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海外抄底“名牌”是喜是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1:38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导语:当皮尔-卡丹宣布将在华的成衣和衣饰业务以2亿欧元卖给2家中国民营企业,迎来的却是市场质疑:以皮尔-卡丹在中国市场目前的地位,其在华特许经营牌照能值2亿欧元吗?

  从事服装销售超过15年的业内人士指出,不仅是皮尔-卡丹,包括华伦天奴、鳄鱼、花花公子等曾风靡国内的国际品牌,如今已沦为奢侈品市场的配角。

  中国企业收购皮尔-卡丹在华业务,究竟是一次成功的抄底海外战略,还是又吞下一颗“苦果”?记者对这些曾经的“奢侈品牌”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混迹在批发市场的“奢侈品”

  “那时,一套皮尔-卡丹的西服要卖四五百元,对普通百姓来说真是天价。”50岁的成都市民杨先生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1个月工资才30元左右,而一个“皮尔-卡丹”的领带夹就要卖40多元。一名服装销售界元老人物也评价:“当时,皮尔-卡丹意味着高贵的身份和品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奢侈品牌。”

  30年过去了,如今“皮尔-卡丹”在中国市场上高贵的血统已不复存在,已逐渐沦落为奢侈品市场的配角。

  昨日,记者在金荷花国际时装城看到,一家约30平方米的店铺上打着“意大利皮尔-卡丹名牌”的标志,店外的矮柜上摆放着浅蓝、纯白等颜色的皮尔-卡丹衬衫,老板指着一款挂着“纯棉”标志的衬衣说:“这是最新的款式。”尽管价牌标价是388元,但老板开口的卖价却只需要“120元”,估计“砍价”后会更低。而网上卖的“皮尔-卡丹”更便宜,“100%桑蚕丝,进口织机精密加工”的皮尔-卡丹礼品装领带,包邮价格仅为60元/条。

  不仅仅是皮尔-卡丹,包括华伦天奴、鳄鱼、花花公子等曾经风靡国内的国际品牌,如今也已沦为市场的配角,华伦天奴更出现在国内二三级城市甚至郊县,其奢侈品形象损失殆尽。

  记者在金荷花国际时装城看到,华伦天奴、鳄鱼、金利来等国际知名品牌,也能在寻常批发市场觅到踪影,其批发价都在几十元到百元不等,与奢侈品应有的天价毫无可比性。

  业界:市场廉价仿货销路更好

  “就我所知,皮尔-卡丹的业务并未真正来到中国,即便有也不多。”一位从事服装销售超过15年的成都百货经理透露,“皮尔-卡丹主要将品牌大量分拆,如将服装、行李箱等的经营权分别交给国内不同的商家做。”

  资料显示,目前皮尔-卡丹在140个国家和地区有800多种产品授权。“我们卖场在售的皮尔-卡丹服装,价格只能算中等。”该经理称,“国内商家们大量贴牌,借用‘皮尔-卡丹’的品牌销售。由于经销商们考虑利润和投资回报,所以更倾向于将商品平民化以获取更多客源,导致‘皮尔-卡丹’在中国退出奢侈品行列。”

  身为好几个品牌服装成都总代理的孙先生称:“不管什么品牌,只要市场热销,很快就有大量仿货、假货跟进,由于价格便宜,仿货、假货反而比真货还好卖。”对华伦天奴等品牌“中国式”没落的背后,孙先生认为“仿制”太强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报道,目前国内仅“华伦天奴”就有200多个仿冒品牌,“华伦天奴”已如同一个万用词根,随意加个后缀,就可以“跳楼甩卖”。事实上,很少人知道,目前真正的华伦天奴在意大利仍然是个显赫的“时装王国”。“Valentino从没有使用过‘华伦天奴’作为中国名称,也从没有在中国销售过。”2004年,华伦天奴全球CEO迈克在“华伦天奴授权中国地区总代理签约仪式上”说的话,让很多中国人开始追问到底什么是华伦天奴。

  声音:

  争论一:奢侈品消费 中国出手不俗

  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表示,无论中国企业收购“皮尔-卡丹”在华业务最终结果如何,但至少再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底蕴非常深厚:“事实上,现在也正是时机进行海外抄底,我非常支持企业在这个时候走出去。”“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已占到全球第3,并且每年都在以20%的速度增长。”盛毅认为,如果“皮尔-卡丹”能够重回高档奢侈品行列,中国的市场也完全有空间容纳。事实上,近年来随着“LV”、“Gucci”等一系列高档奢侈品抵达成都,已经从侧面证明了成都市场的消费能力。

  争论二:价值几许 如此收购是否值得

  2亿欧元收购“皮尔-卡丹”在华的成衣和衣饰业务,究竟划不划算?“我认为它一文不值!”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吕志刚认为,随着国人购买力的提高,加上“皮尔-卡丹”仿冒货的肆无忌惮,如今的皮尔-卡丹品牌已完全失去了价值。吕志刚表示,皮尔-卡丹没落的原因除了品牌过度授权和对侵权保护不利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其他更多品牌的冲击,导致这些老的品牌被淘汰出局。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吴海燕认为,中国企业花那么多钱去收购一个国外的品牌,还不如收购当前中国设计师的很多品牌。因为2亿欧元完全可以为中国培养出知名品牌,如果将眼光放得长远,效果其实是一样的。

  争论三:“中国式抄底”还需理性对待

  吕志刚表示,遭遇金融危机后,以前很难想象的“中国式抄底”频频发招,甚至让世界都感到震惊。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国内企业确实强大了,有能力进行海外收购,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这是国内企业的一种自我虚荣满足的表现。

  多数人士均认为,购买海外品牌存在风险。以著名的“鳄鱼”品牌纠纷为例,我国内地注册的“鳄鱼”服装有3家:法国的LACOSTE鳄鱼牌服装,鳄鱼的嘴巴朝向右;新加坡的CARTELO鳄鱼牌服装,鳄鱼的嘴巴朝向左;香港丽新集团生产的是CROCODILE鳄鱼牌服装。由于3条“鳄鱼”都没获得独家注册权,可同时在内地经营。几条“鳄鱼”为争夺市场,打了多年官司。

  吕志刚表示,企业不应该盲目抄底海外品牌,而应更理性:买卖是否合算?收购回来是否能养得活?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