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10:16 《经济观察报》
导语:像当年的中石油一样风光,中国建筑是今年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盘子最大的一只新股。被视为IPO重启 “试金石”的中国建筑,50倍的市盈率已经接近历史高点,数百亿资金深陷其中,再次让人们对于发行制度改革产生疑虑。
没有人会想到——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建筑的命运竟然与当年的中国石油如此相像。
7月29日,中国建筑上市正处于上证指数的阶段性最高点;2007年11月5日,巨无霸中国石油上市时,上证指数正处于6000点以上的历史高点。但二者都扮演了最不幸的角色,从它们上市后,股指也正式宣告结束了单边向上的行情,连续大幅调整。
像当年的中石油一样风光,中国建筑是今年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盘子最大的一只新股。被视为IPO重启 “试金石”的中国建筑,50倍的市盈率已经接近历史高点,数百亿资金深陷其中,再次让人们对于发行制度改革产生疑虑。
800亿资金被套
“我们属于被动配置。但没想到一买进去,就绵绵下跌。”一家指数型基金公司李经理告诉记者。
这只指数型基金在7月29日开盘前15分钟就已挂了大单买入。买入后失望的不仅仅是各家机构,还有诸多散户。此前,四川成渝上市首日99.9%买入者则为散户。
中国建筑从上市至今17个交易日,有11日下跌,股价从上市首日最高的7.96元已经大幅下挫到了5.45元,跌幅超过了三成。
上市首日,买入中国建筑的资金超过了290亿元,这些勇敢的炒新资金中绝大部分在当日就被套。而在此后的十多个交易日中杀入的资金,依然未能摆脱被套的命运。大致估算,目前已经有逾800亿元买入中国建筑的资金被套。
上市当日,中国建筑大涨56%,早盘涨幅一度达到90%。公开数据显示,机构是当天的主要买入力量。当天买入前5的席位中,有3个席位属于机构席位,累计净买入13.1亿元,占当日成交额的4%。
假设以上市首日收盘价6.94元作为上述4个机构席位的成本价,且未在买入半个月内卖出,那么这些机构在中国建筑中至少已经亏损2.7亿元。
“从买入量来看,应该是公募基金。这其中有很多是指数型基金。”一位私募人士分析道。
机构为什么会买入?
“即便是中国建筑基本面受认可,51倍的市盈率也绝对不便宜。在上市首日买入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很有可能是为了做一些基础的配置。”上海一基金公司研究总监称,“从这个逻辑上来看,机构应该还没有出来。”上述指数型基金的李经理也告诉记者,会做为中长期品种持有中国建筑。
而近期频繁发行的指数基金,成了中国建筑这一超级航母的主力军。
回顾历史,2007年 10月到2008年3月期间募集资金高于100亿元的股票共有7只,算术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2.56倍。其中发行市盈率最高的中国神华为44.76倍,最低的中国石油仅22.44倍。
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建筑的发行市盈率要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水平。而按照券商间预测的中国建筑2009年每股收益0.17元大致估算,虽然其股价已经跌去了三成,目前的市盈率仍然高达32倍。
尽管中国建筑是以高市盈率发行,而中国石油是以低市盈率发行,但二者对股市的影响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高开低走,套牢追新者,拖累股指。
从8月12日开始,中国建筑计入包括上证综指、上证50等指数,成为样本股,由于该股总股本高达300亿股,迅速就成为了“指数毒药”。
“大致估算,中国建筑约占沪市市值的权重为1.02%,也就是说该股每涨跌5%,将带动上证指数波动约1.66点左右。尽管对指数的影响远逊于中国石油,但作为新股开闸后首只上市的超级大盘股,其一举一动势必在短期内牵动整个市场。”南方基金一位人士称。
高市盈率发行
“交易所当时对中国建筑上市严阵以待,为了防止炒作,还在上市当日电话提醒买入机构注意避免炒作。”上述私募人士透露。
但显然,这样的工作仅仅是能够避免中国建筑上市首日的表现不被狂炒,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中国建筑的跌跌不休背后的制度问题相比,还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已经有3只大盘股陆续登陆,但无一不是跌跌不休的命运。四川成渝上市后连续两个跌停,其后跌势不改,已经较首日最高价下跌了50%,而以60倍市盈率发行的光大证券上市后第二日也以跌停板报收,其后的命运尚是未知数。
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定价,是导致新股上市后高开低走的首要原因。
8月20日,超华科技首次发行A股的发行价确定为12.10元/股。“超华科技我们报价8块都觉得贵,他们居然发12,像抢钱一样。”刚参加完上海举行的IPO推介会,一位研究员颇有些愤慨地说。
事实上,近日光大证券高市盈率发行后导致第二日跌停的事件,已经让新股发行制度的诸多质疑再次涌到台上。
“大盘股上市后延续跌势,与上市定价策略有关。”民族证券分析师徐永超认为,上市时间的选择也仍需考量,“回过头看,中国建筑上市的时候股指已然见顶,但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此大盘子的股票上市,无异于抽走了市场很大的流动性,助推了市场的下跌。而市场的下跌势必又影响到了大盘股的走势。”
“发行定价市场化没问题,但是整个市场行为和配套体系并没有达到全部的市场化,比如:新股上市首日无涨跌幅限制,但其他所有股票都有涨跌幅限制,这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上市的新股上,资金都涌来不被恶炒也不可能。”上述基金公司研究总监称。
事实上,令一些机构颇为担心的是,新股颓势依旧,这将对三个月解禁期到的网下或配售机构造成压力。目前,数只新股离发行价也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而这样的担忧事实上又给了机构参与炒作新股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机构有资金优势,可以很轻易地撮合一个很高的开盘价,自然会为三个月内股价下跌留出很大的空间。”上述私募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