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林奕华的华丽分享(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4日 11:30 东方人物周刊

林奕华
林奕华

  等待香港

  林奕华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他浓重的台湾国语腔很容易误导别人,他的人文气质让人也无法将其同港式通俗文化联系起来,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他深深地植根在香港中,工作室和所任教的演艺学校都在热闹的湾仔,和香港的年轻人亲近,甚至乘地铁时还会跟香港市民争辩一些他看不顺眼的事情。他第一套作品集就命名为《等待香港》,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城市今昔的很多忧虑,他在等待香港的改变。

  林奕华觉得和“80后”香港青少年相比,自己那辈人身上中英文化的混合更明显,因为接受的是殖民地时期的典型英式教育。从小电视电影在他生活里就是常规的一部分,跟有钱的姑姑们去看电影。1960年代香港看电影有阶级分野,有钱人才看国语片和洋片,穷人看粤语片。电影给他提供了三语的生长环境,加上语言天赋,他三语都讲得很好。

  但在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大多不再具有父辈的双语能力,不再有国际视野,对文化交流也不感兴趣,媒体也在鼓吹要先享受人生,而不是认真工作,按部就班。他非常寄希望于内地能影响香港,如现在内地学生来香港读大学,就带来了竞争和新的气象。

  对于香港的中产阶级,林奕华也认为这群中坚力量的生活状态很有问题。这些人虽收入成熟,生活优渥,但心态依然很草根——希望付出少一点而得到多一点。“他们对自己中产阶级的中间状态非常不满意,纳税已经很低了,但仍很希望通过中六合彩炒房子等具有赌博性质的方式来赚快钱,而不是追求平实的人生。这同欧美的中产阶级心态很不一样,他们纳税很高,却也安分守己,买房子也是为了组建家庭。”

  在他30-36岁的时候曾经远离过香港,一个人到英国独居五六年。那段日子他只是专心写作,沉淀,用录像带保存下各种欧美情景剧一遍遍看,研究不同文化和社会,研究编剧和角色设定。但他还是回来了,而且带回更新鲜的视角看待香港的变化,并将一股清风带回香港话剧界和文艺界,以教书、写作、编排话剧等方式滋润着这片被人斥之为文化沙漠的地方。

  同林奕华的交流中,他最多谈起的就是“欲望”二字,这也是始终贯穿他思想的一切不快乐、不幸福的元凶。外在的欲望,过多的欲望,不能满足的欲望,欲望的投射等等,看似是社会驱动力的欲望不过是人们在画地为牢。在他看来,诚实才是一种力量,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真实需要,才能摆脱“生存”的奴役,得到自由快乐的“生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