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欢迎你——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专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9日 10:17 《北京青年》周刊

  导语:第一次来到叶廷芳教授的家,书柜里摆放着各种书籍,是从世界各地收藏的艺术作品,使房间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文化艺术的气息。见到叶廷芳教授,没有想象中老学纠的严肃,而是长辈般的和蔼可亲。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叶廷芳教授依然目光炯炯,精神百倍。通过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内著名的德语文学专家的讲述,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别样的瑞士。


图片标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叶廷芳

  热情的迪伦马特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看到我第一个译本《物理学家》,就主动约我(当时还是无名小辈)翻译一本《迪伦马特喜剧选》。”当叶廷芳带着这本刚出版的译本,去瑞士拜访迪伦马特,已经是三年后了,而他也成为国内惟一见到这位作家的译者。

  1981年秋天,在朋友的引见下,叶廷芳来到迪伦马特的家。这位作家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接待了他,回忆起当年相见时的情景,叶廷芳双眼凝视前方,似乎又回到了与迪伦马特相见的那个午后。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叶廷芳没感到有一丝压迫感。60多岁的迪伦马特先生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待人非常和蔼,而他的幽默和机智,给叶廷芳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他很热情地带我参观了他的书房,他有很多的藏书——《资本论》、《老子》、《庄子》……”之后,我们又谈起中国的京剧,迪伦马特先生对京剧《三岔口》、《秋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原来,他如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由他创作的歌剧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并非偶然。

  “迪伦马特先生很喜欢喝酒,几杯酒喝下,话就多了起来。他还有一个放满酒的房间,所以,他很内行地介绍了几种酒。这顿午餐吃了四个半小时,从中午12点一直吃到下午四点半。”迪伦马特中国式热情的待客之道,着实让叶廷芳感到意外。通常瑞士人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但是,那天下午,迪伦马特却点了一大桌子的菜,并且每道菜都是他特别推荐的。“迪伦马特是一名喜剧作家,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瑞士人的乐观、自信与热情。”

  与世无争的生活

  叶廷芳教授先后去过瑞士多次,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城市。

  “自由、民主、平和,是我对这个国家最深刻的感受。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竟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马语。并没有强行规定人们,必须会讲哪一种语言。就连电影票上,都印有四种语言。瑞士民主的标准是:国家最高权力属于权利平等的全体公民。他们的人民可以直接参政,是完全透明的。”

  “瑞士在独立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中立。表明了这个国家心态的平和,人民心态的平和。可以说瑞士是与世无争的国家,人民也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很多瑞士人都居住在小山坡上,分布比较分散,这一栋,那一栋,独门独院,彼此不受打扰,不像德国本位主义比较强。”

  2008年夏天,叶廷芳教授又一次踏上瑞士的土地。这一次,他见到了很多故友。其中一位相识近20年的朋友——伯尔尼大学的罗斯特尔·霍尔茨教授,也是一位迪伦马特专家,特别邀请叶廷芳教授去参观他的新家,而且,叶廷芳教授还可以住上一个星期。

  “新居就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我的朋友寻找了很久,才选择了这个视野极好的位置。站在别墅的门口向前依次望去,首先是一片绿意无边的田野,紧接着进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小的美丽的村落,再向前望去,就是一层一层包围着的群山。景色真是美极了!”

  文人推动旅游业

  虽然从地理上看,瑞士只占欧洲的一小部分,但这个国家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带给旅行者莫大乐趣。各种引人入胜的地形和景观、自然和人工融合、多姿多彩的瑞士,随处都能找到令人感兴趣的事物——如画的草原、宏伟庄严的大雪山,澄澈的湖泊……叫游人流连忘返。

  但是,瑞士旅游业的兴起发展不仅仅依靠自然条件,文人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瑞士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家,它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曾经与瑞士有过不解之缘,他们中间或者是遭受迫害的逃亡者,或者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流浪者。瑞士很多的名人故居、墓地在旅游业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他们流传下来的歌颂瑞士的作品更是增光添彩。”

  “里尔克是一个终生居无定所、浪迹天涯的诗人。51年的流浪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俄罗斯、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丹麦、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埃及等国,当到达瑞士时,他决定不再流浪,因为,瑞士就是他要寻找的地方。”

  “二十世纪文坛上的巨匠——托马斯·曼就是在瑞士苏黎世州立医院病逝的。托马斯·曼早年就多次来到瑞士,并且极力称赞瑞士是欧洲的奇迹。二战期间,他流亡美国。后来,他又离开美国迁居瑞士苏黎世,直到去世。在他临终时还挂念着这块并非他出生地的土地。”

    文:郭琳娜 摄影:实习记者 李斌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