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之外的艺术眼光(组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 21:04 新浪尚品


收藏家的“养成游戏”
收藏家的“养成游戏”

  按尚画廊艺术主持赵丹虹的比喻,

  真正的收藏家玩的是“相亲游戏”:

  “艺术家该期待自己的作品遇见一

  个有缘人,找到一个好归宿。”

  艺术品市场一样有大众消费品和豪华奢侈品之分。《艺术财经》杂志出版人于天宏说:“一个地方的艺术品市场应成其为体系,像金字塔,面对大众的艺术品才构成了塔的底部。其实全球艺术品市场上有很便宜的作品,但到了中国却片面地追求高端,高举高打了。”

  对此,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马琳教授的观点类似,“除去经典艺术品和明星艺术家作品的高价外,市场也有中低价位的艺术品以及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占据整个流通环节的很大一部分市场。”

  “很多人装潢自家的洗手间,情愿用1万元买印有仿古希腊画的瓷砖,也不会想到用同样的价格买幅画。”当代艺术评论家王南溟如此调侃,说明赏玩艺术品的概念甚至从未进入普通人的脑袋。

  传统或近代艺术确实只是被贵族赏玩的。但民主化时代,艺术进入了商品领域,同时白领阶层也出来了。他们才正是艺术品收藏的基础。“买得起艺术节”刚好是从低价位开始,将艺术与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有积极的推广作用。

  证大艺术馆馆长沈其斌最近恰好在策划《介入:艺术生活366天》的展览,他很认可“买得起艺术节”让艺术更多体现文化的公共性,真正返回到观众,成为城市的文化呼吸,回归文化艺术的本体的活动。

  “现在很多展览成为小众化、精英化的艺术表达,远离一般观众,同时大型展览成为国家、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战略,艺术被政治格式化,远离艺术本体,导致艺术的权威性被掌控在少数人手中,当代艺术在制造象牙塔。”

  来一场艺术品的“相亲派对”

  按尚画廊艺术主持赵丹虹的比喻,真正的收藏家玩的是“相亲游戏”:“艺术家该期待自己的作品遇见一个有缘人,找到一个好归宿。”她倾向于缘分说,这实质上是一个3R论,“right time+right collector+right artwork(对的时间里,对的藏家邂逅对的作品)”。而炒家玩的就是“击鼓传花”,一个个都希望花快点扔出去,鼓点停在谁那,谁就被套牢了。

  但对“相亲游戏”,有人抱怨,当代艺术家们都自我膨胀得不行,作品非卖个天价不可。就好像那些眼睛长在额头上的小姑娘,自恃较高,对相亲对象横挑鼻子竖挑眼。赵丹虹觉得“定期做‘买得起艺术节’,是对市场的引导,更是对艺术家的一种洗涤。别让他们被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热浪冲昏了头脑”。

  另一方面,张江现代艺术馆馆长李旭举的例子又很说明藏家的亚健康态度,“我会问我的朋友,如果有一张画,免费送给你,但要求你必须在有生之年始终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子,不能卖,不能让子女继承,必须在身后将它匿名赠送给美术馆。你还愿意接受这幅画吗?大部分的回答是,‘不愿意。’”这就好像相亲过程中,你若加了太多房子、车子的条件,还能静下心找到对的人吗?

  收藏家的“养成游戏”

  一个艺术爱好者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收藏家?“买得起艺术节”有意成为艺术爱好者们进入艺术世界的一块敲门砖。

  台湾画廊协会的资深顾问陆洁民对这类养成游戏了若指掌:“整场游戏的关键在于练眼力。”这是所有受访专家向《TimeOut上海》读者建议的。

  大英博物馆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入内的参观者平均逗留在一张作品前的时间是7秒,十年前却长达37秒。当然有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在这十年里分散了注意力,但浮躁的人心一定程度上确同艺术品市场的泡沫遥相呼应。

  陆洁民称:“欣赏一张作品需要‘用眼、用脑、用心’。对画面和背景进行感知,想象和解析的互动过程,如同与这张作品谈一场恋爱,如果能掌握欣赏的方法并且让这幅作品进入你的视觉记忆库,所需要的时间就不会只是7秒,而是5分钟了。”

  在李旭看来,即便是通过了“养成游戏”,炮制出来的藏家还是有段数之分。

  上海这次举办“买得起艺术节”,恰可以作为眼力的一场历练,因为所有作品均经过精细筛选,才得以入场,在价格上也有控制,让富豪之外的我们有了一次与艺术品亲密接触、爱并占有的机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