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吴殿英 湖北新军创建人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4日 15:05 新浪尚品

   导语:高祖吴殿英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清末最早接受革命新思想的军事将领。曾任职清朝著名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幕府,并襄助张之洞创建湖北新军,也正是这支新军帮助孙中山,黄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吴殿英(中)
吴殿英(中)

  “吴殿英(佑孙),光绪十三年(1888年)莅平湖任,至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卸任。地方应兴应革之事,靡不次第举行……拟建瀛洲书院,专课朴学,造就誉髦。佑孙首助千金,款遂大集,更为通详立案,以垂久远。士子朝渐夕摩,根柢益厚。辛壬癸甲邑人捷春秋闱者,指不胜屈,文风几为嘉郡冠。”

  《平湖县志》已把吴殿英“亲民、厚民、办学、育人”的官声记载于史书,在平湖当时有很好的口碑。现在我们再看看吴殿英为张之洞担任幕僚时干些什么?有何作用和影响?

  话还要从中日甲午海战说起,日本于1894年(甲午年)7月至1895年3月起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在黄海海战中,中国海军遭到重创,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捐躯。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尔后在大连的陆战,又以一万八百名军民殉难,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清朝的统治和天朝的尊严遇到了威胁,作为清统治支柱的军队受到了西方新式武器沉重打击。

  由此,湖广总督张之洞认识到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制度已是当务之急。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为目、以编练新式军队为核心的清末军事现代化改革揭开了帷幕。

  张之洞要办这些事,首先需要的是人才。吴殿英在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卸任后,未赴钱塘履新先到南京,由江苏常州同乡赵凤昌的举荐见到了张之洞。经过一番交谈,张之洞十分赏识吴殿英的才干,了解其在平湖的官声,尤其是创办南瀛学院的做法,以及如何吸取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教训,要求图强练兵,这些想法都与张之洞不谋而合,张之洞缘此邀其去湖北创办武备学堂,从事练兵强军的任务。

  首批赴日主张新政

  在这里,我们插叙一人赵凤昌。赵凤昌1856年出身于常州名门望族,他是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年) 的探花大诗人赵翼(瓯北)的后裔。赵凤昌跟着张之洞从广州到武昌,从两广总督到湖广总督始终是张的首席幕僚兼主笔文案。被人称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虽有讥讽之意,却足见赵在张面前的作用。赵对后来的推翻清朝走向共和也起过极大的作用。按清朝用人旧习,举荐贤才的重要根据是家世背景有无出处,赵举荐吴殿英,既是同乡,又是世家通好,张之洞当然言听计从,同时被荐的还有同在南京的姚锡光(原是李鸿章的幕僚,也是江苏人)、黎元洪等。

  中日海战后由于对日本人记恨,所以中国练军都是请德国人,考察也是往西方。张之洞不以为然,早在1895年张之洞便已提出应多向各国派出游历人员,使其考察各项实业,回国后察其优劣,分别任用的建议。此次旧事重提,他新强调的一点是游历西洋不如东洋,应以先游日本为急务。张提出的建议,大多获得了清廷的同意。

  1898年底,清政府热衷于改革,日本人则不断示好,两国同意交好共同对付西方侵略。缘此,便克服了甲午战争以来深深的敌意,开创了中日关系史上友好的一个新局面。吴殿英被授予湖北新军都司衔监操官,任务是训练新军,办湖北武备学堂培养中高级军官。姚婕所撰“甲午战后赴日本陆军考察一览表”中记载:1898张之洞委派姚锡光、张彪为正副团长,两位具体的执行官,一位是主管训练的都司衔监操官吴殿英,另一位是主管武器的枪炮厂监造官徐均浦,还有他们的下级军官黎元洪和翻译矍世英组成中国第一批赴日军事考察团,出访日本,由日本外务省和陆军省参谋部接待。考察内容除军事制度外,重点是观操,学习日本先进的战略战术及治军手段。该团2月出发,6月回国,历时三个多月。

  吴殿英考察回国后,首先把张之洞“忠君爱国,御侮自强”的练兵理念贯彻到强军练兵中,重中之重就是抓“选将募兵”,规定将领必须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军事修养,将领多选自武备学堂学生和回国的军事留学生,将领的来源也非派系化,这与北洋新军绝然不同,所以湖北将领阶层最早接受外来先进的革命思想,观念开放,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后大批中国学生掀起了赴日学习的高潮。

  庄蕴宽救黄兴支持革命党

  这里我们又要提到一个人,就是吴殿英夫人庄还女士的弟弟——庄蕴宽。蕴宽也是出身江苏常州名门,先祖庄培因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状元,庄存与是乾隆十年(1745年)榜眼,庄氏家族有十几人名列清代两榜进士。庄蕴宽自己是辛卯年江南会考副贡,先后任广西平南知县、梧州知府、太平思顺兵备道兼龙州边防督办。庄蕴宽在广西任内始终竭尽所能,为革命人士提供方便。宣统三年开办广西陆军干部学堂,蕴宽为广西兵备处督办兼陆军干部学堂总办。当时都是请留日归来的蔡锷、李书城、钮永建、赵恒惕、尹昌衡等做教员,学生后期出名的有李宗仁、李济琛、白崇禧等。

  一次黄兴(克强)在长沙策划起义,遭湖南巡抚通缉,黄兴乔装改扮成道士,逃到龙州边防,龙州与越南毗邻,边境戒备森严。清廷欲擒黄兴,千钧一发之际,庄蕴宽得到黄兴到辖区线报,对身边人说了一句“差龙”(常州话就是叫他离开) ,即命人护送黄兴出境,并赠以重金,故与黄兴结成挚友,黄兴死后出版的日记亦由庄蕴宽作序。

  黄兴是同盟会在国内的主要领导人,武装起义的组织者,所谓“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被章炳麟(太炎)誉为“无公即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黄兴欲推翻清廷,在湖北、广西所倚重的清朝两位重要将领,正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手下实际掌握兵权的吴殿英与庄蕴宽。也正是此兄弟二人在湖北和广西的新军中发展与积蓄了日后足以推翻满清的革命力量。

  由于黄兴去世较早,近代史中跟他有直接关系的很多重要武装起义史实被淡化,这是令人深以为憾的。

  此外,当时湖北新军革命党中官阶较高的人物均为清室旧臣,拿着朝廷俸禄,忠君思想毕竟还在,其革命性尚不彻底,对真的推翻清朝成为叛将多有顾虑。关键时刻采取默许观望的态度,隐姓埋名,亦属人之常情。反而是一些下级军官革命性坚定,无所顾忌,武昌首义时冲在了前面,也是重要事实。

  庄蕴宽还利用1907年(参阅姚婕论文)随清政府代表团到日本参加天皇加冕典礼,1908年以清政府陆军部特派员身份赴日本考察之机,与同盟会人士广泛接触,并招募数批留日军校生到广西武备学堂和广西的边防军。有数批学生通过吴殿英送入湖北新军和湖北武备学堂。吴殿英与庄蕴宽兄弟联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军队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也奠定了他们在近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