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冒险 中国设计师进军时尚之都巴黎(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1日 11:02 经济观察网

  他在英国出售的品牌也叫“ChiZhang”,符合西方人的命名习惯,却是地道的中国坚持。尽管背后的设计理念并不是那么国产化,“我希望开创新的风格,能代表中国当代时装设计的真正思想。旗袍、绣牡丹、民族风,前三十年里我们的设计师表现得已经够多了,80后的设计师没有那种风格的,我们已经不觉得它们美了。”他手势夸张,在胸口比划一朵绣花,“现在给你一件旗袍,你会天天穿吗?”他反问。

  “经常有人和我说,你的设计真牛。但其实我希望听到的评价是,你的设计真有前瞻性。时尚不是传销,一哄而上,人云亦云,它有自己的审美尺度,只是国内的大多数人还不太清楚。打个比方,识5000个字的时候你可能能分出两个东西的好坏,但却说不出水平相差无几的作品区别在哪儿;只有到了认识10000个字的境界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两个长得一样的蛋糕底下哪个藏着钻石。”

  “就像今天我们评价巴塞罗那的神圣家族大教堂(LaSagradaFmilia)时,会说它是建筑史上的传奇,可是退回到高迪刚修造它的年代,又有多少人知道顶上的蔬菜和菠萝意味着什么呢?”他解释道。

  适度的超前正是赵倩希望看到的——他们即将面对十年之后的消费主体,充满智慧的差异设计能保证在时间过去之后,他们的品牌不会面对老化的问题。相对窄众的审美层次使他们暂时不用面对过多经营上的负担,在走出国门之外,可以马上和时尚的集团进行灵活地合作,比如经营他们在中国销售的系列,或者得以出任某个品牌或者某个系列的设计师。

  年轻设计师李洪波的现状是一个极好的案例。2004年,李洪波获得了法国“辉煌圣洛克”青年设计师设计大奖,作为奖励,他得到加入由约翰·加里亚诺(JohnGalliano)主持的DIOR高级定制设计师团队的机会。

  相比之下,张驰的“独立”意愿更加膨胀,“如果有人愿意投资我这个品牌,我想肯定能做好。而且我想为中国设计做一点事儿,这是我的心里话。大家的想法肯定都不一样,有人想挣钱,有人想出名。我处于中间,两边都不靠。”北京大男孩张驰一脸真诚。

  不过,事件统筹者们的态度是“怀着无限的期待,持有冷静的心态”。以好奇心为出发点的西方时尚规则制定者,究竟会对中国的年轻人有着多大的兴趣,谁也不敢保证。如果说要成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商业成果,更是一次超越以往经验的新冒险。实际上,是否真正国际化有一种衡量标准——客户群体的构成。当中国的服装可以实现穿在除了中国人之外的人身上时,才算是真正走出去。

  计划是从买手店的渗透开始,在展览结束之后,所有的作品都会被放置到一个ShowRoom,长期展出,方便买手随时光顾订货。和正在等待的结果相比,之前中国所有时尚从业者的努力才是一个铺垫好的开始。

  “除了我们以外,其他的人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总会有一个浪头能冲破堤坝,但这也绝不只是最后这个波浪的作用,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有了这么多的积累。要知道,没有什么努力是无用的。”赵倩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