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MOMA展现LINK的意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7日 11:41 《经济观察报》

  导语:当代MOMA这座获得由国际知名建筑研究机构—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宅协会颁布的2009年“亚澳最佳高层建筑奖”的建筑,其设计的精髓在于它先锋的外观下仍保持对空间的充分合理运用,并将深远的“LINK”理念与建筑形态、功能紧密相连,使霍尔一再强调的“艺术的美感”融汇在整座楼群中。

当代MOMA建筑群一角
当代MOMA建筑群一角

  2003年圣诞节的上午,斯蒂文-霍尔从纽约打来的电话给了北京OFFICE刚刚上班的人们一个巨大的惊喜:他已经制作完成当代MOMA的设计模型。时隔六年,这个放在霍尔办公室里1:10的模型在北京东直门已经落成,并成为该区域地标性的建筑。殊不知这项设计曾在最初提交方案时遭遇质疑:这会否又是一次国外设计师拿北京当试验田的冒险?霍尔的创意几乎颠覆了最初开发商的预想,而经过挣扎和理性分析,理想主义获胜。这份设计的精髓在于它先锋的外观下仍保持对空间的充分合理运用,并将深远的“LINK”理念与建筑形态、功能紧密相连,使霍尔一再强调的“艺术的美感”融汇在整座楼群中。

  2009年7月,当代MOMA获得由国际知名建筑研究机构——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宅协会 (TheCouncilonTallBuildingsandUrbanHabi-tat)颁布的2009年“亚澳最佳高层建筑奖”。在颁奖词里,该协会对当代MOMA的可持续性规划、对城市文化与生活品质带来的提升及其自身独具艺术感的设计褒奖有加,最重要的,他们谈到了这座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联性,这也是规划设计者斯蒂文-霍尔的初衷——BeijingLinkedHybird。

  这座原本被称为“联接复合体”的建筑群,通过位于20层的环状空中连廊将8栋建筑连接在一起,连廊中设有社区配套的服务项目——游泳池与健身房,并辅以开发中国第一座艺术电影院与艺术酒店,从而打破了现代社会断层而陌生的社区模式,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重复性标准化集体住宅模式,真正实现了共享生活的群居空间,凸显了城市人群诉求的个性化生活。而这一点也被众多的户型所证明:在社区中的户型几乎没有完全是一样的。集体化住宅长期以来对个性的抹杀被终结,这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群居社区”中尚属首次。然而霍尔并不满足于此,他有着更深远的考虑——社区也应与城市产生联系。

  “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好,社区也好,这些场所并非为一些特定人群服务,相反的,它们应该能够包容下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市民,让他们自由的休憩,谈话,直接跟城市对话而不是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屏幕和手机听筒。”霍尔心中对于居住地的设想有着更宽广的意义,它不再是单纯的家庭,而是一栋建筑、一座城市的一部分。交流的屏障是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当今的中国也是如此。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而与此相反的是人们日渐独立失去交流的内心。正如霍尔所说,陌生人的对话已成为奢侈品,而人与城市的对话更是无稽之谈。即便是充满积郁亟待表达的群体,也会在公众开放的空间里保持缄默,而选择网络等虚拟的空间当做倾诉的树洞。霍尔思考的正是建筑对于社会交流与城市文化融会贯通的层面能够发生的积极意义。

  以当代MOMA为例,连廊里的艺术展览与艺术电影院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艺术院校的学生或者电影工作者,他们并不是住户,却因为文化上的需求主动融入这座人们印象中的高档小区。这样的融入行为,将彻底改变社区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将从根本上影响社区在城市文化版图中的地位,从而将其功能变得多元而深刻,直到形成设计师心中憧憬的“微型城市”。

  然而,在中国,东方人含蓄的安全感需要用半封闭化的空间来表达,与外界形式上的隔离已经成为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霍尔对于开发商在业主的压力下建起了围墙充满了遗憾,他在交谈中一再表示,能否借助记者手中的笔,让人们理解他的意图,以期待有一天当他再次来到当代MOMA时,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开放式的公共空间,身处其中的人们都明白了LINK的意义。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