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制约 A股难现回购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8日 11:45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市公司回购与大股东增持一起,是被管理层寄予厚望的另一救市举措。截至11月7日,上市公司的增持案例数已经超过了140家,在整个10月份形成了一波增持潮,而公告预案拟进行回购的上市公司仅有天音控股和海马股份两家。两相对比,后者明显冷清了许多。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局?

  资金逾百亿的公司26家

  为了支持回购,证监会10月9日正式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废止了此前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施行的“备案式行政许可制”,改行集合竞价方式,提高了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灵活性。

  但是松绑并没有引发上市公司的回购积极性。直至10月31日,天音控股才发布公告称,将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不超过2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7000万元。11月4日,海马股份也宣布拟以不超过每股3.6元回购3000万股社会公众股。

  而且,即使是目前这两起仅有的回购,其动机也遭到了市场的广泛质疑。天音控股就被质疑出台回购方案是为了掩护“大小非”出逃,而海马股份则被质疑是为了抬高股价,付出约1亿的资金避免回购高达8.2亿的可转债。

  既然如此,回购的“救市”效果便可想而知,天音控股仅仅在方案公布的首日涨停,第二天便出现放量,换手率达到4.74%,为三个月来的新高。海马股份股价出现两个涨停后,11月7日仅微涨1.3%,但换手率却达到了13.66%,为7个月来的最高。高换手率表明了市场对回购效果信心不足。

  回购为何遇冷?回购资金是横在上市公司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穆启国认为,中国经济遭受着需求下降和信贷紧缩的双重挤压,企业资金较为紧张,即使是对于信贷能力较强的央企来说,回购动力及能力也受到极大抑制。

  虽然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暂停3个月后重启中期票据发行,且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支持大型权重股上市公司尤其是煤电油运类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但权重股毕竟只是少数,在1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小市值股票才是多数。

  而且,在上市公司中,受到央行政策扶持的央企背景的公司本来就是最为“富裕”的,万得资讯数据显示,三季度货币资金超过百亿的26家上市公司中,除了券商股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

  回购难改市场大趋势

  除了资金紧缺之外,回购的效果也影响着回购活动的出现。

  长江证券研究员张凡认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原因有四,包括增加每股收益、提高公司的杠杆比例、避税及向投资者表明公司的股票被低估。“逐点分析后可以确认,目前的回购主要是上市公司为了向市场传递信心。”

  但是张凡认为,由于回购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所以这种资本运作难以改变股价的长期走势。我国A 股市场和当年的台湾省市场有很大的相似性,台湾也是出于稳定股价的需要,在熊市中公布了相关的增持和回购办法,但是市场经历了小幅反弹后重新恢复到了原来的趋势。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回购的股票不能作为库存股票长期保留,这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所遇到的一大法律障碍。”东方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

  成熟市场上,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保留,仍属于发行在外的股票,但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分配。库藏股日后可移作他用,如发行可转换债券、雇员福利计划等,或在需要资金时将其出售。

  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如果股份回购是为了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的,必须十天内注销,如果是为了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则应当在一年内转让给职工。

  “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必须动用上市公司大量现金。但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上市公司再融资已非易事,因此,除非上市公司资金十分富裕,否则,上市公司不会轻易进行股票回购。”东方证券上述报告认为。

  也许,回购只能期待有着“救市”使命的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