇的不同待遇完全取决于当时不同的社会环境。
网络时代,观众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把眼球从电脑前吸引到电视机前,或者督促他们掏钱买报纸、杂志,就只能“下猛药”。所以,伍兹的“杯具”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杯具”。
种族歧视的表现?
在美国,“种族”是个敏感词。当年,黑皮肤的伍兹成为高尔夫球界第一个非洲裔美国人,他打破了种族的藩篱,更破除了中上产阶级对这项运动的垄断。是伍兹,让这项运动得到了全球化的推广,但现在“东窗事发”,一个又一个的高尔夫前辈指证伍兹早就“两眼放电”,那些高尔夫记者也都忘了伍兹的成就似的,有人认为,伍兹的遭遇说明“种族歧视”在白人世界仍然根深蒂固。
不过也有同是黑人的美国女评论员说,伍兹自己就有“种族歧视”,2004年他娶埃琳的时候,她就知道他内心还是看不起自己的肤色。“这是个忘本的家伙,父亲临终他跑去约会,他还靠母亲那点儿血缘称自己是"加拿大人",再看看他后来找的那些绯闻女友,没有一位黑人。”
其实责备美国公众“种族歧视”未免有点儿过分,毕竟当年科比“强奸”都闹上了法庭,回到NBA还是没人跟他提一句案子,而科比如今还是一条好汉。他不也是黑人吗?
“伪君子”遭报复
社会学者认为,伍兹之所以被彻底“搞臭”,是因为他之前把自己喷得太香,人们就喜欢扒光“伪君子”,不恨真小人。伍兹给了公众一个完美无瑕的形象,结果私底下交往的女人排成行,色情女星、夜总会的“猫头鹰”都在其列,这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婚外情”的范畴,大大践踏了社会的道德标准。
另一方面,伍兹对待绯闻的态度也让人“恨”,第一封公开信扭扭捏捏,想把私生活关在门里。第二封“道歉”,只字不提绯闻。第三封“退役信”,虽然承认了错误,但这种一走了之的方式着实不负责任,一点儿都不考虑经济危机中的PGA和整个高尔夫运动。只能说,幸亏他参加的不是集体运动,否则他的队友们真是倒了大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