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吉耶夫“老柴”的可信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3日 15:00 第一财经日报

杰出的俄罗斯音乐指挥大师瓦列里-格吉耶夫
杰出的俄罗斯音乐指挥大师瓦列里-格吉耶夫

  导语:当代最杰出的俄罗斯音乐指挥大师瓦列里-格吉耶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推出的普罗科菲耶夫交响曲全集录音不出意外地夺得多个重要奖项,从而使乐界对他迟迟未能完成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日渐期盼。

  被格吉耶夫的“老柴”系列吊足胃口已有十年,其实它的开始比较偶然。1998年的萨尔茨堡夏季音乐节,格吉耶夫受邀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引起现场巨大轰动。格吉耶夫的艺术个性与维也纳爱乐的声音特质发生了互为分离互为弥补的化学作用,从而将老柴的第五交响曲开辟出一个充满新意的局面。

  PHILIPS唱片公司起初并没有为这场音乐会作任何准备,所以唱片发行采用的录音是奥地利广播公司的例行工作录音,但是效果仍然相当不错,经过技术处理后的音响现场感很强,层次感和空间混响都达到一定水准。本来听过这张唱片之后,原以为只是一个孤立的专辑,并对格吉耶夫指挥马林斯基剧院的基洛夫乐团演奏“老柴”的交响曲全集录音心生无期的等待,没成想在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四年以后,格吉耶夫与维也纳爱乐再次合作,现身金色大厅演奏了F小调第四交响曲。这个录音较之萨尔茨堡当然有很大进步,信号拾取极其考究,声音自然也更加细腻悦耳。更主要的是,格吉耶夫在这场演出中极大迁就了维也纳爱乐的声音特性,将音乐做得非常平滑柔顺,全无他惯有的粗粝与火气。哀婉缠绵的第二乐章虽然缺少深重的感情沉迷,但温暖而意蕴深厚的音质,还是把淡泊的诗意和超然的态度表达出来了。

  演奏于2004年9月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毫无疑问是目前问世的这三部交响曲中诠释程度最高的,它也代表了格吉耶夫音乐解读能力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前两部的演奏是一种尝试或者一种锻炼的话,这部“悲怆”则有可能成为迄今为止最富深意、最构成完整理念也是最成熟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演绎。从第一个音符的潺潺流出开始,即可以感觉到格吉耶夫为每一个音符或每一个乐句都赋予崭新的解释,用一句日常用语概括就是“一点不俗气”,或者说岂止是“不俗气”,简直高贵典雅极了。细细品味这个录音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格吉耶夫在方方面面都作了精心的经营与处置,但是全曲又进行得非常自然流畅以及音色的华丽鲜活都确实没有流露出一点雕琢的痕迹。这个充满美感的“悲怆”十分不同于以往的诠释风格,它到底还是柴科夫斯基吗?此时,我宁愿相信格吉耶夫对“老柴”的研读比我们所有人的理解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仅从此刻聆听的立场感受,这无疑是一个在情感和音响的逻辑上取得巨大合理性的柴科夫斯基。

  不过目前存在的两难趋势是,一方面格吉耶夫越来越融入西方主流音乐世界,不出所料地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忙碌的音乐家之一,这对他赖以成名的俄罗斯音乐“原生态”解读构成一种消解;而另一方面正因为他长期与诸如维也纳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等西方名乐团合作,对乐队声音的追求开始有更高的要求,有时基洛夫乐团并不能完全达到他所期待的标准。当然,我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就是他的声音越来越接近普雷特涅夫曾经执掌的俄罗斯国家乐团,这种符合中产阶级审美品味的精致与华美虽有令柴科夫斯基步入大雅之堂之倾向,但只能是离俄罗斯音乐原初的本质越来越远。当我目前以为听到格吉耶夫最有说服力的声音之时,是否意味着平衡即将被打破呢?

  尽管格吉耶夫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听众群,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伦敦交响乐团的日子并不如意。格吉耶夫不是全能型指挥家,一旦离开俄罗斯以及东欧作曲家的作品,他所受到的诟病便日渐增多。挑剔的西方乐评界往往有先入为主之见,他们在对格吉耶夫的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大肆赞誉之余,也不忘指出格吉耶夫在指挥马勒和威尔第时的粗糙和笨拙。我一直以为伦敦交响乐团选择格吉耶夫做音乐总监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发展到今天已经导致合约双方面临不欢而散的境地。我不太清楚格吉耶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是否在音乐会上演奏过“老柴”的前三首交响曲和《曼弗雷德》,估计我们盼望的格吉耶夫半老柴交响曲全集不太可能由这个组合完成了。当伦敦交响乐团以自创唱片品牌LSO发行录音渐成气候之时,刚刚有了大本营马林斯基音乐厅的基洛夫乐团也诞生了自己的唱片品牌。所幸格吉耶夫今日仍然是并购PHILIPS品牌的DECCA旗下的不二之臣,所以我们仍有希望最终听到格吉耶夫的“老柴”前三首交响曲的录音,乐团可能还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毕竟他们合作的后三首已经臻入完美之境,而无论是“冬之梦”还是“小俄罗斯”“波兰风”都应该更适合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固有风格,格吉耶夫在这里的表现大概也不需要使出全部的力气吧?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