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3日 09:59
《望东方周刊》记者陈琛/北京报道
一次民间活动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力不是我们今天能预测到的,
当教皇被打动时,辐射的是25亿教众
5月7日晚6点,梵蒂冈城保罗六世礼堂里,一场不寻常的音乐会在莫扎特的不朽名作《安魂曲》中拉开帷幕。参加演出的是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最特殊的一位听众是教皇本笃十六世。
1966年建成的保罗六世礼堂毗邻圣彼得大教堂,是教皇本笃十六世每周布道的地方。大厅穹顶金碧辉煌,舞台后侧是现代风格的大型雕塑。
150多人的演出阵容有序地布满舞台。中国爱乐乐团指挥、艺术总监余隆平时爱穿燕尾服上台,这回他选择了一套样式低调沉稳的黑色西装。
观众席十字形通道正中央,距离舞台30米远的地方,放着一把比普通椅子宽大很多的黄色高背靠椅,这是教皇本笃十六世的专座。
待一袭白色长袍的教皇入座,余隆致辞说:“音乐是超越语言和宗教的,它就如同一座桥梁,让世界了解我们对于其他文化的了解程度,此次音乐会是世界重新发现中国的一个机会。我们的演出也可以成为传达和平与关爱的一个信号。”
梵蒂冈是欧洲国家中唯一与台湾地区保持所谓“外交关系”的国家。这样的背景令此次演出备受关注。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5月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爱乐乐团在梵蒂冈城的演出是一次成功的民间文化交流,有助于加强中欧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英国《卫报》则说:“中梵借音乐外交‘破冰’。”
教皇始终静静聆听
下午6点开始的音乐会,从两三点起听众就陆续到达了。
《安魂曲》响起后,无论教皇还是红衣主教团,无论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爱乐乐团高级顾问邓榕、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还是中国留学生,6000多名听众都笼罩在庄严澎湃的气氛里,投入倾听。
本笃十六世是教皇制确立以来首位非意大利籍的教皇,国籍为德国。他本人是一位莫扎特专家,演出中,他始终静静聆听,偶尔会托着脸低头沉思,品味着每一个细节。50分钟的《安魂曲》结束时,教皇和观众一起持续鼓掌近5分钟。
演出间隙,教皇起身走上舞台,同余隆以及四位担任领唱的著名歌唱家一一握手。
亲临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注意到,教皇接见主要来宾和主要演员时,对很多人的背景经历很熟悉,比如见到余隆就知道他曾在德国学习过音乐。可见,梵蒂冈方面对这次音乐会相当重视,除了精心组织,还做足了功课。
随后,教皇在意大利语和英语致辞中说:“这个音乐会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接触到中国社会活泼轻快的现实,你们用细腻和优美的演绎,奉献了一个属于人类艺术遗产一部分的音乐作品。你们的演绎帮我们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个民族的价值和高尚所在。”
他还说,音乐成为不同民族和文化碰撞、了解与借鉴的特别载体,是超越一切障碍的工具。
讲话最后,教皇说中国正在准备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是对整个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他还向中国人民致意问候。
兼具政治和艺术的任务
余隆向本刊记者介绍说,2004年应意大利国会邀请,中国爱乐乐团在意大利参议院举行了盛大的音乐会,除了意大利作品,还有《良宵》和《春节序曲》等中国曲目。当时意大利总统钱皮邀请了梵蒂冈高层作为听众,他们都被中国人演奏的音乐打动了。
2006年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纪念。当年10月28日,中国爱乐乐团在王府井天主教堂上演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次音乐会奠定了我们梵蒂冈音乐之旅的第一步。”余隆说。
2008年4月8日,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演出《安魂曲》。演出当天中午,他们就接到了来自梵蒂冈的正式邀请信。
“短时间,高难度,兼具政治和艺术的任务”,没人敢怠慢,余隆和大伙一道精心排练,“乐团是原班人马,但独唱和合唱我是重新筛选过的,清一色的中国人”。
“这是一个负有特殊使命的音乐会,在那历史一刻,紧张是太正常的事。”余隆直言。
若干小细节证明了他的投入。比如原本排练时,余隆致辞完,合唱队员起唱前他会给个手势,当时他忘记了,合唱进入音乐就慢了零点几秒。
有幸现场聆听了这场音乐会的一位听众告诉本刊记者,这样的小意外不是专业人员根本感觉不出来,而且现场的情绪和气氛太热烈了,从指挥到听众全都沉浸在音乐中,没有人会去挑剔这样的细节。
自从演出团到了梵蒂冈,就一直处于媒体的包围之中。事后几天,欧美主流媒体纷纷给予此次音乐会大篇幅的积极报道和评论。
意大利安莎通讯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艺术家们的演出如果不是中梵关系的“历史性转折”,也无疑是朝着中梵关系靠近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安莎社援引梵蒂冈国务秘书贝多内的话说,演出是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但同时希望它对中国和梵蒂冈教会关系发展起推动作用。
晚上7点多,音乐会在中国传统曲目《茉莉花》中圆满结束。
“用音乐化解误读”
演出结束后返京的当天,余隆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望东方周刊》:在设计演出曲目时,为什么选择了《安魂曲》和《茉莉花》?
余隆:一开始我还想过选马勒的《大地之歌》—— 唯一一首奥地利作曲家根据中国翻译成德文的唐诗写的交响乐 ,也是在东西文化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一个曲目。最终考虑到莫扎特是在世界音乐中最具代表性、富有和平文明象征的一位音乐家,所以选了他。
同时,教皇除了是宗教领袖外,还是一位莫扎特专家,大音乐学者,我希望通过文化上的亲近和认同表达我们的尊重和友善。这个音乐本身很适合在梵蒂冈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演出,能显示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尊来。所谓“文化自尊”,就是你对自己是了解的,对别人也是了解的。通过让世界看到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了解程度,展示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姿态和形象。
《茉莉花》是中国传统民乐,表演该曲是想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希望它能敲开另一扇门,让世界文化对中国文化有更大的包容度。
高级的尊重是对文化的尊重和宽容,必然换回人家对你的文化的尊重和宽容。音乐安排的顺序上来讲也是这样。
《望东方周刊》:你一直在强调,“用音乐化解误读”。
余隆:世界上很多误解缘于不同文化间的误读,化解误读的最佳途径是交流,而交流是需要共同的语言为平台的,音乐是超越肤色、种族、宗教、文化、国界的特殊语言,具备千军万马难以抵挡的消弭之力。
都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其实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在人家能够听得懂你语言的情况下,否则没办法把你的理念输出。
《望东方周刊》:音乐确实具有精神上的共鸣力量,在你提到的“历史一刻”,你想通过音乐传达的内容,听众感受到了吗?
余隆:本笃十六世上台后和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彻底被你们的莫扎特感动了”。我们在各方面分寸尺度的把握, 对一种新的文化的解释、尊重和介绍,是非常顺畅地展开的,有意无意间让大家看到了今天中国的新面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文化的软实力比经济的硬实力更能打动心灵。
这次不是一个简单的示好,也不单纯是一场演奏会,一次民间活动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力不是我们今天能预测到的, 当教皇被打动时,辐射的是25亿教众。他说祝福中国人民,祝福奥运时,我真的很感动。
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只有用我们的文化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观。不一定!我们应该面向世界,以更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想成为世界上的佼佼者,不具备这种度量的话,是成不了具有领袖风范的民族和国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