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邮轮旅行的独特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3日 09:46 21世纪网
邮轮旅行最特别的魅力,是它的休闲性、自主性、便捷性和私密性都非常强,而这四者又是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的。具备邮轮气质的人,不但更能享受海上的旅行,他们在陆地上的日常生活也会过得更愉悦一些。
邮轮启蒙:科班出身与歪打正着
我和我的朋友C所接受的邮轮教育,有点殊途同归。
我一直戏称,在这个缺乏邮轮教育的国度,C简直可以算得上“科班出身”。她几乎是国内第一批接受正统培训的人,关于邮轮的历史、文化和礼仪,甚至包括如何更好地享受船上的各种设施及娱乐节目。那时各大邮轮公司尚未进入中国市场,某著名邮轮品牌打算把她培养成未来中国市场的销售人员,于是邀请她到自己的旗舰船只上体验其最经典的航线。
C至今记得专业人士给她上的第一课。初上邮轮,她像平时入住酒店一样,习惯性地把箱子往行李架上一扔就去忙别的事。结果人家告诉她,上邮轮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安家”:把衣服一件件挂进衣橱,袜子、内衣及各色杂物放进抽屉,洗漱用品分门别类地在浴室里摆放好。然后把空箱子塞进床底,直到下船那天才取出来。这个行为本身有它的文化逻辑:在接下来十多天的旅程中,这个房间就是你的家,你要在这里过真正的生活,而不再是一个随时需要收拾行李奔波的匆匆旅人。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C并没有为邮轮公司工作。她却由于上述经历爱上邮轮这一旅行方式,成为了资深邮轮客。例如她前不久才从阿拉斯加回来,刚见面又怂恿我下次跟她一起坐邮轮去南太平洋岛屿。她甚至已经做好了功课,计划是用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大溪地的帕皮提岛、社会群岛的波拉波拉岛、库克群岛的拉罗汤加岛、汤加的努库阿洛法岛、斐济的劳托卡岛。行程中还会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我听了她绘声绘色的描述不禁悠然神往,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应该带哪些衣服上船。
跟C相比,我接受的邮轮启蒙则可以用“歪打正着”来形容。引导我了解邮轮的,并不是业内人士,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挪威中年妇女。我甚至都不是在邮轮上遇到她的,而是从奥斯陆到哥本哈根的斯堪的纳维亚王冠号渡轮。
那是七年前,我在伦敦念书,寒假跟同学去北欧旅行。当时从挪威到丹麦选择坐船的原因,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除了对交通工具多样性的体验,那艘夕发朝至的渡轮可以同时解决交通和住宿问题。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那艘大船简直无异于泰坦尼克号。惊讶于船上的生活节奏是如此地不同,我们在餐厅、咖啡厅、商场、电影院、酒吧、舞厅、俱乐部等地穿梭流连,快活得几乎没有时间回房睡觉。
我是快下船的时候在甲板上遇见那位挪威妇女的,不知怎地随意闲聊起来。她最吸引我的一点,是特别体现当地的传统价值观。例如她感叹奥斯陆的治安大不如从前了,过去他们需要外出的时候,即使家里空无一人也不锁房门——这样倘若他们的朋友经过附近,可以进屋自己煮杯咖啡。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坐船旅行,她耸耸肩:“我们坐船是为了享受愉悦。”她还半开玩笑地告诉我,有一种说法是旅行的层次从低到高按如下顺序排列:步行、坐车、坐飞机、坐船。她本人不同意步行是最低等的,挪威很多人喜欢徒步,但她认同坐船是最高境界的旅行方式。
多年以后,当我坐在钻石公主号上和别人讨论关于邮轮文化的话题,突然惊觉自己一再引用“愉悦”这个词,因为那位挪威妇女曾用它来概括航海旅行的精髓。是的,我们选择坐邮轮的原因,是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包括人与海、人与人、人与时间、人与各种休闲方式、人与所处的临时社区之间的愉悦感受。而且这种愉悦是如此独特,别的任何旅行方式都无法替代。它是一个邮轮客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为了能再度拥有这种愉悦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上船,没有体验过它的人难以明了。
邮轮魅力:休闲+自主+便捷+私密
邮轮旅行最特别的魅力,是它的休闲性、自主性、便捷性和私密性都非常强,而这四者又是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的。
邮轮的节奏,通常是用一两天的时间在海上航行,接下来的一两天上岸观光,如此循环,因此行程中有大量的闲暇时光可供挥霍。另外在公海上手机经常一整天没有信号,通过卫星连接的互联网费用又相当昂贵。这样一种半封闭式的空间,半强制性地让你脱离常规的工作和生活轨道,从而有时间、精力和心情专注休闲。或者说,你终于可以有整块的时间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因为现在再也没有障碍、阻力以及形形色色的借口。
同时,邮轮的特质又使得真正个性化的旅行方式成为可能。这里不需要领队和导游,也不需要就每天的日程跟其他团友反复讨论彼此妥协。你是你自己的,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设计每一天的活动。今晚是愿意入住酒店体验当地的夜生活,还是回船上睡?喜欢慢慢悠悠地一天只做一两件事,还是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想尽量体验一把?是选择随意性强且品种丰富的自助餐,还是换上正式服装去高档西餐厅?想锻炼时是打高尔夫还是练瑜伽?晚上听音乐剧还是脱口秀……通常越是高档的邮轮,船上的娱乐设施和节目越丰富,水准也越高。有的时候,同一个时间有好几场演出可供选择,放弃哪个都觉得可惜。幸好有的演出只有一场,有的会一连上演两晚,所以碰到时间冲突的时候,简直需要运用时间管理的技能设计出两不相误的完美时间表。
而有那么一些时候,选择拒绝参与也会带来特别的意义。我的同事Bob曾分享过自己在林查班港的经历。船停靠后客人有去曼谷或者芭提雅两种选择,Bob之前已经去过好几次泰国,所以当天他选择哪里都不去,待熙熙攘攘的人群散尽之后,体验船上前所未有的宁静。他告诉我:“那一天船上的人极少,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可以真正地静下来思考,包括人生中若干我曾经回避了很久的问题。我就这样在甲板上坐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想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如何抉择。”
另外,邮轮生活所特有的便捷性让客人可以非常容易地到达目的地。你只需要走出房间,进电梯按一下相应的按钮:五楼看展览,六楼听音乐会,七楼上陶艺课,八楼购物,九楼游泳,十楼打高尔夫,十一楼看电影,十二楼喝下午茶,十三楼玩桥牌,十四楼健身,十五楼做SPA……
我的大学同学苏珊是邮轮上的积极分子,什么活动都想体验的那一种。我曾经调侃:“你是不是觉得少参加一样就亏了?!”苏珊的回答非常在理:“我平时在北京每天只能做一件事,剩下的时间,为了做这件事从城东跑到城西,再从城西跑回城东。可在邮轮上我一天简直能干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件事。这么说吧,我这两个星期所参加的活动,超过我在北京半年的总和。”
甚至还听说过有人是因为不愿意每天收拾行李而选择邮轮的。上次在某邮轮上认识了一个广州游客,他说自己实在受不了旅行团那种每天换一个酒店的仓促节奏,尤其是他太太总抱怨每晚都要花很长时间收拾一家三口的行李。后来他们约定每次旅行不能换超过三家酒店。两口子第一次上邮轮的最大感受,是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这里不但不需要拉着行李箱满处跑,在船上大多数时候连挎包都没必要带,缺什么直接回房间拿就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邮轮生活的私密性非常强。有那么一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完全没有办法接受跟团旅行的。因为不同的人对旅行有不同的需求,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让所有人满意。倘若再遇到若干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团友,行程还没结束就已经相看两相厌了。只有在邮轮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夸张一点说,即便跟敌人一起上同一条邮轮我都可以无所谓,因为在一艘十多万吨重的大船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彼此能迎面撞上的几率都屈指可数。有一次我和某摄影师一起上的邮轮,除了工作需要外,我俩经常一整天也见不了一面。我看蔬果雕刻表演的时候,她正在参观杰奎琳?肯尼迪的首饰展;我参加品酒会的时候,她去打水上排球……想着晚上吃饭总该在一起吧,可我要吃寿司她想去地中海餐厅。
邮轮气质:温和友善 从容优雅
我喜欢邮轮生活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临时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亲切。漫漫旅途,悠长假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同一条船上相聚。楼道里电梯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迎面遇上了,会习惯性地互相问好。又或者,在甲板上碰到,随意聊聊各自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有趣经历。过两天某个转角再见面时,已经俨然是熟人了,还可以相约着一起干点什么。跟不同国籍的人交往,事实上就是向不同文化学习的最自然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既不冷漠,也不过分亲热,是让人最舒服的那种距离,同道之交,好风如水。
船上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很温和友善的那一类,几天下来彼此便颇为熟络。他知道你喜欢坐在餐厅的什么位置,爱哪种面包,好哪种咖啡。他会一边给你上菜,一边告诉你他在老家有几个孩子,脸上还带着慈祥的微笑。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有一次我坐在从港口通往越南芽庄的车上,有个完全不认识的美国老头居然特意从后排跑上来问我:“咦,你的孩子在哪里?”我指着车辆的最前方说她非要跟她的小伙伴坐在一起——难道这个陌生人还担心我把娃给丢了?
或许,是因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容易回复简单纯粹。又或者,喜欢坐邮轮的人性格中友善温和的一面会更为突出。亦舒曾说:“世上确有气质这回事。”套用她的说法,真的是有“邮轮气质”这样一种东西。如果你近距离地观察一些欧美资深邮轮客,你会从他们的神情和举手投足中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一点。这种气质中包含了温和、友善、从容、优雅,让人显得彬彬有礼,举止高贵。
一位我非常尊重的旅游界前辈曾告诉我,让他觉得遗憾的是,邮轮上很多中国游客或多或少地都缺乏所谓的邮轮气质。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如今的邮轮市场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邮轮公司都在积极地开辟中国市场;但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邮轮文化,甚至有的人身在邮轮上却毫不尊重它的文化。”他尖锐地指出:“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如果一条顶级邮轮上的中国游客超过一定的数目,这艘邮轮的氛围便会完全不一样。”
不,别误会,他绝不是你所认为的崇洋媚外之徒。事实上,他是那种特爱国特有民族荣誉感的人,他只是不能忍受自己的某些同胞糟蹋他所热爱的邮轮文化。例如出发前收到的邮轮须知上明确要求装正式服装参加船长欢迎晚宴,愣是有人穿着牛仔裤混在一群身着晚礼服的客人中间,还大摇大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例如在自助餐厅对海鲜等贵重菜式一哄而上,恨不得把整盘菜都拨到自家人碟里,席罢桌上浪费大量食物。又例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禁烟区抽烟,进电梯时连“先下后上”的基本礼节都不遵守更不用提让女士先进……事实上这种种毛病并不只体现在邮轮上,某些同胞去任何地方旅行都是这样的做派。只不过在邮轮这样半封闭性的临时社区中,同船的客人朝夕相处,这些不得体的行为非常容易频繁凸显出跟主旋律极端不和谐的音符,因此也更容易让旁人侧目而视。
还有一些行为,虽然算不上是缺点,却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游客跟大部分欧美游客的区别。例如中国人在船上迎面遇见陌生人,很少会主动微笑致意或者打招呼。又例如相当多的中国游客在船上基本不消费,他们尤其不愿意在一天五顿用餐免费的前提下在餐厅里花钱。饮料需要另外付费,所以连杯可乐也舍不得点。老外则在用餐消费上更从容一些,他们愿意花二十美金的订位费去牛扒餐厅品尝上好的牛扒;他们吃正餐的时候少不了要开一瓶葡萄酒;他们愿意放弃免费的美式咖啡,掏钱点一杯自己想喝的Espresso或者Cappuccino……总而言之,绝不掏一个子的极端节俭在他们看来有违邮轮生活的愉悦主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邮轮公司的调查显示,60%不打算近期上船的中国消费者是因为“怕无聊”。的确,目前大多数的中国旅客还是以观光游为主,他们尤其看重的是自己去过多少个国家。当习惯了十天游欧洲八国的行程,一下子需要改变旅行的节奏和方式,从早到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确实挺难适应的。有了大段大段的闲暇,整个生活形态骤然改变却又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和把握,那种感觉并不好受,有人会觉得这样闷在船上还不如回家蹲在马路边吃碗米粉痛快。
正因为如此,对旅游产业而言进行邮轮文化的教育变得如此重要和急迫。在学会尊重进而欣赏一种迥然不同的旅行方式之前,需要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逻辑。具备邮轮气质的人,不但更能享受海上的旅行,他们在陆地上的日常生活也会过得更愉悦一些——因为他们更明白内心的需求,更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更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际遇。而邮轮的意义,是让我们在学会旅行的同时,也学会生活。你想啊,一个人如果连好日子都过不好,那差日子能过得好吗?
攻略:那些邮轮须知里没有告诉你的事
临行前:
1 每个邮轮品牌都有自己的精准定位,同一个品牌旗下的不同船只配置也不一样。购买前先做足功课,选择符合自己层次的品牌,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挑选其装备最先进的船只,而不是濒临淘汰的产品。
2 了解所选邮轮的工作语言,例如文字和广播会不会有中文版本。有些中国游客较少的邮轮不提供这样的服务,邀约游伴时最好约个英文好的一起上船,以便帮助沟通。不过即便是那样的邮轮上,在餐厅等地也可以要求要会说中文的侍应生或者中文菜单。
3 要不要带上孩子,是有幼儿的家庭在计划旅行前最常犹豫的一个问题。通常来说,只要孩子超过三岁,你完全应该带他(她)上邮轮。为了能让父母们轻松度假,邮轮上会有专业人士负责替你看管孩子及组织各种游戏,你可以把这项服务理解成邮轮上的免费幼儿园。
4 邮轮上的着装要求比起其他旅游方式来说相对复杂。因为你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准备正式服装、半正式服装及休闲装。另外邮轮上组织的活动有时也会对服装有特定要求,例如上船以后你才被通知某晚的甲板party 为配合相应主题要求穿“白色或体现亚洲风情的装束”,所以多带点衣服备用非常必要。
5 对行程中需要上岸观光的地点要提前做功课,了解其主要旅行路线及景点,以便上船后能有的放矢地及时购买相应的观光团票。
6 上邮轮时护照会被收走,直到行程结束才交回客人手中。建议出发前带上自己的护照复印件,以备旅途过程中的不时之需。
上船后:
1 在享受托儿服务前需要先带孩子去儿童中心注册,了解相应的规定及注意事项。有的邮轮会要求注册时带上家长的护照复印件。
2 客房里有针对每个观光日而设计的旅游路线资料,需要尽早阅读并及时预订自己所选择的团票。因为某些线路选择的人较多,如果报名晚了有可能名额已满。有的地方即使打算自助游,也需要购买相应的团票以解决交通问题。
3 每天晚上都会收到第二天的活动安排通告,可以提前阅读,做好计划。
4 不同的餐厅对于用餐时段有不同的规定,有的餐厅还会安排分批就餐。餐厅又分为免费和须付订位费两种。选择餐厅之前需要了解具体情况。
5 邮轮上的免税店及特色商店在行程中有特定的营销计划,例如有的邮轮为鼓励购物会在初上船的两天提供折扣,接下来不同的时间又会对不同类别的商品进行促销。因此对于不急需的物品可以择机而购,没必要一次性匆忙买下。另外,通常客房里会备有导购小册子,里面附有关于各类消费的优惠卷可供使用。
曲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