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三罪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 08:36 21世纪经济报道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实施四项扩大内需措施。中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正式启动。

  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正逢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对经济下滑的担心亦在增加。中国能否成功抵御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受到国内外的共同关注。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詹向阳博士。

  詹向阳表示,与其它国家不同,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安全和稳定,内在发展需求旺盛,宏观调控稳健灵活,“我们完全能够成功抵御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在全球一片“唱衰”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对自己树立坚定的信心”。

  关于次贷危机,她认为从根本上是由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和透支性增长模式造成的,同时自由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放任,全球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也是重要原因。

  抵御冲击:平稳增长的战略考量

  《21世纪》:11月5日,国务院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落实了四项措施。我们应如何解读近期国家宏观政策出台如此密集的组合式拉动经济计划?

  詹向阳:这次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是正确的和适时的。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这次政策调整的必要和适时。第一点是为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爆发于2007年第三季度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的延展,在2008年三季度后突然恶化,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并进而把全世界带到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悬崖旁。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拉响了经济衰退的警报。

  尽管各国已经采取了大幅度的“救市”措施,希望可以阻断急剧恶化的经济走势,但其效果还没有明显显现,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已成定局。外部环境的恶化已经日渐严重地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出口已经受到严重影响,投资增长有所减缓,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剧烈震荡下行,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亏损加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还有加重的趋势。

  这次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和密集出台,正是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部金融危机,抵御和降低其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以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和持续增长。

  第二点是为了及时解决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大的变化。进入今年二季度后,GDP增速回落至10%以下,CPI回落至5%以下,宏观“双防”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宏观政策本已到了一个转向的关口。同时,次贷危机在第三季度急剧恶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且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此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对抗和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危机的外部环境下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所以宏观决策层及时把政策方向调整为扩大内需,对抗外部危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正确的和适时的。

  《21世纪》:有专家称,次贷危机对中国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影响可能是长久的,对此你如何看待?

  詹向阳:次贷危机给我国带来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这包括:世界经济的放缓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甚至是投资增长,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并将会继续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全球股市震荡和流动性总量的变化已经引发和加剧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将会给中国金融的稳定带来困难并将制约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稳健前行;全球货币政策的宽松化将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外部不确定性的复杂化将增加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对于这些负面影响和威胁,必须给与高度的关注。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次贷危机下,欧美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及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了经济衰退和负增长,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并没有出现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的现象,更没有出现和面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特别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构成了中国成功对抗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基础。经过近10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地解除了潜在的金融风险。改制后的国有银行已经连续5年保持资产质量优良,不良贷款率持续降低,至今年9月末,已达2.6%以下,达到国际银行业优良水准。并且,国有银行已经连续5年保持了利润的高增长,今年前九个月,三大上市国有银行的利润仍然保持了接近40%的增长速度,成为国际上盈利能力最为强劲的银行。并且,我国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充裕,存款大幅增长,支付能力强。可以说,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的稳定为我们成功抵御次贷危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