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17:11 《外滩画报》
![]() |
法国总统萨科奇对当今最伟大的法语作家勒克莱奇奥的评价是“一位世界公民”、“一名伟大的旅行者”。瑞典学院则评价他为一位探索主流文明之外的诗意冒险家。自从8 岁走出法国,勒克莱奇奥终身都在关注非洲文明、拉美文明,他还曾三次来到中国,自称是可怜的卢梭主义者。尽管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 年代与杜拉斯、昆德拉一起进入中国,但勒克莱奇奥至今并不广为人知。翻译家董强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勒克莱齐奥的两大特点—世界情怀与超现实,都是我国大多数读者的盲点。”
![]() |
电话铃响起时,让- 玛丽-科斯塔夫-勒克莱奇奥(Jean-Marie GustaveLe Clezio)正在巴黎拉丁区的家中读瑞典作家斯蒂格-达格曼的《忧伤的独裁者》。
宣告他成为200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电话打乱了勒克莱奇奥的生活。10 月9 日,在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负责人的陪同下,他来到出版社接受蜂拥而至的媒体的采访。
同时,法国总统萨科奇第一时间发来了贺电。其中,总统先生用了“巨大的骄傲”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贺电称, “勒克莱奇奥是一个世界公民、各大洲文化的儿子。这是个伟大的旅行者,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的儿童,尼斯的少年,美洲和非洲沙漠的流浪者。从1963 年第一部著作《诉讼笔录》开始,他的作品和风格就与读者们相伴了,并影响至今……”
勒克莱齐奥,1940 年4 月13 日出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尼斯,自幼聪慧,4 岁写字,七八岁开始写作,23 岁时,他凭第一部著作《诉讼笔录》走红法国文坛,获得了勒诺多奖;此后,勒克莱齐奥笔耕不辍,至今已发表了40 余部小说、散文等,代表作有《战争》(1973 年)、《沙漠》(1980 年)、《金鱼》(1997 年)、《革命》(自传小说,2003 年)。这位作家在法国文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处在党派、学校和时尚的边缘。他具有法国人和毛里求斯人的双重身份,从小接受法国文化的熏陶,此外对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学也有深刻的了解。他自称自己的灵感不仅来源于洛特雷阿蒙和左拉,还和史蒂文森、乔伊斯、康拉德有关。
在法国,勒克莱齐奥算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1994 年,法国《读书》杂志进行了一次“ 谁是当今最伟大的法语作家”的问卷调查, 勒克莱齐奥排名第一,得票数为13%,而在中国知名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得票为2.5%,米兰-昆德拉为1.5%。
但在欧洲以外,比如美国和中国,勒克莱齐奥的名声的确比不上杜拉斯和昆德拉。获奖后,被挤在诺奖门外的美国人很不兴奋,《纽约时报》称在美国勒克莱齐奥不知名,只有少量英译本。在中国,了解勒克莱齐奥的人,多数为法语界或小说界的人士。9 日深夜,作家毕飞宇致电翻译家许钧,讨论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战争》。作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主要翻译者,许钧告诉记者,国内很多作家读过勒克莱齐奥的主要著作《战争》,知道他的人很多,但喜欢的并不算多,格非算喜欢勒克莱齐奥的中国作家。
3 年前,瑞典皇家文学院曾给许钧一次提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机会。“当时我提的就是他,后来我还把我提名的信寄给了勒克莱齐奥。”
今年年初,勒克莱奇奥来到北京。因为雪灾,人在南京的许钧没有到北京见老友,他特意打了个电话给勒克莱齐奥,在电话里预祝他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0 日接受采访时,许钧对勒克莱齐奥的获奖丝毫不惊奇。他告诉记者,“这是基于我对文学的一种认识,或者说是我对他的作品的一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