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从昆汀-塔伦蒂诺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5日 07:01 21世纪经济报道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和好笑,电影的启蒙不是始于一种艺术电影,或者为人生的电影,而是始于一部充斥暴力、犯罪甚至有些色情的商业电影,这几乎可以看作对电影的一种无声的讥讽。

  我的电影启蒙:从昆汀·塔伦蒂诺开始

  小的时候看过一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那个时候家里还有这么好的DVD高清画质影碟机,很普通的VCD影碟机,估计年龄小的时候看电影都是这样过来的,艺术电影喜欢的不多,大都看的是港台的枪战片或者欧美的商业片,也是科幻和动作片较多。当然了,那个时候根本不会注意一部电影的导演或者编剧是谁,最多记住一个熟脸的男女主角。我看的那部电影叫做《杀出个黎明》,后来才知道编剧是好莱坞著名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那个剧本是他年年轻时的创意。我当时看过影片之后觉得和其他的劫匪片或者说犯罪片不一样。感觉有些怪怪的,认为难道电影可以这样么?那可能是我对电影的第一个疑问。小时候看电影是不用大脑思考的,充斥的都是枪火爆炸中的感观刺激,但是第一次的电影启蒙,就是看过那部很烂的好莱坞式的商业片开始。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和好笑,电影的启蒙不是始于一种艺术电影,或者为人生的电影,而是始于一部充斥暴力、犯罪甚至有些色情的商业电影,这几乎可以看作对电影的一种无声的讥讽。但是,我的个体经验告诉我,我的第一次对于电影的思考就是始于此,也许幼稚可笑,但是我很珍惜我的这次电影启蒙,我更珍惜我从中认识的第一个导演,尽管他当时不过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编剧,昆汀-塔伦蒂诺。

  接着说那部电影。普通的商业电影,无论盛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枪战片、武侠片或者动作片,还是好莱坞式的那种大制作的科幻动作电影,他们在故事的讲述上一般都是单一直接的。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故事可以有许多的悬念,但是你不能有多个故事,也不能有多个叙述的角度,当然更不可能在故事的讲述中突然的变幻风格,不伦不类。人们看商业电影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上的满足,或者情感上的放松,所以一般的商业电影结局都是喜剧式的,毫无悬念的。商业电影最忌讳的就是导演自以为比观众聪明,所以一般的故事尽管很俗套,但是基本能被观众预测到,如果导演非要自以为是的认为观众都是一群傻瓜,想愚弄愚弄观众,那观众的对你的惩罚可能就从你的下一部电影开始。所以我们可以从观看数以千计的商业电影中总结出这样类型电影的基本要素:第一,俗套的故事,尽可能离奇的情节组合。故事虽然俗套,但是情节上出奇可以弱化故事的整体俗套的观感。第二,多启用知名的男女明星,男的当然是帅哥了,女的是美女自不待言了。第三,结局一定是喜剧的,大团圆式的,才能符合观众情感满足的特点。根据文化研究的说法,这个世俗的生活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我们的时时刻刻都在被压迫的生活中挣扎,但是通过电影中的喜剧结尾我们可以得知我们还有希望,我们的未来还是美好的,所以出了电影院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工作等等。这种情感上的象征性满足正是现代所谓文明社会的隐秘的统治方式。但是,这种一般的商业电影的模式我发现在昆汀的编剧的《杀出个黎明》当中给巧妙的处理了。那是一个俗套的不能在俗套的故事。两个劫匪劫持了一家银行,携款逃之夭夭。但是警察对他们的追捕从没有断过。这个电影的上半部就是讲述的这两兄弟劫银行以及开始逃往的经过。这样的故事确实很俗套,几乎俯拾皆是。可以说上半部分是一部警匪片。警察/劫匪二元对立的模式已经形成,这样的结局一般来说两种,最终被警察所谓正义的化身逮捕罪犯,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尊严;另外一种,劫匪在不断的逃往途中,表现出古社会当中存在,在文明社会或者金钱社会中的兄弟情义,通常的情节是,逃往的路上,兄弟其中的一个为了另一个牺牲了自己,让一个成功逃脱警察的追捕,并且最好让他进行忏悔,重新做人。但是《杀出个黎明》的下部分的故事讲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故事还是继续的逃往,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兄弟两个最终逃到了美国墨西哥的边界处,进入了墨西哥一家酒吧。到这里,前后的故事断然的分裂,故事叙述的风格也为之一变,变得诡异神秘起来。原来,这家酒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变异的僵尸,半夜十分,他们凶残的本相露出后,一场恶战就开始了。这电影的下部分就是讲述这两兄弟还有其余几人在酒吧中对抗那些僵尸一直到黎明的故事。

  可以看出,整部电影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组成,虽然他们的主人公是一样的。而且影片前后的类型风格也大不相同,按照前半部分的故事叙述,在下半部分是无法继续和完成终结的,其实到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警察的出现。在我看来,后半部分倒是类似于美国经典的西部片风格,风尘仆仆的独行侠,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和僵尸进行抗争。这是典型的西部片的叙事风格。原来所要延续的警匪片的风格,正义与否已经无干了,也许我们看到一半的时候还希望罪犯能绳之以法,但是看到下部我们的担心或者关心重点已经转移到了他们是否能抵挡着住僵尸的进攻能否坚持到黎明的曙光的到来。这就是鬼才昆汀的高明之处,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完全不同的类型在整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整合。我甚至能从中看到昆汀对以前的商业电影的一种嘲弄的意味,因为在以往电影中要得到贯彻的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在其中得到了消解,观众的感情虽然得到了满足但是不是情感上的象征性的满足,而是感观上的满足代替了或者说覆盖了社会性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昆汀的电影颠覆了电影中内容/形式的二元对立的传统结构。

  以后我看到的昆汀的影片就是他的真正指导的几部影片《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两卷)。如果说看《杀出个黎明》时的我还是一个未曾开化和启蒙的懵懂少年的话,那我看他的《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思考和品味这位鬼才导演的高明之处。电影还是商业电影,类型依然是犯罪片或者黑帮电影。昆汀好像特别的中意黑帮电影题材,他的为数不多的电影几乎均是围绕在此。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选材。他到底看重了这类题材的什么呢?是远离政治的远离庙堂的逍遥和自在么?是无需承载社会价值和道德论理的人类责任么?是单纯为了揭示那个处在社会的边缘人的真实么?还是想通过这种赤裸裸杀戮为最高准则的江湖来展示人类的永恒的野蛮呢?也许是都有一点吧。但是钟情于黑帮题材的电影类型不代表他延续以往的电影风格。相反,在《低俗小说》这部黑帮电影中,虽然有黑帮之间的恩怨和杀戮,但是那些已经不在主要了。换句话说,叙述或者故事已经不主要了。之所以这样说,昆汀在《低俗小说》中他采取了一种类似章回小说体的叙述风格,但是有不完全类似于章回小说体。至少对于小说中的章回小说,他的故事是紧紧连续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在《低俗小说》中,这种章回叙述方式只有在影片的最后才能完整的组合完成。在开篇的时候那场餐厅抢劫和以后的由屈伏塔和杰克逊扮演的黑帮小混混杀人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后屈伏塔和他们老板的情人之间又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其后,由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拳击手和黑帮老板之间又是一个故事。这是三个独立的故事,除了主人公相互有联系外,故事之间没有联系。尽管故事与故事之间是独立的,但是在观完影片后,我们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完整的影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感觉,但是确实一个很真实的感觉。因为昆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达成的一致,虽然中间的故事是独立的,但是开头的第一个故事在结尾处是完整的,在影片的结尾处昆汀把这个圆圈画完整了。这就是一种新颖之处。在我看来,以前的电影总是让观众在故事的讲述中得到感情上的满足,但是昆汀的影片颠覆了这种感情上的满足感。他也是让观众得到了满足但是不是在感情上而是在思考上,在理性的分析上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他紧紧用形式的部分就满足了观众。

  我认为昆汀的影片主要的意义就是一种电影形式上的革命,他类似于詹姆逊赞赏的布莱希特,有意的拉开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学会在观看中停顿,从幻觉中惊醒,并学会远距离观看电影,思考电影。作为这方面的一个例证,就是电影中的故事或者说情节。在《低俗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对话,但是那些塞满画面空间中的调侃和对话对故事没有任何的意义。比如那两个小混混去抢货,杀人之前在路上冗长的对话,你不会发现他们谈话内容的任何意义,谈话与他们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关联,他们只是在闲聊,这种闲聊甚至在他们杀人的间隙都能谈笑风生。这是一个和一般商业电影不同的地方,但是正是这样的地方,昆汀最彻底的颠覆了电影中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内容/形式”上,电影中作为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对话,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的对话,一度在影片中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在昆汀的影片中,对话的无意义行为就是一种革命,首先是对故事或者内容的革命,更重要的就是对整个电影的颠覆。在昆汀的《低俗小说》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宣称,内容或者说故事或者说叙事等都作为一种电影的形式而存在。正如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中所言,文本中,最具革命性质的是形式因素。这种最具革命性的意思在昆汀的影片中就是内容和故事也变成了形式的一部分,也变成了革命的一部分。

  说昆汀的电影中主要烘托出形式主义的痕迹,可能还是不是让人信服。但是,我们逐渐发现它的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因素证明了电影的任何形式都在他的影片中起着作用。比如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不停的更换,并且和内容的疏理愈加的严重,比如说昆汀在他的影片中对色彩的强化,都印证着他的电影已经是一种“形式主义电影”。

  比如在他的被称作向东方动作电影致敬、向动作巨星李小龙致敬的影片《杀死比尔》第一部中,在餐厅中的那场大屠杀残忍血腥无比,身着黄色运动衣的乌玛·瑟曼和杀手们的黑色西服的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而杀戮中那种时时鲜红的梅花一样的血液四散飞舞的时候,那种色彩的搭配成为了场景的一大亮点,而这同时,舞台上对台下杀戮视而不见的音乐成了对故事最好的隐喻:音乐不是故事的陪衬,不是故事的背景,而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主题。故事的主题是复仇,是杀戮;而音乐的主题是怀旧,是热情。我甚至一直的暗中思忖,要是把影片中的故事主题去除了,只有背景的音乐,那么电影依然是成立的,这就是形式主义电影的魅力所在。在《杀死比尔》的每一部的开头部分,昆汀都用了黑白胶片来交代杀死比尔的缘由,那种单一黑白对称的色调的运用不仅仅是怀旧的作用,还有一种明显的暗示的作用,对比的作用。对于一般的电影来说,开头交代以前的故事也同样用黑白胶片,但是一旦进入正统叙事之后,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之间的衔接是用比较柔和的色调处理的,比如温柔的绿色,淡淡的白色。但是在《杀死比尔》的两部开头,在用黑白胶片交代完缘由之后,很突兀的一种很浓重的背景色调就出现了,给人视觉上的不适应感,但正是这样视觉的刺激效果提醒你,一种浓重的色调的背景运用不仅仅是叙事的陪衬,他的存在也是影片独立的需要。昆汀好像极其喜欢浓重的色调,他的每一部电影无论背景的运用还是人物的着装方面,色彩的对比都很鲜明,对于这种偏好,我的解释就是想用他的色彩说话,用他的色彩代替电影的真正的叙事。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影片中只有色彩在讲故事。可以这样说,昆汀的影片中,除了人物不讲故事,其余所有的形式,无论色彩、音乐还有那个缺席的在场者,摄影机都在用无声的语言来讲述电影的故事

  这就是我理解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形式主义的电影,没有故事的电影,用各种形式来讲故事的电影。当然要是想从这样的影片的故事中获得社会的价值和精神认同,或者想读出某种政治性的见解的话,你可能会深深的失望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电影中没有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态度。其实有一句话一直以来都说烂了,没有政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对昆汀的电影同样可作如是观之。但是我更认为没有必要从昆汀的影片中读出政治的意义。我觉得他的反政治意义则更大。我喜欢他的影片就是喜欢他运行各种形式来讲述电影故事的能力。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导演还能这样的弃电影中的故事以不顾,玩弄各种的形式主义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电影启蒙的话,也许终将意味着我对影片的解读注定落在一个空洞的能指上。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