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涌:一位社会企业家的光荣与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12:09 《大都市》杂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社会企业家汪潮涌

  这个15岁就考入华中理工大学,被人称为神童的男人,其辉煌的成长经历,让人不得不感叹——上帝,有时就是特别眷顾这个世间的某些人。

  汪潮涌说自己现在更希望做个社会企业家,他所说的社会企业家是相对于纯粹的商人而言的。马斯洛说人的一生有五个需求层次: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感,尊重需要,爱与归属感,自我实现等。毫无疑问,四十知天命的汪潮涌,现在已经步入了马斯洛所说人的最高需求层次。

  中国第一代华尔街金融家

  汪潮涌成长在湖北靳春,但他的父母又都是温州人,素来重视教育的靳春文化,遇上了温州式的商业头脑,仿佛一种化学发酵效应后的完美结合,这成了汪潮涌后来的生活色调——永远做一个文化商人。

  18岁,他考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1985年,幸运女神青睐的目光投注到汪潮涌身上。有一天下午他跑步回来,看见副院长在门口等他,并小声对他说:“朱院长刚回来,带回来一个留学奖学金名额,我们研究让你去。”朱院长指的就是当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他去美国考察,巧遇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校长,带回来一个奖学金名额。20岁的汪潮涌带着30美元和一只箱子,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机遇对自己后来生活的巨大改变。在清华大学时,他曾经给自己做了一个十年规划:用十年的时间完成学业,然后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像当时的许多青年学子一样,他经常激情满怀,指点江山。之所以转向金融,是因为有一次听说关于宝刚因为融资不当遭受损失的报道,这让他觉得到成为金融领域的专家,可能比科研工作者更能对当时的国家有所帮助。

  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就这样来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在首都机场,汪潮涌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意气风发,又有些对前途的茫然——这就是他那时的心情。但是,年轻的心满怀希望,虽然初去美国人生地不熟,而在课余,他甚至要去餐厅靠端盘子维持生活,但他坚持了下来,回首那段岁月,他承认极大地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

  华尔街很快看到一位中国面孔的闯入。度过了起初的艰难适应期,汪潮涌很快在华尔街如鱼得水。毕业后,他去了美国著名的金融机构工作,在那里,学习金融投资知识。华尔街是一个金融的万花筒,那里成熟的金融市场让汪潮涌眼花缭乱。而他性格里又有不服输的念头,再加上头脑敏捷,智商超人,他认识到要在华尔街站稳脚跟,首先要做的就是广结人脉。

  他参加了各种社交圈子,甚至由此认识了自己一生中最敬佩的巴菲特。他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对方的平凡和普通给予自己的那种震撼。巴菲特完全看不出“股神”的显赫,但是,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又是那么慷慨,他将自己三百多亿美元全部捐献了出来,并且不留自己的名,全部捐给了“盖茨基金会”,这种对待财富的境界,后来深深影响了汪潮涌。

  在广交金融圈人脉,学习他们的理财投资经验时,汪潮涌东方式的勤奋也让他在华尔街受到了重用。当他回国时,已经成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区的首席代表,出行乘坐豪华轿车,一年数次国外旅行,还能享受十几万美元的补贴……这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足以让人艳羡不已。

  从当初那个站在首都机场的青涩青年,到后来上流社会的一员,动不动投资以亿元计的金融家,汪潮涌完成了一个360度的大蜕变,但这一切,却不是他最终的追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