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垮掉的一代 嬉皮复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1日 09:27 《大周末Hotspot》

    你可以没有听过《San Francisco》,你可以没看过《阿甘正传》,你可以不知道“爱之夏”,但你无法阻挡这个夏天被超长印花裙、上世纪60年代的喇叭裤、摇曳的流苏等嬉皮服饰所淹没。 这个夏天我们以嬉皮的姿态,让“爱之夏”的内核—爱与和平,重现光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摇摆嬉皮士》剧照

回忆“爱之夏”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 —San Francisco
   
    也许国内大多数人熟悉《San Francisco》这首歌是从《阿甘正传》开始,但其实早在1967年,作为“蒙特利国际流行音乐节”(Monterey International Pop Festival)的宣传主题曲,其悠扬的曲调,朗朗上口、与主题“音乐、爱和鲜花”完美贴合的歌词,Scott McKenzie精湛的演唱,让这首歌一出世便红遍全美。当时,热爱和平的嬉皮士们哼唱着这首歌,头戴鲜花,喊着“反对越南战争”、“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口号聚集到旧金山Haight-Ashbury区,参加地下报纸《神谕》在金门公园的草地上举办的超大型行为艺术表演—“人类大聚会”(Human Be-In),用音乐、微笑让那个夏天洋溢着暖暖爱意。这便是“爱之夏”(Summer of Love)的由来。
   
    1976年7月7日《时代》将嬉皮士运动作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嬉皮士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因素就是友爱,这种友爱是不加区别和全方位的,并没有敌友之分。”嬉皮士见到警察不是逃避或以暴制暴地对抗他们,而是微笑着往他们的枪眼里插上美丽的花朵,嬉称自己为“花童Flower Children”,而嬉皮士所热爱的印花衣衫在上世纪70年代也形成了一股名为“花权Flower Power”的流行势力。


嬉皮的起源

    嬉皮(Hippie)一词的由来有各种说法,据《从朱巴舞到摇摆乐:非洲美国俚语字典》一书的作者Clarence Major考证是源自塞内加尔乌洛夫(Wolof)语,类似hepi,就是“看”的意思,或者hipi,意为“张开眼睛”。

    另外有些人认为是源自“hip”(人的髋部)一词,在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词典里,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或最有魅力的人,而嬉皮正是“垮掉派”的分支,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年轻人都不约而同将反主流的趋势下愈演愈烈,在70年代达到一个顶峰。 嬉皮士不论男女一律长发,穿着类似于道袍的长衫,挂着各式的珠串项链,头上插着象征和平与爱的鲜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谈论彼此都不太明白的“禅宗”,或交流对摇滚乐、公路电影的看法。他们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提倡性解放,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大人太虚伪。而关于他们被保守人士所诟病的吸毒问题,部分嬉皮士的解释是为了创作的灵感,有些是为了进入神秘宗教的冥想状态,但也有一部分嬉皮士并不吸毒。 嬉皮时代的潮流Icon 提到嬉皮,无法不提到John Lennon、小野洋子、Ali MacGraw等名字,正是因为这些偶像人物的推广,才使这一风潮席卷欧美。

    不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嬉皮士,人们都爱上了中分长发、印花长裙、大串大串的项链。银幕内外、唱片封套、明星写真、街头潮流都被嬉皮风所覆盖,波希米亚式的印花裙或民族风情十足的流苏马甲、披肩搭配牛仔喇叭裤成为当时最In的装扮。人们哪怕不能前往旧金山嬉皮圣地,都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进行嬉皮集会,互相在脸上画上嬉皮风格的图绘,系上头巾,拿着吉他,哼唱着他们自己的歌。现在想来,何等浪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