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国宝:古代皇家御用器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21:55 新华网

  “在端详古瓷时,我常常产生幻觉:一个细雨蒙蒙的黄昏,呵大筐(旧时天津走街串巷收买古玩器物的小贩)悄悄来到租界内一幢洋楼门口,大门应时开了一条缝,他闪了进去。不一会,呵大筐出来了,胳膊底下夹着一个包袱。回到家里,呵大筐小心翼翼地揭开包袱,里面是一件青花瓷瓶。他将瓷瓶翻转过来,在底足款识上赫然发现了五个字:大清乾隆制。”天津华蕴博物馆馆长张连志告诉我们,中国旧时的古玩买卖大都是在私下交易,因为好东西基本在大户人家藏着,家道败落后,他们才拿出来换几个钱以解燃眉。平时难得一见的古代皇家御用器物,就这样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民间。

  对于如今热得有些发烫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张连志给出的评价只有两个字:浮躁。在各地旅游区内,甚至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穿上黄马褂到处显摆,而在张连志的博物馆内,却很少见到黄颜色,“因为那是皇帝专属的颜色,我们很难承受,古代器物最讲究传承有序、各置其位、浑然天成,而我们现代人太浮躁了,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过于轻视了。”

  “一件古代器物为什么能拍出天价,为什么受到全世界范围的追捧,如果仅仅认为它日后能够升值,就太肤浅了。形成一件艺术品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作为收藏家,我更看重一件古玩背后的故事和回忆。我认为,收藏其实就是在收藏时间。”张连志说,在瓷器中,他尤其钟爱的就是钧瓷。

  宋钧瓷在民国时期最受人重视,它在美学境界上开创了中国陶瓷美学的一代先河,首先出现了红色。当时在全世界都没有。在陶瓷上出现红色,现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当时却极困难。 钧瓷的红,没有达到后来的永乐、宣德年间红釉的那般浓艳,但它毕竟出现了以铜为着色剂的真正红釉。它的美学境界在于天成。工匠在烧制中不能完全、具体地知道瓷器釉色的变化,甚至无法控制。

  五大名窑,即宋汝州的汝窑,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设立的官窑,宋浙江龙泉的哥窑,宋河南钓台的钧窑,宋定州的定窑。这五大窑口所制瓷器的美学境界是前无古人的,所以至今深受古玩界和收藏界的青睐,价值不菲。

  钧窑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主要产品是铜红釉瓷器。釉呈乳浊状,色彩丰富,有天青、月白、海棠红和玫瑰紫等颜色,交相辉映,绚丽之极。器形有洗、尊、炉、碗、盘、瓶等。流行至今的器物较少,弥足珍贵。

  在古代,瓷器入窑后用柴煤烧制,现代人常用电或油烧制瓷器。古代窑工是凭经验掌握火候,他们从5岁就随爷爷在炉口看火焰的变化,根据变化选择时机加柴或封火,烧制瓷器的温度和火候,他凭眼睛一看就知道了。现在的瓷窑整个烧制过程,完全是看仪表,一个高中毕业生可以在半个月内掌握。这种科学准确的烧制方法,抹杀掉了一件艺术品最主要的东西——个性。个性被抹杀的东西,往往毫无生气。工艺上无缺陷,反使这种东西更加商业化。

  “几乎所有的古代窑工都那么清心寡欲。他们没留下姓名,留下的是精神。我试图解释这种境界的成因,于是整天整天地对着古陶瓷发呆……”张连志最后说。

  秋拍最大亮点:回流国宝

  自2007年春拍以来,以香港苏富比为龙头的中国宫廷工艺品拍卖一直成绩非凡,除这次苏富比“清宫遗珍”专拍令人刮目相看外,其他国宝级拍品也拍出卓越成绩,当中之珍品来自欧洲及美国私人收藏,包括瓷器、玉器、珐琅彩工艺品等,现在都已回归华人手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