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15:18 《环球人物》杂志
![]() |
本刊特约撰稿 王树军
在俄罗斯人眼中,圣彼得堡市长马特维延科不仅是普京总统的“铁杆盟友”,还是他的“红粉知己”。
“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早在与普京相识前,马特维延科就听说过普京的英雄事迹——
1990年,剧变后的民主德国陷入动荡,抗议示威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东德地区。当时,普京在克格勃设立于民主德国德累斯顿的情报站工作。
一天,一群抗议者围住了克格勃的大楼,试图强行闯入。由于当时苏联的武装警卫已经撤走,形势十分危急。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苏联人拿着手枪站了出来。他用纯正的德语平静地告诫抗议者:“这是苏联领土,你们已经站在边境线上了!我郑重声明,我将向越境者开枪!”抗议人群一下子停了下来,吵嚷一阵后便离开了。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就是普京。
马特维延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1991年她出使希腊前的强化培训课上。当时,讲课的老师反复讲述着普京的事迹,要求她和其他外交官们像普京那样“保卫苏联的国家财产”。马特维延科由此记住了“普京”这个名字。
但是,由于情报界和外交圈是两个不容易交叉的领域。因此,马特维延科与普京一直没有机会相识。直到1998年9月底,她从驻希腊大使任上被叶利钦召回国出任副总理,才与已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的普京有了初步接触。不过,马特维延科并不知道这位局长就是她仰慕已久的“英雄老乡”。
大约一个月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圣彼得堡同乡联谊会上,当牵头人“隆重推出”安坐在角落里的普京时,马特维延科这才知道,当年那个孤胆英雄与眼前的联邦安全局局长是同一个人。她后来回忆说:“他的个头并不起眼,衣着也很普通,在同乡中并不突出,可是,只要跟他交谈两分钟,你就会立刻被他吸引住。他身上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在这次聚会上,马特维延科和普京互留了电话。令马特维延科想不到的是,3个月后她生日那天,有人给她送来了一束鲜花和一盒蛋糕,落款是:您的老乡弗拉基米尔·普京。马特维延科立即拨通了普京的电话,激动地高喊:“瓦洛佳(普京的昵称),您真是个细心的人……”
虽说马特维延科与普京在工作中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但因为他们都是叶利钦政权核心圈的中坚力量,加上又是老乡,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你帮我继续接烫手山芋”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将普京推到代总统宝座上。虽有叶利钦力挺,但当时,不服普京的人仍然不少。普京感到有些棘手。这时,叶利钦拿出一份名单说:“瓦洛佳(普京的昵称),我也知道,你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班长,内阁其他成员都是你的班委,但班委里有全力支持你的……这些人堪担大任!”在这份名单中,排名前三位的就有马特维延科。
正式就任代总统后的第一天,普京就在克里姆林宫单独约见了马特维延科。他十分诚恳地说:“瓦莲京娜,留下来,帮我继续接烫手山芋吧!”普京的意思是要她留任副总理,继续分管复杂的社会事务。
对于这位女老乡的工作能力,普京再信任不过了。在就任副总理的两年间,马特维延科显示了女性罕有的大胆与泼辣——颁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有效改善了俄罗斯的社会治安,大幅提高俄罗斯的教育预算……这一切,让俄罗斯老百姓记住了这位女政治家。
普京没有看错人,在2001至2003年的两年多时间里,由于马特维延科妥善处理俄罗斯的各种社会问题,才使普京能全力处置外交事务和解决车臣问题。
替总统“镇守”老家
2003年,逐渐控制俄罗斯局势后,普京将目光投向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他的老家圣彼得堡。时任圣彼得堡市长的雅科夫列夫曾和普京共过事。但普京对这位老同事的工作表现并不满意,一直想找一个能力强、值得信任的人接管圣彼得堡。在考虑人选时,普京第一时间想到了马特维延科。但是,根据俄宪法规定,各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这意味着,就连普京也无权将雅科夫列夫拉下来,他得想别的办法。
2003年年初,普京对政府人事进行了一番大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动,就是将副总理马特维延科调任总统驻西北联邦区全权代表。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平级调动,但俄政界都明白其背后的真正意图。西北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的总部设在圣彼得堡,普京把马特维延科放到这个位置上,就是要让她有更多机会参与圣彼得堡的工作,为未来参选市长做准备。马特维延科到任后,恰逢圣彼得堡筹备建城300周年庆典。她以总统代表的身份积极参与,各项重大决定都要经她拍板后才能通过,就连普京与到访的外国政要会见,都要由她安排。
没过多久,马特维延科就成了圣彼得堡的头面人物,她出任该市市长的时机已经成熟。然而,雅科夫列夫的市长任期要到2004年才结束。为了让马特维延科提前接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雅科夫列夫离职。于是,普京签署总统令,任命雅科夫列夫为俄政府副总理,主管公共房产和交通。在此情况下,马特维延科于2003年10月毫无阻力地走马上任。
马特维延科掌管圣彼得堡后,她与普京的关系更加亲近——在她的办公室里,有一部直通克里姆林宫的电话。这在地方行政长官中堪称独一无二。一位马特维延科办公室的前官员透露:“她与总统几乎每两天就要通一次话。每次通话的开头都是:‘瓦洛佳,老家这边的情况是这样的……’”
老家有了这么一位亲信,普京办起事来自然更加方便。实际上,他本来就喜欢直接与马特维延科沟通。2006年,参加都灵冬奥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回国后,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主持庆功会。当他问运动员在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时,在场的“冰上王子”普留申科没吱声,反倒是他的教练按捺不住,大声跟普京说:“普留申科已经在圣彼得堡生活了12年,也结了婚,但房子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知道总统能不能帮解决?”普京听后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马特维延科的手机,让她亲自为普留申科在圣彼得堡选套房子!
强硬作风有如普京
马特维延科和普京关系密切,还缘于他们极为相似的性情——他们都是性情中人,作风强硬,说一不二。
2004年,圣彼得堡西南部的红村区筹建一个名为“波罗的海明珠”的房地产项目,中国上海一家公司有意拿下这个项目。由于“波罗的海明珠”在红村,该公司总裁包季鸣第一次见到马特维延科时,就引用了普希金《10月19日》的诗句。包季鸣对这位女市长说:“不管幸福向何处指引,也不顾命运将我抛向何方,其他一切都是异乡,我的故乡只有‘红村’。”听罢,马特维延科激动得哽咽着说:“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开着!”尽管这个项目后来饱受非议,有人甚至因此把马特维延科说成是“圣彼得堡的叛徒”,但她却坚持说:“我认定的事,没有中途放弃的道理。”
当年,普京曾开着战机去车臣,搭上潜艇下海底,走进电视与民互动……一系列亲民作风让俄罗斯老百姓津津乐道。有意思的是,马特维延科也是一个喜欢与民同乐的人。不久前,马特维延科下达命令,要求圣彼得堡政府所有官员每月至少乘坐一次公交车上下班,以体恤民情。她还计划将其列为政府官员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让我们也亲身体验一下城市的交通状况、地铁中的闷热空气和公交车上的拥挤。”“官员只有经常接触市民,才能更多地了解民生、民情,这有助于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如果各级官员都能放下架子,丢开面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但能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还能改变官员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不良形象。”
不过,马特维延科与普京最相似的地方,还是他们共同的强硬作风。今年2月,《纽约时报》杂志的记者在采访马特维延科时,谈到了民主问题。这位圣彼得堡市女市长毫不妥协地告诉美国记者:“俄罗斯人本质上就是需要一个沙皇、一位强硬的总统和一个大帝!”
今年3月3日,反对普京的抗议者在圣彼得堡“十月”音乐厅前的广场上举行集会。当晚,愤怒的马特维延科通过电视,对此次游行提出严厉指责,她说,“圣彼得堡今天发生的一切,是一种挑衅行为,抗议活动的组织者是来自莫斯科的‘流串犯’……请问,有谁不想让这座城市稳定发展?!”“圣彼得堡永远是一个有坚定民主传统的城市,对于市政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是让所有人有机会说出自己的不满,但只能通过文明的方式。”
马特维延科还对抗议活动组织者号召儿童和老人参加游行表示强烈愤慨。她挖苦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竟然把儿童和老人也牵扯进来,这是多么厚颜无耻啊?!”
最近,俄罗斯不断有传闻说,俄高层正考虑实施一项代号为“伟大的瓦莲京娜”的计划,准备推选马特维延科为普京的接班人。对此,马特维延科公开表示,她不会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因为她在圣彼得堡的工作要到2011年才结束,她为家乡父老做的事也还没有办完!然而,俄罗斯一些政治观察家认为,这一点其实正符合普京的选人作风——普京不愿意看到他的接班人在大局敲定前过于张扬,而马特维延科显然符合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