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机械腕表 手腕处的永恒动力(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19:13 《Hotspot城市公报》

  自动机械腕表内部那恒久的“嘀嘀嗒嗒”,全赖机芯提供的持久动力。那么,究竟这些动力来源于何处,又如何驱动机芯“匀速前进”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世界顶级机械腕表品牌Richard Mille(新浪尚品配图)

  孜孜不倦的“永动机”

  16世纪的欧洲,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当时的新教教徒卡尔文发动了政变。当时法令的苛刻使得歌剧、舞蹈等一切文娱形式都被禁止,其中也包括佩戴珠宝。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法令的缔造者认为制表是为了研究科学,因此被豁免,这使得工匠们看到了生存的契机,纷纷逃往中立城市日内瓦,获得了 “重生”的机会,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机械钟表发展的摇篮。

  早期的机械钟表都是用钥匙上发条的,在1842年得益于Jean-Adrien Philippe的发明才进化为用转柄(现在的表冠)上发条。发明自动机械表的初衷是人们想让机械表更加人性化,免去定时上发条的烦恼,而这与永动机的愿望是一样的—永动机的追求是人们希望得到没有本钱的能源,但又同样要遵循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期许。早期的欧洲发明家们渴望“永动”,而制表大师们也想竭力为人类发明一个不用人手上发条的“永动”机械机芯。就这样,一场革命开始了。

  由最初的手动机械转变为自动机械技术—这一现在看来似乎很平常的细节,在那个年代可是费尽周折。1770年,伯特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自动上链袋表,1780年,宝玑又制作出第一块自动上链怀表。究竟是伯特莱还是宝玑先生拥有自动上链机制的“发明权”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些制表大师的努力却使后人尝到了自动机械表的“甜头”。

  1923年,英国人夏活将自动上链机械运用于腕表中,从此以后,自动上链机芯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劳力士、IWC、豪雅��在这些品牌的努力下,自动上链机芯加入了陀飞轮、计时、万年历等复杂的功能,机芯也越来越薄。如今,自动上链机制已成为腕表中最普及的技术之一,成为爱表族们的入门之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高级机械腕表品牌Chronoswiss(新浪尚品配图)

  并不罕见的罕见功能

  了解了机械表的时代背景后,顺理成章地要谈到技术了。到底什么是自动上链?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运转的呢?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机械表的动力源—发条,它是一个螺旋形或者S形的弹簧。上发条时,发条一圈圈紧紧地圈在条轴上。当发条上紧时,自身的弹性会迫使其松开条轴,驱使齿轮转动,并依次传递动力,带动整个传动系、擒纵系和调速系的运作。自动机械表与手动机械表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增加了自动摆陀,打破了机芯轮系的传统布局。这种自动摆陀会随着手腕的晃动产生离心力,力量被减速齿轮(因为手腕的晃动不规律,摆陀的摆动忽快忽慢,为均衡差异,所以用减速齿轮控制传导至上链齿轮的力量)传导至上链齿轮,带动条盒轮,迫使发条绕紧。只要腕表持续处于运动的状态,机芯便会自动上链,保持能量充沛,免除了过去须定时手动上链的繁琐,也减少了因忘记上链使走时停止,重新上链后需要再次调校时间的麻烦。

  自动摆陀分为单向上链和双向上链两种,单向上链的摆陀只能针对一个方向上链,若摆陀旋转至反向则为空转。虽然双向上链的摆陀可以任意方向作业,但根据经验,还是单向上链的摆陀工作效率更高。

  自动摆陀的形态也分为两种:中央摆陀和偏心摆陀。中央摆陀位于机芯的正中央,被垂直固定在机芯上,在它下面还有一块防止与机芯轮系发生摩擦的防护板。偏心摆陀一般占据机芯的某个角落,大约1/4的面积,也被称做“珍珠陀”,与机芯其余轮系处于同一个水平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