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16:01 第一财经日报

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

《诉讼笔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0月
《诉讼笔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0月

《战争》译林出版社2008年11月
《战争》译林出版社2008年11月

  导语:12月9日,对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来说,是无比伤感的一天,他刚刚得知远在墨西哥的挚友、历史学家冈萨雷斯去世的消息。但公众面前,伤感被极好地克制了,人们很难在眼前这张清癯的面孔上察觉什么情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勒克莱齐奥举办的演讲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与2008年初其到访中国的冷清形成对照。这一次,勒克莱齐奥为法国使馆举办的首届“傅雷翻译奖”颁奖礼而来,依然是北京冬天熟悉的萧瑟之景,勒克莱齐奥还是穿着去年那双老皮凉鞋。问他:“脚冷吗?穿皮凉鞋是因为与生俱来的贵族习性不愿让脚受到束缚吗?”他会说:“我来自非洲,愿意像农民一样生活,但确实是不愿让脚受过多束缚。”

  在谈论文明的相对性、环境危机、战争等现实问题时,这位在诺贝尔获奖词中使用了5次“饥饿”一词的作家的悲悯情怀,表现得更为直接,“人生最大的愿望是看见实现普世的和平,但恐怕此生看不到了。”

  面对现实的世界,勒克莱齐奥难掩写作者的失败感,他引用瑞典作家斯蒂格·达格曼《忧伤的独裁》书里的话:“我们作家写东西是面向饥饿的人,但只有吃得饱饱的人才读我的书。”

  悲悯心的情感资源

  勒克莱齐奥喜欢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没有想象,只有记忆”。对他而言,小说家的使命便是构筑记忆,那么,小说与历史、小说与真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他的写作根植于个人的记忆,所灌注的悲悯不仅仅涉及饥饿,还包括恐惧、自由和尊严。在谈论战争问题时,他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一颗炸弹在我身边爆炸的声音,整个大楼摇摇欲坠,我摔倒了。”

  最早写作是八岁的时候,乘坐轮船去非洲探望父亲途中,用定量配给的纸张写的《漫长的旅行》和《黑人奥拉迪》——一个非洲小孩重返非洲大陆的故事。

  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船上的黑人包括妇女孩子,利用乘船的间隙打工挣钱,“他们用铁锤打掉船体上的锈,无论刮风下雨,天天干活,敲打船壳的声音今天也无法忘怀,有悲哀的感觉。那是一种疲惫不堪的意象,与轮船的马达声交织着,到今天仿佛还能看到他们皮肤上的汗水。”

  非洲的生活,为勒克莱齐奥打开了一个现实:“我亲眼见过殖民时代一些人的处境,在非洲的阿巴卡涅基路上看见一些人被殖民当局拴在铁链上,替他们去造游泳池。”这些场景让他懂得探究自我的身份、文明之下真实的现实、文明的相对性,对于上述问题的追问,贯穿勒克莱齐奥的写作。

  快乐的记忆也很多。勒克莱齐奥说:“我身在一个四处游荡的家庭,身上有永远要出发的基因,从来没认为自己属于哪种文化,真正的归属感来自文学,小说里虚构的场景比任何场景更真实。”曾祖父留下的很多珍贵的首饰和家具,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被父亲舍弃了,唯独留下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毛里求斯岛个人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有5个之多,其中两个专门用来收藏旅行笔记。”

  “有些人舒舒服服流浪,而有些人却真正流离失所”

  四十多年来,勒克莱齐奥在世界各大洲旅行、写作。一年中分别生活在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城市阿布开尔克、法国的尼斯和巴黎以及毛里求斯。而毛里求斯岛对他而言,更像家。

  对于现代的旅行,勒克莱齐奥表现出很深的质疑:“有人提出旅行是认识自身和他者的一个容易的办法,但现在很多浮光掠影的旅行中,对他者的认识,倒不如通过阅读来得可靠。有的人舒舒服服地流浪,而有人却处于真正的流离失所中,目标是否会达到永不得知。”

  在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的演说词中,勒克莱齐奥写道:“一段时间以来,作家已经不再自负到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小说改变世界或催生更美好的生活了。”那么,在当今时代,文学的功用是什么?

  在勒克莱齐奥看来,“文学一直以来都是被工具化的,尽管作家都不想如此,但不可避免,文学就是消费品,书籍更是如此。对于作家,理想的状态是以超脱的态度生活在自己的幻境之中。作家的作品只起到种子的作用,它在读者中间也许会生根发芽”,“诚如列维-斯特劳斯曾向我们展现了印第安人思想的丰富和深刻。相对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的冷静分析,列维展现的是一种同情心,对那些受到威胁的原始民族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我希望能追随他,但我还没办法达到他的高度。”

  勒克莱齐奥说:“在伟大的文学时代,文学家是预言家,而今已不复如是。同样,也不再是萨特和加缪写作的时代,他们本身就是政治家、行动者。我把自己比喻成一面鼓,事件发生,就会在我身上造成某种振动,我的写作就是表现我受到的振动。我这面鼓不是用来宣战或者宣告的,只是用来敏感反映这个世界的。”

  对话勒克莱齐奥

  “寂静是我最需要的氛围”

  CBN:读你的作品,会想小声朗读,感觉书里的语言仿佛不是语言,而是事物本身长在句子上发出响动。我相信阅读的第一层乐趣是从语言中获得的。

  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一方面是写作变得平等了,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另一方面,语言的价值被消解了。你如何看待小说的语言价值?

  勒克莱齐奥:非常喜欢你的这个说法:事物本身长在句子上发出响动。那天在法国文化中心,有个女孩子说我的文字像刚刚挤出的、还没有干的新鲜颜料,我也觉得非常新奇。这都是我之前没有听到过的,也许是因为中文里形象的部分比较多,所以意象丰富。

  我确实非常重视小说语言,我试图倾听,然后表现自然中的声音。我对语言本身的音色也非常重视,语言的各个音节联系在一起,应当能够形成一种音乐。小说的语言价值之一就在于挖掘这种潜在的音乐性。我曾在墨西哥生活多年,非常喜欢玉米叶子在风中互相轻擦时发出的声音。我觉得人的语言具有一种潜在的音乐性,需要我们去不断挖掘。

  CBN:哪些事物或氛围让你产生描述它们的冲动? 

  勒克莱齐奥:寂静是我最需要的氛围。人们总是想让我说什么,让我处在热闹的氛围中,但写作,需要寂静。我喜欢石头。我的书桌上总放有一块石头,它能让我安静下来,并感觉到大自然的存在。我在新墨西哥州的住所里,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空旷的空地。空中时常会看到被风吹来吹去的一种好像叫雁来红的植物,它也非常刺激我的灵感。空寂可以带来灵感。韩国人请我做客座教授,他们问我要什么居住条件,我只要了一个学生宿舍的最高层的房间,那里比较安静,而且让我看到一面白墙。

  CBN:在锤炼词语方面会不会下很大工夫?在你看来好的语言应具备哪些特质,你个人的语言能力如何习得?

  勒克莱齐奥:我确实非常注重锤炼词语。对我来说,语言的特质需要选择的话,是准确、精微、简洁。但音乐性很重要,如果准确了,却听起来刺耳,我就会尝试去改动。我觉得整体的音乐性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语言能力,我觉得最好的锻炼就是阅读。默读,有时甚至可以念出来,朗读。读好的、美的作品。这是一种基本练习。自己的作品有时朗读一下,也可以听出音乐节奏是否合适。

  CBN:如果可以选择跟某位历史人物一起旅行,你希望是谁?

  勒克莱齐奥:我想我会选择斯蒂文森。因为他是个写旅行、探险小说的大家,我对他的文学世界非常熟悉,他对我影响很大。但昨天我听说杜甫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样精辟的话,所以,我想也许可以与他一起旅行。只不过,他不一定看得上我,不知他是否愿意与我一起旅行……

  (本文感谢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桥提供帮助)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