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幕后:破七难而剧院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1:23 《小康》杂志

  ★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 张志 李漠 王帆 李谟坤

  小康特约撰稿 卜大炜 芒刺

  她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建筑,

  她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她是一个规模空前的演出中心,

  她就是国家大剧院……

  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始运营。从1958年曾经立项到现在整整49年间,我们的建设者们做了哪些筹备工作,艺术家们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见,参与施工的企业和工人克服了哪些困难,上马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争议,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政治环境变革?

  本刊为你独家揭开国家大剧院幕后的故事。

  2007年12月22号晚,国家大剧院开幕庆典音乐会在大剧院音乐厅内如期举行,这标志着国家大剧院开始了正式运营。从国家大剧院第一次立项到今天正式运营,经历了49年。

  49年前的期待

  那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铨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早在1958年,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获得中央批准立项,周恩来总理亲自抓,并由清华大学完成了建筑设计方案,大剧院选址就选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西侧。”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时为建人民大会堂而进行的拆迁工作十分艰巨,虽然国家甚至动员当时的建设工程部等部委腾出了一些办公楼来安置拆迁户,但是北京市实在没有能力再安置拆迁的居民。

  为此,中央决定暂停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总理说,等以后有了钱、有了条件再建。而这一缓建,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便搁下了。

  建设国家大剧院一直是周恩来总理未完成的心愿,临终前他将两项工程托付给当时主抓建设的万里,一是北京图书馆,另一个就是国家大剧院。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剧院的建设终于被提上日程。但这时却有很大的争议,争议之一是当初确定的建设地点到底是建国家大剧院还是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万嗣铨说,1982年中央决定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已经批准立项并开工,地基开挖已基本做好。但随后因为全国基本建设规模过分膨胀,中央为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停、缓建一批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项目,也决定停建。“这样,已经挖好的基础就撂那儿了。”

  随后,每年的两会上,都有文艺界的代表和委员提交议案、提案、建议等,要求兴建国家大剧院。

  1996年10月党中央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议中写到“要有计划地建设国家大剧院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正式明确下来。1997年将大剧院建设地点确定在人民大会堂西侧。1998年1月,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和“艺术委员会”,同时成立“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由北京市、文化部、建设部三方组建业主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业主权利,承担业主责任,其中委员6位,由时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市政协副主席万嗣铨担任主席。

  等待40余年的国家大剧院工程终于开工建设。

  搞一次“面向世界”的国际招标

  1997年10月北京市受中央委托邀请了五个国内著名的设计单位进行方案竞赛。当时参与竞赛工作的,现在任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委员兼规划设计部部长周庆琳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那天上午我们已经基本确定了一套方案,就等着下午宣布,中午的时候接到部(周时任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里电话,说有紧急事情,于是我就从新大都饭店返回部里,到了部里才知道,说中央已经决定要‘面向世界’搞一次国际招标,以前竞赛出来的方案全都不算。”

  万嗣铨说:“国家领导人能在中国心脏位置上招国际标,意义十分重大,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1998年,设计方案进行国际招标,通过两轮竞赛共有10个国家的40多个设计单位提交了69个设计方案。

  经过国内外评委筛选,到1999年,剩下6家单位,可是规定最后一轮评选只能有3个方案报审,建设领导小组建议单位组合,两两合作。于是北京院和英国建筑师合作设计了“大玻璃”,建设部设计院和加拿大的建筑师卡洛斯合作,清华大学和法国机场设计公司合作。

  法国机场设计公司总建筑师安德鲁早期提出的两个方案,大家评价不高,他有些灰心,突然失踪了一星期,公司和家里都找不到他。一周后,他回公司了,好像变了个人,络腮胡子,衣衫褴褛。原来这一个礼拜,他开了辆车,满法国乱跑,车到哪他就睡在哪,跑了一圈回来,带来了“水上明珠”的造型,周庆琳回忆说。

  争议中的“水上明珠”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将宛如“一滴晶莹的水珠”,而且他将大剧院向南推到人民大会堂东西中轴线的位置上,将绿地移到北边。在长安街上,要经过人民大会堂才能看到国家大剧院,是天安门和大会堂的陪衬。这个方案得到了许多业内外人士的赞同。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将此方案连同其他两个优势方案一起向中央推荐。1999年7月22日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采用安德鲁的方案。

  然而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太空的现代建筑,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一些院士和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个方案。为了慎重起见,国家发改委委托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论证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对这个方案的初步设计进行论证。他们请来了40多位建筑师和技术专家参加,会上争论非常激烈。与会的建筑专家支持和反对这个方案的正好一半对一半;技术专家中大部分支持这个方案;而艺术委员会到会的专家全部支持这个方案。国家发改为再次向党中央报告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论证结果,获得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政治局常委开两次回来研究确定一个工程,大剧院大概是唯一的一个。所以这件事情很隆重、很严肃,也很慎重,不是一个人随意决定的。”万说。

  万嗣铨:一个人的十年

  赵宝山:“最抠的人”

  金志舜:一辈子两个工程

  吴祖强与国家大剧院

  捷杰耶夫:为中国破例

  澳美洁:大剧院的“美容师”

  香港建设:大剧院的“化妆师”

  农民工缔造的“石雕”神话

  大剧院:我曾经的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