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品书单:与赫本无关的《蒂凡尼的早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12:45 《外滩画报》

《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

  导语:因为一部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与奥黛丽-赫本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原著,却与那种赫本风度毫无关系。

  也许如今最可能成为小说《蒂凡尼的早餐》读者的是那样一些人:奥黛莉-赫本的崇拜者;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的影迷;对蒂凡尼珠宝、身穿纪梵希黑礼服的赫本和“蒂凡尼的早餐”这几个字(他们甚至不必看过那部电影)一并代表着的那种像高级糖果般甜丝丝、亮闪闪的格调充满向往的人。他们不会成为这本小说合格的读者。卡波特在听到将由赫本来饰演郝莉-戈莱利特(Holly Golightly)时曾表现出很大的不快,如村上春树在序中所说,“或许他认为郝莉身上那种惊世骇俗的奔放、在性上的开放,以及纯洁的放荡感,这位女星本来并不具备”。

  另一些会对前面那些人鄙夷不屑的人,也可能会追捧这本小说:他们更文艺,生活得可能不那么井然有序,更自恋和善感,心里给自己印了一张名片,就像戈莱利特的一样,用卡地亚式的正经八百写着自己的名字,下面附着一行“在旅行中”。他们认为郝莉是一个波希米亚人(而自己也差不离),却又使用“浮华”、“烟云”、“最好的年华”等关键词对郝莉的故事作着无疑是扯淡的解读。只要他们不能真正地自由、独立、勇敢、率真,他们就不比当年小说发表后众多聚集在卡波特身边的纽约社交界女性更有资格要求我们(像他们自己那样)相信他们是这俗世间的郝莉-戈莱利特。

  她拥有为数众多(同时误解着她)的追随者,她对他们瞧不上眼可是姿态一点儿也不高,她混在他们中间,整整这个的领带,掸掉那个衣领上的细毛,管他们要零花钱,总之,恣意展现她的迷人(不自觉地和有意为之地),并且不失真诚的友善。小说和戈莱利特都是这样。许多书或女子通常只对与之气息相通的人有吸引力,她们中既有绝妙的,也有最不入流的;追随者数量的多寡也不能作为判断她们高下的凭据。不过要是追随者又多又杂,那么该书或女子必有其妙处。如同一颗钻石有着许许多多面,其间又产生许许多多折射,郝莉-戈莱利特小姐天生丽质而又百般雕琢。

  在“蒂凡尼”字号大名鼎鼎的当代, “纯洁”之后得跟“无暇”的约定俗成像是种无稽之谈,而只有头脑简单才能认为一双小鹿般的眼睛就意味着纯洁。戈莱利特有着近乎圣洁的轻浮、草率、轻巧与精致,世故、行止不端却又正直;她轻描淡写故作无心的两句话,就彻底击败了来抢她风头的女模特,她也清楚地知道如何帮助男主人公出名上位,可以看出她谙熟功利世界的一切手腕,但她却压根没用那些来追求功利(“她不识好歹”);她偷东西,花男人的钱,可是她真的爱人也自爱自尊;她生活混乱离谱,但即使在现实面前头破血流也坚持天真美好的原则,“不做胆小鬼,不做冒牌货,不伤人家感情,不做烂污货:我宁可得癌,也不愿要一颗不老实的心”;她有一大堆奢侈昂贵的家什,可她对那些其实毫不在乎,她也不会有赫本那样严格、优雅、无可指摘的品味(她买过“令人看了沮丧”的哥特式家具),她总能把自己修饰得整齐美丽更多地归功于天赋和直觉,而赫本的品味里多出来的是一种可以称作教养的有更多自觉的标准的东西。

  误解郝莉-戈莱利特的人们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旺盛的生命力当成了物欲。那种生命力蓬勃如野马,当它想要撒蹄奔跑却四处冲撞不得出口时,便叫她的心不得安宁,她管那叫“心里发毛”(“我是露拉美,我仍在偷火鸡蛋,在田野里乱奔”)。

  实际上她的“蒂凡尼”与什么高贵典雅、上流社会、物质虚荣相去十万八千里,倒近似于海明威所写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最后她去阿根廷后来信说“布宜诺斯艾利斯很棒。虽然不及蒂凡尼,也差不多”,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家就是你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我还在寻找。”她的住所有“搭夜班飞机旅行的气氛”或“一种露营的气氛”,仅有的家具是床、(只有半架子书的)书架、手提箱和没打开的木板箱,没有桌椅,木板箱当桌子使,衣服鞋子杂物不少,满地乱扔。赫本再纤细也塞不进这种生活,更重要的是,她的气质与戈莱利特的“真冒牌货”这一关键描述格格不入。

  小说越读越能彻底滤清赫本形象的残余,被电影中的乔治0-佩帕德那样高大俊朗阳刚的形象取代的男主角,则带有少年和中性的特质,敏感、细腻,“还有几分倦怠”。同样的纯真和漂泊不定的孤立感,使得男女主角更像是塞林格笔下那对兄妹长大、成年后的样子,被电影用毋庸置疑的爱情替换了的,是手足般的亲近感。他们就像是尘世风雨中披着又湿又重、溅满泥点子的外衣的一对孤儿兄妹,她显而易见地更脏更狼狈些,然而她的面容因此愈发显出一种不屈不挠、勇猛无畏而又恬淡温柔的皎洁透明来。

  所以村上春树将这部小说称为“童话”,这本中译本的两篇序言再次证实了一条眼高手低准则的成立:一流的读者才有可能写出达到二流水平的作品,而不入流的读者则不会写出值得一读的东西。另外,这部小说,当初险些登载于《时尚芭莎》,后来实际上是在《时尚先生》上刊登的。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时尚是何面目,或许由此可作设想。要是时尚是那个水准,那么时尚也真挺美、挺值得向往的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