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装产业从北京走到巴黎(组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1日 10:15 《经济观察报》

这里写图注5
张弛的chizhang品牌(新浪尚品配图)

  “就像是洪水不停冲刷堤坝,我们在制造一波更大的浪。”今年9月份即将举行的选拔赛,将决出这个团队评价标准之下能代表中国设计力量的10位设计师,评判的体系似乎在规避学院派的影响,除了中国服装协会会长之外,其余评委均是在任的时尚杂志主编。赵倩和她的团队一共邀请了30多位本土设计师作为参赛选手,他们中的主体成员,都是80后的新锐设计师。

  设计师张驰也在被邀请的名单之列。很多人对他设计的男装风格评价是 “妖娆”,他对这个评价也并不反感。一张能旋转的老板椅上,他借助电脑里的大片向我展示他的设计思想,涂抹金色涂料的男模特,通体只着了一件西服,扭曲着蜷在沙发上。

  “裤子呢?”我问。

  如果事先屏蔽设计师的信息,我想没有人会猜到如此意象表达的发出者是一位中国设计师。张驰在英国和意大利学习了近10年时装设计。2007年,他在伦敦成立了第一间工作室并在英国销售自己的同名男装ChiZhang。2008年,回国不到一年的他在建外SOHO东区成立了“张驰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工作室”,彻底将自己的工作重心由国外转移至北京。

  在赵倩的描述中,张驰所代表的这个群体与走出去的第一代大不相同,他们是“喝着当代艺术的奶”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从未受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级时装的影响,风格多元,至少能讲一门外语,有留学背景,思维国际化。最重要的是,相对简短的履历却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品牌,风格稳定独立,并且经受过市场历练。

  “除此之外,你不能指望他们想得更多。”几位资深的设计师都提前给我打预防针,在他们的固有印象中,这群半大的孩子往往更看重机会本身,使命感这种词汇意味着沉重,甚至会招致逃避。

  在张驰的工作室旁边,零落分布着一些规模不等的服装工作室,这幢房子,像是中国时尚业的孵化器。这些工作室大多以拉丁字母命名,或意大利文,或是法文。张驰刚到英国的时候,也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叫Edwin。第二年,家里收到两份快递,收件人写的是“CHIZHANG”,房东不认识,差点退了回去。张驰忽然意识到,不管洋名叫得再响,自己的出身是更改不了的,那次之后,他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了回来。

  他在英国出售的品牌也叫“ChiZhang”,符合西方人的命名习惯,却是地道的中国坚持。尽管背后的设计理念并不是那么国产化,“我希望开创新的风格,能代表中国当代时装设计的真正思想。旗袍、绣牡丹、民族风,前三十年里我们的设计师表现得已经够多了,80后的设计师没有那种风格的,我们已经不觉得它们美了。”他手势夸张,在胸口比划一朵绣花,“现在给你一件旗袍,你会天天穿吗?”他反问。

  “经常有人和我说,你的设计真牛。但其实我希望听到的评价是,你的设计真有前瞻性。时尚不是传销,一哄而上,人云亦云,它有自己的审美尺度,只是国内的大多数人还不太清楚。打个比方,识5000个字的时候你可能能分出两个东西的好坏,但却说不出水平相差无几的作品区别在哪儿;只有到了认识10000个字的境界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两个长得一样的蛋糕底下哪个藏着钻石。”

  “就像今天我们评价巴塞罗那的神圣家族大教堂(LaSagradaFmilia)时,会说它是建筑史上的传奇,可是退回到高迪刚修造它的年代,又有多少人知道顶上的蔬菜和菠萝意味着什么呢?”他解释道。

  适度的超前正是赵倩希望看到的——他们即将面对十年之后的消费主体,充满智慧的差异设计能保证在时间过去之后,他们的品牌不会面对老化的问题。相对窄众的审美层次使他们暂时不用面对过多经营上的负担,在走出国门之外,可以马上和时尚的集团进行灵活地合作,比如经营他们在中国销售的系列,或者得以出任某个品牌或者某个系列的设计师。

  年轻设计师李洪波的现状是一个极好的案例。2004年,李洪波获得了法国“辉煌圣洛克”青年设计师设计大奖,作为奖励,他得到加入由约翰-加里亚诺(JohnGalliano)主持的DIOR高级定制设计师团队的机会。

  相比之下,张驰的“独立”意愿更加膨胀,“如果有人愿意投资我这个品牌,我想肯定能做好。而且我想为中国设计做一点事儿,这是我的心里话。大家的想法肯定都不一样,有人想挣钱,有人想出名。我处于中间,两边都不靠。”北京大男孩张驰一脸真诚。

  不过,事件统筹者们的态度是“怀着无限的期待,持有冷静的心态”。以好奇心为出发点的西方时尚规则制定者,究竟会对中国的年轻人有着多大的兴趣,谁也不敢保证。如果说要成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商业成果,更是一次超越以往经验的新冒险。实际上,是否真正国际化有一种衡量标准——客户群体的构成。当中国的服装可以实现穿在除了中国人之外的人身上时,才算是真正走出去。

  计划是从买手店的渗透开始,在展览结束之后,所有的作品都会被放置到一个ShowRoom,长期展出,方便买手随时光顾订货。和正在等待的结果相比,之前中国所有时尚从业者的努力才是一个铺垫好的开始。

  “除了我们以外,其他的人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总会有一个浪头能冲破堤坝,但这也绝不只是最后这个波浪的作用,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有了这么多的积累。要知道,没有什么努力是无用的。”赵倩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