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 11:02 北京晨报
![]() |
![]() |
因为儿时的美好记忆开始了对中国的向往,长大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惊奇于中国的巨变,惊奇于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开始从财富的角度切入中国社会;
多元化的中国企业家丰富着他的视野,他要让自己的财富榜单成为诠释中国社会变迁的工具书。
可口的中国菜
在我们家乡有好多中餐厅,可口的中餐是我儿时对中国最初的印象。
胡润只是英国的一个平凡小子。他父亲做了一辈子会计事务工作,母亲是家庭主妇。
“在我们家乡有好多中餐厅,可口的中餐是我儿时对中国最初的印象。”胡润表示。不过,他与中国的感情最初可追溯到1988年,因得到赴日本留学的机会,胡润第一次踏上亚洲的土地。
在日本的经历让他爱上了中国汉字,并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在回国就读英国杜伦大学时,他选择了中文系,并于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了一年。凭借中文优势,1997年,胡润来到上海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胡润最初希望在中国奋斗几年后,回到英国做个中产。 每一次回到英国,当朋友问及中国什么样子时,胡润总觉得自己的回答难让朋友“解渴”。
于是他试图去寻找一种万变经济中的不变标准。从一开始,这个英国人就盯上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已经有一群先富起来的人,不过,对于他们的故事,包括中国10多亿百姓在内,全世界都十分好奇却又毫不知情。”
第一份榜单
诞生在图书馆
看到自己第一次的作品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很自豪。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胡润产生了“50年,50人”的想法。胡润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查阅了100多份报纸杂志及上市公司的公告报表,凭着兴趣和职业特长,经历了两个月的折腾后,胡润终于排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和国际接轨的财富排行榜。
“我们当时是在图书馆做的,一个企业家都没有见过。我问我父亲:要不要公布这个榜呢?他对我说:你当然可以选择保留这些资料,因为这些很珍贵。但你公布之后,有更多人会帮你做得更完美,所以我决定公布。”胡润表示,“有人说我想出名,这也是原因之一,我认为出名之后能把榜做得更好。 ”
要想让人们知道这样一份榜单,胡润明白,必须找到有影响力的传播途径。当年9月1日,胡润回到英国,给英国《金融时报》、《商业周刊》、《福布斯》等专业财经媒体发去传真,希望可以刊登他的这份榜单。当时,西方媒体从未刊登过类似的排行榜,最终《福布斯》答应与胡润共进这道“螃蟹餐”。
那年11月,它被刊登在美国杂志《福布斯》上,这份并没有具体数字的榜单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说“共产党国家有了资本家”。《华尔街日报》、路透社也纷纷刊登了榜单的发布情况和评论文章。“看到自己第一次的作品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很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