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是“富豪杀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2:10 京华时报

  导语:金融风暴中,很多千万、亿万级富豪被一些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品弄得“元气大伤”。

  金融危机里有关财富吞噬和蒸发的故事仍在上演。央视日前就报道了众多内地富豪在香港理财血本无归还倒欠银行巨款这令人错愕的一幕,起因是这些富豪购买了一种叫KODA的投资理财产品,然后就在短短一年中“响都没听到一声”地损失了多年积累的巨额财富。据说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还有很多人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亏了这么多。

  本以为只有中产阶级才会在金融风暴中“苟延残喘”,原来很多千万、亿万级富豪也被一些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品弄得“元气大伤”。联系到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因对赌澳元的外汇累计认购期权巨亏150亿港元而辞职,以及内地女首富杨惠妍的碧桂园因投资金融衍生品损失12亿元人民币,着实感到“金融创新”的可怕。

  在一个致富光荣的社会里,人们往往不仅追求财富,也追求致富的效率。一个企业家辛苦经营实业几十年得来的财富,也许是一些金融家眼里瞧不上的。于是,就有了金融衍生品之类的东西,据说设计这些产品的都是人类最优秀的脑袋,他们能设计出太多让投资人看不懂却相信肯定赚钱的产品,帮助人们实现“钱生钱”的美好理想。

  明明是一种风险非常大、赌性十足的产品,可是在设计这些产品的银行那里,它们变成了一种只针对有钱人的高端服务,能拥有该产品简直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变得更富有的捷径。你说是投资人的贪婪该受谴责,还是产品设计者的欺骗该受批判?

  说到欺骗,这些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是不会承认的,除非像麦道夫那样被法律明确认定为“庞氏骗局”。很多金融产品的风险警示远远不够,银行的诚信和金融监管也有所缺失。喜欢思考并且总要升华的潘石屹先生认为危机的本质是精神和信仰的危机,但我宁可认为这其实就是制度的缺陷。如果制度默许了先前牛市的疯狂,那么制度也就无法防止当下熊市的悲剧。如果制度认为轻易地从创造财富的人手中转移财富是合法且智慧的,那么它也就无法使自己摆脱每隔十几年或几十年一个轮回的大小危机。

  并不是说金融和投资就是有罪的,但却希望金融更快地回到它的本质,即在需要信用和提供信用之间搭一座桥梁,而不是充当“资本食物链”的高端吞噬一切。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金融监管还没有充分到位的今天,在仍然相信有一颗所谓优秀的头脑就可以快速致富、坐地发财的时代,投资人应当牢记新一代“庞氏骗局”的代表人艾伦·斯坦福在其公司业务通讯上表达的观点:“致富从来没有也不会有捷径可走,致富需要训练、知识、经验、勤劳和常识。”这是一个骗子公司为它的客户所提供的最好“产品”。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