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 17:25 《外滩画报》
![]() |
一代巨星、首任007 扮演者肖恩-康纳利爵士终于要出回忆录了,这无疑是广大影迷翘首以盼的事情。不过回忆录写作却一波三折,换了一个又一个合作写手,其间又被前妻的自传占了先机,曝出他有暴力倾向。不过这一切恐怕只能更添人们对康纳利这部回忆录的期待。
![]() |
如果以近两年的爱丁堡艺术节为风向标,来判断在世的苏格兰艺术家中最风光的人物,那么非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 莫属。2006 年, 爱丁堡电影节60 周年庆,靠的就是这位出生于爱丁堡的银幕巨星撑场面;2007年,一张被爱丁堡艺术学院收藏50 多年的肖恩-康纳利裸体肖像油画,在艺术中心百年展览上亮相,引起一片哗然—画中一身发达肌肉的康纳利不愧是“环球先生”健美比赛第三名,当时年仅22 岁的他,正在艺术学院做人体模特。今年8 月的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上,刚过完78 岁生日的康纳利爵士,又将惊动媒体,他将亲自出席新书发布会,宣布个人回忆录《身为苏格兰人》(BeingA Scot)的出版。
除了追溯童年经历,抒发思乡之情外,康纳利也将细数在好莱坞50 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好莱坞精英的名字将会出现在回忆录中。
颇费周折的回忆录
早在2003 年,康纳利就开始辞去各种千万片酬的工作,声称预感时日无多,准备将全身心投入到回忆录中。2004 年夏天,他以200 万英镑的高价酬金,与哈泼柯林斯公司签下自传出版合同。但是此后,这位脾气怪戾的巨星却先后两次与“影子写手”闹翻。前一位写手是他的苏格兰女老乡梅格-亨德森(Meg Henderson),她后来这样形容康纳利:“他既不是我原以为他是的那个人,也不是他自以为是的那个人。”
之后,曾为甲壳虫乐队和英格兰足球明星保罗-加斯科因的传记捉刀的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接下此任。出版界人士透露说,康纳利希望自传对他的从影生涯大唱颂歌,而戴维斯却想实话实说—他为加斯科因代笔的自传,便对这位球星的酗酒经历直言不讳。此后,虽然哈泼柯林斯公司的发言人表示康纳利“已经保证,将非常诚实地面对其整个人生”,但是戴维斯的初稿才写了100 多页,康纳利便决定将其赶走,并且暂时不再想自传的事儿了。
2006 年,康纳利的前妻迪安妮-西伦托(Diane Cilento)打破了40 年的沉默,在其自传中曝出前夫曾是个家庭暴力施虐者,自己多次被他打得昏迷过去。西伦托的先发制人,让康纳利颇为被动,也许是觉得遭到了媒体的愚弄,为了澄清自己在1965 年接受杂志采访时说的“打女人没什么不对,打一个嘴巴子应该没问题”的傻话, “老邦德”终于动了真格。这回他的合作者,是他私底下的好朋友、作家兼电影制作人莫里-格里格(MurrayGrigor)。他们曾在一部获奖纪录片《肖恩-康纳利的爱丁堡》中合作过。
爱丁堡坎农格特(Canongate)出版社日前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据传以7 位数英镑的天价版税,买下了该书的英文版权,将在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300 周年纪念日的今年9 月,出版这部由康纳利本人授权的传记。
缺乏母爱的童年
到底有什么秘密,让老爵士至今羞于吐露真相?或许如弗洛伊德所说,要认识一个人的真相,还得回到他的童年生涯。
身为卡车司机的儿子,康纳利的童年异常艰辛。他与弟弟住在仅有一张床的租赁房中,13 岁便退学打工,从送奶工到人体模特,个中滋味尝尽。回忆起早年在爱丁堡的生活,如今终年穿着名贵服饰,旅行坐头等舱、把全球最顶级的酒店当家、身价千万英镑的康纳利,一定觉得恍若隔世。据与其维持了11 年婚姻的前妻西伦托回忆,上世纪60 年代,康纳利成为007 的首位扮演者,迅速蹿升为好莱坞巨星、英国最有名的演员,但他心理上,却尚未适应如此巨变。
西伦托曾带康纳利去找一位苏格兰著名心理医生就诊。他对医生说出了小时候的可怖经历:他偷糖果和漫画,并把它们悄悄塞入弟弟内尔的婴儿车毯子夹层里,悄悄带出商店;母亲艾菲发现后,把他揪到大街上,对他拳打脚踢,再把他拖回店里归还“赃物”并道歉。也许这在别人看来是个滑稽的段子,但这段童年阴影,造成了康纳利成名后无比暴躁甚至具有暴力倾向的性格,同时在媒体面前又显得很自闭。
连康纳利自己都意识到缺乏母爱对其日后的影响,他曾说:“事实最能说明问题:我妈妈从来没吻过我,在每个孩子都渴望温暖的年龄,她甚至没用双臂搂过我。”当他看到第二任妻子米舍利娜与母亲的合影时,羡慕地对妻子说:“你看,你母亲望着你的眼神是多么温柔,而我母亲自始至终都只用严厉的目光注视我,难道你不觉得这能解释我性格中的一切吗?”
康纳利擅长在银幕上塑造硬汉形象,却始终无法排遣内心的那份孤立无助。西伦托说:“你必须承认,肖恩在跟人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碍,他从不帮助朋友,即便与自己的儿子都关系紧张。”虽然康纳利的个人资产已达到8500 万英镑,但从未给予过儿子詹森-康纳利(Jason Connery)任何“财政支持”,也不打算在他的巨额遗产中掏出一个子儿给儿子。康纳利坚持让儿子像自己那样,赤手空拳打拼事业。而在康纳利纽约豪宅的邻居波顿博士看来,这位爵士根本就是个“粗暴无礼、满嘴脏话的肥胖老人”。显然,康纳利的邻里关系也是问题重重。
苏格兰独立?
梅格-亨德森是康纳利决定写回忆录时的首位考虑对象。她表示,与康纳利相识,起始于80 年代她创办受虐儿童基金会,此后多年,她与康纳利的交往颇为密切。康纳利难得表现出愉快的感情,唯一一次让他高兴的是他们谈及识读早的孩子往往更聪明。康纳利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12 岁入学,13 岁便离开学校,混迹于爱丁堡烟雾缭绕的各种小工厂,但他打心眼里为自己5 岁就开始识读感到骄傲。
康纳利在自传的开篇章节中这样说:“我人生的第一次爆发在5 岁时来临,70 多年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从那时开始学会阅读,这听上去不足称道,于我,却意味深长。”亨德森认为,这些含糊其词的话背后,透射出肖恩埋藏于心底的最大的痛:即便他得过再多终身成就奖、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有再多的零,有一点始终困扰着他,那就是他少得可怜的受教育经历。正如康纳利自己所说:“我热爱学校生活,当我需要为生计放弃学业时,我是如此低沉。我从没念过书,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与某些知识分子交谈时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孩。”这个终身的遗憾,让康纳利把希望寄予了未来一代,他确实对儿童基金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要知道,这位大明星可是向来以吝啬到极点闻名的。
亨德森表示,在真实生活中,唯一能延续康纳利“硬汉形象”的,就是他对“苏格兰独立”的强硬态度,他总是说,除非苏格兰独立,否则将永不回这片故土居住。他时不时评论政事,宣扬他的“独立”梦想,搞得很多人难堪。一位苏格兰国民党(SNP,主张苏格兰独立)的议员说:“我们都希望他能闭嘴。每次他开口都给工党留下话柄,说他又不住苏格兰,凭什么发表意见,搞得SNP 无话可说。”另一位议员表示:“他就像尊随时发射的大炮,他的确是个富人,但除此之外,连自己的嘴都管不好,还能控制什么?!”
然而,作为苏格兰人,这片土地也许确实是康纳利最后的骄傲。他在新书声明中说:“写书的目的是用个人才智创作出一部通俗易懂,并引发人们对苏格兰历史产生兴趣的作品。我的希望是,不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成败,灿烂的阳光将永远照耀着伟大的苏格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