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11:43 中国艺志
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为当代艺术的生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见证者,我和许多人一道,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从起初的边缘化、小圈子、反主流经过十多年的起伏跌宕,站到了今天几乎替代官方艺术的位置。这个发展过程无疑是令人兴奋与欣慰的,但随之而来的商业化、时尚化,甚至艺术家的明星化,也让真正关心和热爱中国当代艺术的有识之士在貌似一片繁荣的背后看到了隐忧,那就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艺术的创新精神、独立的文化思考和社会批判精神——正在逐渐减退。
在这个时候,“迈阿密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及“设计迈阿密”组委会特别邀请我策划一个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展览,对于我而言,其实也是一次莫大的挑战,因为这其中将要体现的应该是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重新认识,以及对它未来走向的些许判断。这种判断是立足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健康、持久的发展,从而成为国际当代艺术中真正深具影响力的一支力量,而不是如同今天通常所看到的那样,一论及中国当代艺术,就简单地将其与商业价值相连。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商业化业已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圈中蔓延,但仍旧有一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我们可以在他们那里看到当代艺术真正的魅力。他们始终以独立精神和真诚思考,在自己的逻辑语境中坚持艺术探索,且不断寻求着超越。
周春芽的“绿狗”源于对中西文化艺术的精研勤习,这是他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刘炜的绘画是对内心的不断探索,他表明当代艺术家可以对个人记忆的语言负责;许江早期对德国哲学和艺术的推崇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与如今专注绘画中的中国性一脉相承;曾梵志从“医院”、“肉联厂”、“面具”到现在的“我们”系列,是其不断挖掘自身和周围人生存状态的自然结果;曾浩笔下不辍的小人是中国文人状态的现代版缩影;顾德新从创建中国早期观念主义团体“新刻度小组”开始,到捏肉的手,到苹果装置,始终围绕着人性问题展开;刘建华从波普瓷塑到观念创作的转换,是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结果;汪建伟一直不忘对时间维度、人与生存环境等问题的思考;王庆松则选取过去和现在可以比照的典型画面,始终旁观、模仿和反讽着时代。这九位艺术家,或是富有才情的画家,或是非常有思想力度的观念艺术家。他们虽个人经验千差万别,但其艺术创作都真实伴随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们的创作都包含着深刻的思考和选择,富有强烈的新意和感染力。他们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同时,无疑又是国际一流水准的。在迈阿密,他们的艺术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实力的一次呈现,也是与国际当代艺术很有意义的一次对话。
“超越”是艺术创新之根本与境界,尤其是今天,中国当代艺术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突破既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标志性图像,以追求艺术的精神回到艺术创作的原点,显得尤为紧要。这不仅关系到每位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更决定着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方向。我深信,只有当真正有力量的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现实不断地深入互动,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到最完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