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 16:39 东方人物周刊
![]() |
半途而止的沙漠之旅
经历过这次挫折,可以说走投无路后,他只有回到了学校,张恒第二次高考进入了北京大学。而在北大的寒暑假都在自助行。渴望自由,喜欢游历的秉性表露无遗,在北大迥异与军校的治学气氛下,这种秉性无疑得到了充分的助长。
1992年新疆,刚刚进入北大学习的张恒,就决定在夏季去攻克 塔克拉玛干沙漠 。背起简单的行头,行头里的重头是十升水和二十几个花卷。南方人可能很难理解花卷是什么。然而在北方特别在西北,花卷的地位和馒头相当。换言之,花卷就是最常见的干粮。但是,游走沙漠根本就是张恒起初预想的那样。
沙漠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我原先想沙漠里会有干枯的河谷,延着河谷走,走几天就过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恒被沙漠的严酷和残忍狠狠的折磨了一把。
首先沙漠里没有路,很难辩出方向。放眼望去,都是一望无际、,高高低低的沙丘。其次,沙漠里气温太高,张恒去的季节正值8月,酷暑难档。如果没有遮挡的话,会马上被晒晕。另外,滚烫的砂石时时会烫到脚。
我一进沙漠就懵了,觉得这事不可能。 张恒回忆起他的这次死亡之旅, 走到第二天就没水了。所有的路都是我预想的两倍。那种感觉很绝望,于是我决定返回。
由于环境恶劣,补给不够,返程中的张恒,在第四天的时候,神智已处在不太清楚的状态。只是潜意识里还有个火种,就是回去,就是活下去。
不能倒下,趴在地上你会觉得沙子很软很舒适,可能一下子就过去了。
然而张恒还是幸运的。他的幸运神第二次显灵。第一次是退学后,漂泊、流浪,复读再考,居然考上了北大;第二次就是这次,把它从沙漠死神的手里拽了回来。张恒认为,自己生还的关键就是 其实没多远,最多几十公里路。
这次沙漠游走无疑是充满危险的,令人后怕。在张恒进入沙漠前,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是要进军沙漠。即使在事后,他告诉他的家人时,也是报喜不报忧:去了两天沙漠,没水了,就退回来了。
内心深处的梦想
北大毕业后的张恒因为经营计算机公司失败,负债二十多万,心情很压抑。于是他决定出去走走。一方面散散心,一方面思考今后的人生之路。
户外运动开始作为张恒的爱好甚至事业,正是起源于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从事户外运动包括经营,只是张恒排遣压力下的副产品。人世间似乎很多生意都是这样: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张恒认为,户外运动其实是每个人人内心深处的梦想,具有普遍意义。很多中国人都生活的很沉重很压抑。试问多少人还有自己的梦想?
可以说99.99%的人已遗忘了自己的梦想,从没按照自己梦想的方式去生活。 张恒在表述这一观点时,特别强调到了小数点后的“99”。对于户外运动的魔力,他总结到:第一,运动本身就很舒服;第二,亲近大自然,空气清新,感觉舒畅;第三,如果是登山,那就有挑战自我的快意;第四,收获陌生地方的风土人情;第五,交朋友。
而对于户外运动在国内的现状,他也点拨道:我不提倡那种庆祝性,迎合性很强的户外活动,诸如诞辰、纪念等。这是种被异化了的运动。户外运动首先是自由自在行走江湖的人,是一种生活状态,让你年轻。我就是这样,我会越活越年轻的。
(文/本刊记者 胡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