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10:54 《科学世界》
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无机物的总称。矿物质和维生素一样,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担任不同的生物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人体中的矿物质无法自身产生,只能从外界摄取,每天的摄取量也是基本确定的,只是随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环境、工作等因素有所不同。根据矿物质在体内含量的多少,大致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的6种常量元素——钙、镁、磷、钾、钠、氯以及9种微量元素——铁、锌、硒、铜、钼、碘、铬、钴、锰。那么,它们究竟有何功用,又为何称之“不可缺少”?
顾问/赵法 柳启沛 稿件支持/中国营养学会
钙 Ca
撰文/马凤楼
小档案
钙(Calcium),化学符号Ca,轻金属,原子序数20,原子量40。钙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但均以化合物的状态存在,常见的如石灰石、大理石和石膏等。1808年,英国化学家汉佛莱·戴维爵士在电解石灰石与氧化汞的混合物时,将汞蒸发掉,最早获得了金属钙。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对维护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膳食结构的现有状态下,钙是摄入量普遍偏低的营养素,因此,应给予特别关注。
钙有何用?
构成骨骼和牙齿,预防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 一般成人体内含有约1千克的钙,绝大部分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成为身体的主要塑形成分,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钙对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骨骼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骨骼通过成骨作用与溶骨作用,保持钙在体内的动态平衡,这一过程称为骨的重建。
这种骨骼的更新速率,因年龄而变化。儿童青少年时期,需要足量的钙,以保证骨骼的生长发育,如果长期摄入钙不足,并常伴随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新骨结构异常、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发生佝偻病。青年人也需要充足的钙,尽可能提高骨峰量,以利于骨健康。因这个阶段骨形成占优势,骨质继续增加,三四十岁时达到骨高峰,称峰值骨密度。以后骨质逐渐丢失,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骨质丢失速度加快。骨密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保持骨骼结构的完整,甚至压缩变形,以致在很小的外力下,即可发生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症。骨骼成熟时所达到的骨骼峰值,即防止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因素。
维持多种正常生理功能 分布在体液和其他组织中的钙,虽然还不到体内总钙量的1%,但在机体内多方面的生理活动和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血液中的离子钙是具有生理活性的,其功能涉及很多方面:参与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影响神经的传导和肌肉的收缩,参与调节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介导激素的调节作用;作用于毛细管的通透性,是血液凝固过程必需的凝血因子,能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变成纤维蛋白。所以说,机体内储有适量的钙,可以保持神经、肌肉反应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凝血机制。
离子钙能直接参与各种酶的活性调节,调节能量代谢过程 膳食钙的摄入量越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水平越低,这就是“钙反常”现象。细胞内钙离子在脂肪细胞代谢和甘油三酯储存过程中,起关键性的调节作用。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高,可刺激脂肪生成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生成和抑制脂肪分解,从而增加脂肪蓄积、加重肥胖;较低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可促进脂肪水解,减弱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增长,从而抑制体重的增加。故高钙膳食,有利于防治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