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行到银行控股公司 高盛大摩三月转型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4日 11:41 21世纪经济报道

  次贷危机爆发后,申请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已成为美国金融机构摆脱流动性困境的“救命稻草”之一。

  美国时间12月22日,美联储(FED)正式批准CIT集团(CIT Group Inc.)——一家公司名酷似花旗集团(Citigroup)的美国金融服务公司——银行控股公司转型的申请。

  CIT集团是次贷危机以来,继高盛(Goldman)、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后第四家获准转型的美国金融机构。

  对于高盛与大摩,三个月前的匆忙转型,仅是为了获得政府救助的权宜之计?

  “高盛作为投资银行存在了139年,而作为银行控股公司却只有三个月时间,因此高盛需要更多时间来实现其转型后的业务计划。”高盛首席财务官维尼亚(David Viniar)在12月16日的四季度财报发布会上的表态意味深长。

  高盛、摩根士丹利今年9月宣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以来已有3个月,但转型并没有彻底缓解华尔街巨头的困境。

  12月16日、17日,高盛、摩根士丹利相继曝出2008年第四季度巨亏。高盛集团更是录得自199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21.2亿美元)。

  实际上,这三个月以来,尽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商业银行领域均有所举措,但市场反应并不大。

  9月21日,转型申请获得美联储批准后,高盛曾向本报表示,转型并不意味着高盛的战略发生重大调整;而在12月23日的采访中,高盛香港亚太区总部新闻发言人也向本报再次强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对于高盛的业务模式及基本策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高盛的关注点以及发展战略都没有根本性变化。

  同时,高盛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9月21日前,高盛旗下已有两家活跃的吸纳存款的机构——高盛银行(美国)和高盛银行(欧洲)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银行共持有超过200 亿美元的客户存款。目前,高盛正将几项战略业务的资产,包括借贷业务,转入高盛银行(美国)。

  “我们打算通过收购和自然增长,来扩大存款规模。”前述高盛新闻发言人表示。

  12月16日的财报发布会上,高盛公司首席财务官维尼亚也表示,9月转型成银行控股公司后,高盛将通过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第三方渠道及并购方式来实现提升其银行存款额的计划;并宣布高盛计划2009年将其存款额提升到5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之间。但维尼亚同时强调,高盛不会仅仅为实现银行存款额增长而进行并购。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方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公司将寻求新举措为零售客户拓宽零售银行服务,并建立稳定的核心存款基础。

  与高盛一样,在转型为商业银行前,截至8月31日,摩根士丹利已保管300余万个零售账户及360亿美元银行存款。

  2008年10月,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以90亿美元收购摩根士丹利21%的股份。之后,大摩与拥有1.3 万亿美元存款的三菱日联达成战略联盟。

  10月29日,摩根士丹利实施了增加银行存款的新业务计划,四周内,其银行分支机构——摩根士丹利银行——获得了总额30亿美元的定期存单。

  然而,转型之路谈何容易。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与美国运通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不一样的是,高盛、大摩的转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美国运通所从事的信用卡业务,本身就属于银行业的一部分,而投资银行不得不面临两个难点:第一要建立银行控股公司的整个建构,这与高盛之前投行的定位不是一个概念;第二,控股公司要跟银行有关系,但投行基本不具备商业银行的素质和条件,投行缺乏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人员、产品、业务等;更加重要的是,投行缺乏商业银行具备的经营网络。

  “所有这些条件,如果通过公司自身培育的话,那得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步建立银行的这套体系,没有三年五年没法做到。”连平表示。

  他认为,“两大投行也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建立一个银行控股公司架构,下设银行和投行子公司;然而,目前两者都没有实力去并购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如果并购规模很小的商业银行,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控股公司。”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