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他走进了阳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0:54 人物杂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电影艺术家孙道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孙道临走进阳光

  文/彭 龄

  虽说早在一年前就听说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染病的消息,但当电视新闻播报他猝然辞世的消息时,依旧令我们夫妇震惊不已。当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条件改善了,九十、百岁老翁已不鲜见,我们一直期盼着孙老能早日康复,再拍几部他所寄望的“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豪情与雄风”的影片……

  孙老拍摄的影片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记得最早看的孙老主演的影片是《乌鸦与麻雀》,孙老扮演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华先生。后来又看过他主演的《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令我们热血沸腾、心神俱旺的影片。而对我们来说,影响最大的却是《民主青年进行曲》,因为影片初映的那个时代是崇尚英雄的时代,影片描述的是解放前夕,北大、燕京、清华等高校的青年学生和进步教授,如何在地下党领导下,在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激烈搏斗中,迅速觉醒,成长为斗黑暗、争民主的勇士。由于平时常听父亲和前来看望他的“一二·九运动”时代他的学生们回忆当年如何手挽手跨出校门,走上街头,高呼着口号,迎着特务、军警的棍棒、大刀、水龙前进。尽管电影讲的同“一二·九运动”并不是一回事,却和 “一二·九运动”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从影片中,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父辈当年的身影。这对我们高中毕业面临高考时,纷纷将北大、清华作为首选的学校,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影片中不少场景就是在沙滩老北大和燕园未名湖畔拍摄的,加上孙老精湛的演技,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中激起很大反响,它无形中为我们复习、备考增添了新的动力。

  我们认识孙老却十分偶然,那还是1994年11月我们在驻埃及使馆工作期间。一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去传达室取报刊,看见一老一少穿过使馆院子,正朝武官处的小楼这边走来。会是谁呢?我思忖着,加快了脚步。因为朝这边走的,多半是找我们的。

  在小院的月亮门前,我快步赶上了他们。大概听到脚步声,两人回过头,我不禁眼前一亮,忙迎上去,握住长者的手:“这不是孙道临同志吗?”孙老宽厚地笑着,指指身旁的青年:“这是上影青年导演江平。”原来,他们是应邀来开罗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昨天午夜才到。我问他们怎么不多睡一会儿,江平说孙老素有闻鸡起舞的习惯,居家时,每日清晨在庭前舞剑,以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出门在外,才改作散步。难怪年过古稀的孙老,没有一丝老态,依旧当年演《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影片时的风采。当我提及当年看他主演的《民主青年进行曲》对我和章谊这一代青年的影响时,孙老问:

  “你们后来考上了哪所大学?”

  “北大”,我说。

  孙老哈哈笑道:“那,咱们还算得上是校友呢!”

  原来,孙老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北大由沙滩迁到当年孙老求学的燕园。我正是借着这“校友”之谊,将孙老与江平请上我们的小楼,介绍给我爱人章谊的。

  处里的同事闻讯赶来,都希望一睹孙老的风采。我们指着孙老问年纪最轻的赵严冬:“小赵,你听说过孙道临这个名字吧?”小赵嗔我们一眼:“当然!”跟着不仅报出一长串孙老主演的影片:《早春二月》、《革命家庭》、《李四光》…… 而且,还知道孙老的夫人王文娟和她主演的《红楼梦》、《追鱼》……平时不言不语的小赵,竟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令大家十分惊奇。原来,她祖籍浙江,爷爷辈就是越剧迷……我们笑着对孙老说:“大概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没有不认识您的。真个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啊!”

  开罗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国文联代表团和中国作协代表团也先后到埃及访问,在使馆举行的联欢晚会上,孙老自然是最受欢迎的客人。大家请他讲话,他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电影发展情况,谈到不久前国内举办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播,不仅受到有“怀旧心理”的中老年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中小学生中也引起很大反响。不少只知道功夫片、警匪片和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港台“纯情片”的小观众惊奇地说:“想不到我们国家过去曾拍过这么好的影片!”

  他认为电影作为精神文明的产品,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广大电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他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然而,作为一种媒介,一个窗口,中国电影应当向世界展现什么呢?我觉得应当展现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应当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豪情与雄风。而不是迎合西方人猎奇的眼光,去表现正在克服与消失的愚昧与落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