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双威:酿造清香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 10:32 《人物》杂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郭双威:酿造清香文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汾酒

  文/杨玉珍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烩灸人口的《清明》,使汾酒的清香顺着牧童的手指名满天下,这清香穿越时空飘向世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届时,奥运夺金的中国健儿将痛饮汾酒,一醉方休。

  每想到此,郭双威便激动不已。作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的掌舵人,他再次领略了中国白酒“祖师爷”汾酒的独特魅力。这坛为奥运健儿开启的汾酒由国家博物馆监制,酒坛高1.49米、直径1.33米,盛装佳酿8吨。一年后,作为建国60周年庆典的国宴用酒,它将再次启封;国藏汾酒是国家博物馆唯一永久珍藏的中国名酒。

  国酒情结

  在郭双威的记忆里,汾酒作为国酒的历史由来已久,并非偶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开国前夕的第一次正式国宴,每个餐桌上,都摆放了毛主席特别嘱咐从山西杏花村运来的陈年老白汾酒,汾酒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种国宴用酒。

  1951年7月8日,周总理批示:对外接待宴请“如需用烈性酒,则用汾酒。”

  汾酒在中国白酒的地位有史可鉴,在国外同样不同凡响。

  1915年,“老白汾酒”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这是唯一有史可查获此殊荣的中国名白酒。当时《并州新报》以“佳酿之誉,宇内交驰,为国货吐一口不平之气”为题作了详细报道。博览会上,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参观了中国政府展馆,当他看到获得甲等金质大奖章的老白汾酒时,不由得拿起酒瓶端详起来,一位中国参展人员见状,急忙拧开瓶盖,瓶盖刚一松动,一股清香就飘溢出来,罗斯福连说:“好酒!好酒!”

  据说后来,中国参展人员赠给罗斯福一瓶老白汾酒,罗斯福一直舍不得喝,直到过圣诞节和家人团聚时,才打开让全家人共同品尝来自中国的美酒。

  对中国汾酒钟爱有加的还有米高扬。1948年底,米高扬代表苏共中央密抵西柏坡。这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共接待的最高级别的外宾。当时战火纷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能拿出手的只有刚从山西驮来的杏花村汾酒。第一次宴请,米高扬就对汾酒情有独钟,他专门打听了汾酒的来历。第二次宴请,毛主席特地备了足够的汾酒,这一次米高扬喝得如痴如醉。

  汾酒倍受国外国朋友的喜爱并非无缘由。郭双威说,汾酒与洋酒口感相似、风格相近,汾酒的再制品竹叶青酒也可以加冰、加矿泉水饮用。

  对于汾酒的历史脉络郭双威向来熟稔于心。1965年,16岁的他进入汾酒厂,从此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汾酒。

  传承创新

  40多年的汾酒生活,使郭双威对汾酒文化和历史有着深深的感情和理解。他在回味和陶醉时,能够感受到汾酒文化与黄河文化、晋商文化的一脉相承。站在这积淀千年的酒文化上,郭双威无疑是沉醉的、底气十足的,但同时,传承、创新汾酒文化之责任也是重大的。

  对几乎从事过汾酒从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的郭双威来说,接任改制后的汾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他太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大了。

  在整个中国白酒界,汾酒虽然有过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骄傲,但其发展道路却经历了诸多坎坷,与同为历史名酒的五粮液、茅台等逐渐拉大了差距。用郭双威的话说,汾酒关键是落后在了观念与机制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