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 11:09 证券时报
导语:在金融海啸的洗劫之下,企业高管的薪酬和各种奖励引发争议,就连世界最高级别的G20金融峰会也将此列入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在金融海啸的洗劫之下,股价暴跌,市值剧减,企业高管的薪酬和各种奖励引发争议,不仅是新科总统奥巴马义愤填膺,就连世界最高级别的G20金融峰会也将此列入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高管薪酬和激励的合理性有两种理论解读:其一是生产要素论,即把管理定义为生产要素,于是把管理层的收入界定为特殊生产要素的回报。其二是剩余索取论,即把企业的管理层定义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和资本投入并列,所以应和资本投入分享剩余索取权。
把管理视为生产要素听着合理,深究一步却是悖论。因为,如果是生产要素,就应该有投入/产出函数,投入/产出函数通常呈正比,也就不可能有“天价”管理的破产公司了。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本来是专属于资本家的,当资本家同时兼任经营者的时候,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也就没有现在“天价高管”。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基础之一是两权分离,管理的职业化是天价薪酬的前提,所以把高管薪酬和激励定义为经济剩余的索取权,显然比生产要素的定价更有合理性。但若再深究一步也是悖论,因为剩余索取权理论解读了企业的利润分配机制,却无法支持管理层在企业破产后还能拿奖金的合理性。
在我看来,上述两个理论解读了实体经济的高管薪酬问题,还应该增加一个虚拟经济的理论解读,即经营性溢价的分配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产生于资本市场,管理的职业化主要是在传统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投融资行为。在实体经济的任何产品线中,企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都有可能在其产——供——销链条上进行资本运作,并通过上市来实现管理层所创造的经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