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10:49 国际先驱导报
罗马教皇现场聆听音乐会,并用中文问候中国人民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一曲《茉莉花》终了,现场掌声雷动。指挥和四位独唱谢幕后并未从后台离开,因为观众席上一位特殊的贵宾——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已经快步走上台来,与中国音乐家们第二次握手。
这是当地时间5月7日晚发生在梵蒂冈城保罗六世大厅的一幕。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联手创造了历史。
与众不同的非商业演出
教皇的莅临,为整台音乐会抹上了一层特别的色彩。而对170名演职人员来说,半个月前就已经感受到了这次演出的与众不同。
“本来曲目我们都已经演出过很多次了,但还是拿出一周的时间进行排练,到梵蒂冈后又在现场练了一天。”中国爱乐乐团业务部副主任王晋福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平时一般的演出排练最多不会超过四天,这次几乎增加了一倍,足以看出重视程度不同寻常。
和以往不同的还包括演出曲目的选择,以莫扎特的《安魂曲》开头,以中国经典乐曲《茉莉花》收尾,显然是精心设计之作。“《安魂曲》主要是考虑便于跟宗教界相互增进了解。”王晋福表示,《安魂曲》是非常经典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音乐,而且教皇本人也非常钟爱莫扎特的音乐。选择《茉莉花》作为返场曲,则是“希望他们能通过这首乐曲来了解中国优美的文化”。
有意思的是,在音乐厅外面,看不到任何有关此次音乐会的宣传海报。“这并非是商业演出。”一位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演出并未对外售票,到场的观众也大多都是邀请的贵宾和其他神职人员,“是作为教皇参与的重大活动来组织的”。
教皇事先专门“做功课”
保罗六世大厅不仅是教皇每周三在广场布道的室内备用场所,也是各种音乐会的演出地。大厅内的座位设置很讲究,中间有个很宽的过道,以过道为轴心隔出了一个十字架型的坐席区域,十字架交叉点的正中间摆放着一把很高大的象牙绒椅子,那是教皇的专有位置。
5月7日的演出现场,能容纳7000个座位的保罗六世音乐厅几乎座无虚席。教皇坐在中间,“十字架”的右侧,21位红衣大主教全部到场,左边则是来自中国的贵宾,包括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刘海清,以及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国爱乐乐团高级顾问邓榕等人。
让王晋福印象深刻的是,这次演出梵蒂冈方面非常重视。在中国贵宾的每张桌子上,不仅摆着演出节目单,还有一份教皇致辞的中文翻译稿,“大概是想让中国听众听得更准确”。而除了亲自光临现场,教皇在当天晚上的数个画面至今在王晋福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安魂曲》演出完毕,教皇率先起立鼓掌,然后就快步走上舞台,“比进场时走的速度快多了”。在简短的致辞中,教皇数次释出善意,不仅问候中国人民,还表示对北京奥运会充满期待。致辞结尾,还突然冒出两句带着浓厚外国口音的中文:“谢谢大家,并祝愿大家一切顺利”。
而在返场曲《茉莉花》结束后,教皇又出人意料地第二次走上舞台,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而这一次,教皇表现出的对中国音乐家个人经历的熟悉震惊全场。
“他真的神了!竟然还知道我的老师是谁。”女高音饶兰说,教皇竟然开口就问她“你是格瑞丝特的学生吧?”同样,教皇对女中音曹铮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你住在美国?”王晋福向《国际先驱导报》分析说,教皇显然事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节目单他们肯定都做过研究”。
教廷媒体破天荒出现中文报道
作为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欧洲巡演的第一站(后两站分别是威尼斯和维也纳),中国乐团在梵蒂冈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也吸引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美联社、“德国之声”网站、英国《卫报》等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意大利安莎社认为,这次演出传播了一种“和平与友爱”的信息。而事实上,“和平与友爱”的信息从梵蒂冈媒体的报道中也可看出端倪。
梵蒂冈电视台对演唱会进行了现场直播,香港凤凰卫视则采用其信号对全球进行了直播。“整个现场充满了欢快的感觉。”《国际先驱导报》驻罗马记者杨爱国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代表罗马教廷声音的梵蒂冈《罗马观察家报》竟然在5月9日的报道中出现了中文内容,他们将教皇在现场致辞内容的中文版发表在了报纸上!“这是很少见的。”杨爱国说。而同一天的该报第七版,还刊发了教皇与中国音乐家的合影。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由于梵蒂冈目前是台湾当局的“邦交国”,中梵之间目前并没有外交关系,所以此次民间文化交流甚至被一些外国媒体解读为“音乐外交”。
其实中方对改善中梵关系一直抱有诚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数次表示,中方愿在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梵蒂冈继续探索改善关系的途径,即梵方必须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以宗教事务为名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
5月8日,即演出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国乐团到梵蒂冈演出是一次成功的民间文化交流,有助于加强中欧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中方愿意改善中梵关系,并一直为之做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