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欧洲另类银行家的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4日 11:00 《外滩画报》

马塞尔·奥斯佩尔
马塞尔·奥斯佩尔

马塞尔·奥斯佩尔

  他曾一次又一次击退来自股东和CEO 的挑战,在瑞银董事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七年。在他的领导下,瑞银成为了欧洲最大的金融帝国。这一次,面对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自言“已做出了能做的所有贡献”的他,选择引咎辞职。《华尔街日报》说他的离任“标志着瑞银一个时代的结束。”

  马塞尔·奥斯佩尔为谋求连任瑞银董事会主席做足了功夫。去年第三季度,瑞银发布了九年来首次季度预亏的报告,但在今年2 月底召开的一次长达7小时的拉锯式股东大会上,奥斯佩尔击退了要求他辞职的呼声,并如他所愿,通过了他提出的大规模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的要求。此前,他还抢在瑞士企业治理改革之前提出建议:未来瑞银董事会成员的任期应该只有1 年,而不是目前的3 年。

  一切似乎都毫无悬念,静候4 月下旬的例行股东大会到来便可。正如《金融时报》在3 月初所做的报道:“虽然奥斯佩尔的再次当选还没有板上钉钉,但只寻求延长12 个月任期的事实,的确提高了他成功的几率。而且,到2009 年4 月召开下次股东大会时,谁又知道瑞银会变成什么样了呢?”

  但奥斯佩尔没有等到例行股东大会。4 月1 日,瑞银集团发布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称一季度瑞银预亏120 亿瑞士法郎(约合120.3 亿美元),报告同时提请股东批准一项金额高达150 亿瑞士法郎的融资计划。连续第三个季度宣布亏损之后,这家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正式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又一个直接受害者。事实上,在过去的9 个月里,瑞银已经冲销了370 多亿美元的次贷损失;迄今为止,它已成为这场危机中银行业最大的损失者。

  同一天,瑞银发表声明,称奥斯佩尔放弃寻求连任。接班者是瑞银现任首席法律顾问彼得·库勒尔(Peter Kurer),一位在银行业毫无知名度的资深律师。《华尔街日报》对此的评价是, “前者的离任标志着瑞银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瑞银的董事长办公室待了7 年之后,奥斯佩尔黯然离开了这个他一手缔造的金融帝国。他也成为继美林证券CEO 斯坦利·奥尼尔(Stanley O'Neal)和花旗集团CEO 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 之后,又一位受美国次贷危机而丢掉饭碗的著名金融集团高管。

  作为瑞银的掌门人,奥斯佩尔17岁离开学校,从巴塞尔本地银行股市部门的低层干起。27 岁,他加入当时的瑞士银行公司,并最终升任首席执行官。1997 年,在该行与规模更大的瑞士联合银行合并成为今天的瑞银之后,奥斯佩尔仍然担任首席执行官,并于2001 年成为公司董事长。《金融时报》称,在40 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工资已经从当学徒时的每月110 瑞士法郎,升至当老板的巅峰时期的每年2600 万瑞士法郎。他是瑞士最有名的银行家之一,卸任前也是该国收入最高的银行家。

  又一个次贷受害者

  2007 年10月,瑞银公布当年的三季度财务报表,报告显示当季出现了6 亿至8 亿瑞士法郎( 约合5.09 亿至6.79 亿美元) 的亏损,这也是九年来瑞银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而在更早的5月,瑞银因在次贷投资上严重亏损,不得不关闭旗下的狄龙·理德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

  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上任不久的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彼得·乌夫利下了台。2007 年10 月,瑞银投行部门首席执行官休·詹金斯也离职,集团首席财务官克里夫·史丹迪则选择退休。

  虽然折兵不少,但瑞银董事长、58岁的奥斯佩尔却保住了自己的帅印,只是个人收入大幅缩水。数据显示,2007年奥斯佩尔收入为257 万瑞士法郎(约合262 万美元),而根据2006 年的年报,其收入则为2660 万瑞士法郎。

  此后,为了自救,2007 年12 月,奥斯佩尔又利用自己的关系,通过熟人从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的主权基金获得了130 亿瑞士法郎的现金注资。

  但这一切还是没有打消股东们的质疑。3 月底,瑞银集团前CEO、英国投资者鲁克曼·阿诺德发起了一场股东维权行动,要求分拆这家银行业巨头。他给瑞银副董事长赛吉奥·马奇奥尼写了一封信,信中提议:瑞士银行应从法律上将投资银行与私人客户银行分离,并考虑出售其投资银行。而其中的投资银行,正是奥斯佩尔在十年前一手缔造的。也因为有了这一块高利润的业务,瑞银才有机会成为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这场争斗也成为阿诺德与马奇奥尼的再次较量,2001 年4 月,阿诺德被任命为瑞银新CEO。几个月后,因为在公司治理和应享有的权力问题上与马奇奥尼产生分歧,阿诺德以董事长越权为名,把后者上诉到了董事会,最终遭遇失败而被迫离职。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至今,瑞银已经连续3 个季度亏损。面临惨境,奥斯佩尔不得不引咎辞职时说, “我一再陈述,我最终将为银行目前的处境负责。我们已采取措施……我们向董事会陈述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我相信,我已做出了我能做的贡献。在这个基础上,我依然对瑞银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饱受争议的掌门人

  2000 年,时任瑞银CEO 的奥斯佩尔遭遇了职业生涯以来最大的质疑。1998 年,瑞士银行公司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成立新的瑞银集团时,合并后的瑞银投行业务表现不尽人意。作为掌门人的奥斯佩尔则被指责无法整合两家银行不同的公司文化——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军方的精英们联系紧密,而瑞士银行公司则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还有声音指责当时年仅50 岁的奥斯佩尔“看起来像要光荣退休,整日生活在过去的辉煌之中却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致使瑞银股价大幅下挫。” 2000 年3 月出版的《商业周刊》报道说, “奥斯佩尔只有六个月的期限进行整顿并实现业绩增长。否则,董事会将强制他‘下课’,甚至宣布银行破产。”

  很快,奥斯佩尔用行动展开了反击。考虑到瑞士国内市场相对狭小、饱和度高,为谋求集团未来更广阔的发展,瑞银决定向外扩张。当时的欧洲本土市场经济不景气,各国银行业集中度较高;亚洲当时正在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过一番比较,瑞银选择进军美国市场。

  奥斯佩尔按照这一思路,从两方面对公司业务进行调整:一是收缩瑞士本土的业务,扩充美国市场的业务。公司出售了几家业务重心在瑞士的机构,收购了一些美国公司,完善集团在美国的业务布局。二是继续收缩保险业务,出售原来持有的几家保险公司股份,大力重组银行结构,尤其是个人银行业务部门;毫不留情地开除了与他本人有重大冲突的部门经理。奥斯佩尔还加大在电子网络及相关业务的投入,这让瑞银成为第一家能够提供全面的网上银行业务的瑞士银行。

  2000 年,奥斯佩尔以125 亿美元收购美国经纪公司惠普(Paine Webber),也一度引起争议。这家美国银行以市政债券作为主打业务。由于这一业务利润偏低,这一收购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分析家看好。但奥斯佩尔认定了普惠,认为普惠的业务与旗下其他公司的业务没有重叠性,是一笔互补性很强的交易,收购它能够让瑞银在美国市场获得新的盈利空间。事实证明,瑞银的这笔交易不仅仅只是填补了集团原有资产聚集的缺口,而且有助于瑞银集团在美国建立起公认度,并吸引当地出色的专业人才以帮助银行整体成长。

  2001 年6 月,在接受《欧万利》杂志采访,谈到2000 年那段黑暗的日子时,奥斯佩尔感慨万千: “去年最后的那四个月我确实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公司的合并和运营这两方面都有压力。不过最终我们经受住了公司内部与外部的双重考验。”

  这些策略在2001 年开始显现成效。完成了国际业务的整合后,瑞银最终缔造成以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为三大主要支柱的金融帝国。经过几年拓展,美国成了瑞银集团利润的重要来源地,美国市场对瑞银集团的利润贡献率超过了总利润的一半。

  但奥斯佩尔应该怎么也没有料到,几年后,正是因为投资银行部门与美国市场过密的关系,让瑞银成为欧洲受到次贷危机影响最大的金融集团。

  “我想当老板”

  2006 年,瑞士商业杂志Bilanz 总编辑德克·舒茨撰写了一部奥斯佩尔的传记:“从很早的时候,他(奥斯佩尔)就在说‘我想当老板。’在瑞士人看来,尤其在那个年代,这种美国化的思维方式非常与众不同。他决非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家,因而很难猜到他会怎么出牌,这通常对他有利。”

  与大多数银行家不同,奥斯佩尔没有商科学位,没有法律学位,更没有知名高等学府经济学博士头衔,业界也因此称他为“另类银行家”。奥斯佩尔1950年出身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6 岁时,他面临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循规蹈矩坚持学业,还是直接在巴塞尔当地的一家银行开始工作?他选择了后者。17 岁,他成为这家银行股市部门最底层的职员。但投资的天赋让他很快找到了机会,三年后,他跳槽到日内瓦一家私有银行的交易部门。不久,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就发现,他需要重回校园补充更多的专业知识,于是他返回老家巴塞尔,用三年的时间从当地的一所金融和商业继续教育学院获得了一个文凭。

  27 岁那年,奥斯佩尔正式进入瑞士银行公司。七年后,他转投美林,帮助美林拓展在苏黎世的业务。1987 年10月19 日,全球股灾爆发的十天前,他重回瑞士银行公司。

  在瑞士金融界,这位白手起家的银行家颇显另类。在美林工作的两年,奥斯佩尔接触到更多美式的银行管理风格和模式。在他的号召下,瑞士银行公司是当时保守的欧洲银行业中唯一没有办公室服装规范的金融机构。面对指责,奥斯佩尔不以为然,他认为着装准则不会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

  如今,现年58 岁的他在黯然离任之后,是将继续其非同寻常的“另类”职业之路,还是趁此机会彻底地远离聚光灯,与比他小25 岁的第三任妻子,在瑞士疗养胜地施塔德(Gstaad) 的木屋里享受生活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