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影评人与电影人的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3日 07:26 外滩画报

  今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颁奖典礼上,协会主席、著名影评人阿蒙德·怀特与《黑天鹅》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大打口水仗,不仅令现场气氛极为尴尬,更引发影评人与电影人之间是是非非的争论。

影评人阿蒙德·怀特(Armond White)影评人阿蒙德·怀特(Armond White)

  如今正值一年一度的颁奖季,奥斯卡奖最重要的“风向标”金球奖也已经揭晓。相比英国谐星瑞奇·哲维斯(Ricky Gervais)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猛揭约翰·特拉沃尔塔、查理·辛等好莱坞明星不太光彩的老底,影评人阿蒙德·怀特(Armond White)在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颁奖典礼上的表现同样让人尴尬,尤其是与《黑天鹅》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打嘴仗的一幕。

  早在高中时代,怀特就对影评产生兴趣,深受《纽约客》著名影评人宝琳·凯尔(Pauline Kael)的影评集“Kiss Kiss Bang Bang”的影响,敬佩她敢于挑战靠人为炒作而走红的电影。怀特自1984年纽约的刊物《The City Sun》创刊起就担任其专职影评人,直到1996年该刊物关门大吉,之后他加入《纽约新闻周刊》(New York Press),同时还为《电影评论》(Film Comment)等权威电影刊物供稿,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电影课程。怀特的评论文章素来以口无遮拦、敢于直言著称,常有异于主流的价值判断,他视电影为一门艺术,反对将其娱乐化,他的评论多结合政治、社会等问题来谈电影。除了得罪不少演员和导演外,他在同行内也树敌无数,他称《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资深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为电影评论的摧毁者,批评他的影评脱离了社会和道德议题;同城的竞争刊物《村声》的霍伯曼(J.Hoberman)、《纽约时报》的司各特(A.O.Scott)、《纽约客》的大卫·邓比(David Denby)、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等人也都被他批评过。外界视他为“全美最让人痛恨的影评人”,他视自己为“血统纯粹的严肃影评人”,尤其看不起网络影评,敌视“烂番茄”(Rotten Tamato)这种综合影评网站,认为那抹杀了评论的独立性。怀特还曾说:“不该有小于30岁的人来当影评人”,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和人生历练。今年,怀特二度担任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按照惯例,他也是协会奖颁晚宴的主持人。和参与今年投票的大多数纽约同行不同,众人选出的这些获胜者——《黑天鹅》、《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和《社交网络》等,他本人并不喜欢,从他的影评文章中就可见一斑。这注定了颁奖之夜不会太平。

黑天鹅》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黑天鹅》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

  果然,就在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为自己影片的摄影师马修·拉巴迪克(Matthew Labatique)颁奖时,他抓住机会攻击了把《黑天鹅》批得一无是处的怀特(怀特在《纽约新闻周刊》上撰文称《黑天鹅》甚至还比不上黑人歌手Kanye West的一支MV):“我本来还以为自己是来为怀特颁发同情心奖的呢,因为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嘛,你理所应当拿一座回去。说真的,你就坚持你的作风吧,因为那样我们就更有理由不看《纽约新闻周刊》了。”阿罗诺夫斯基的话引起了某些现场观众的不满,于是他又说:“我是个蠢货,我道歉,问题是当你花费数年光阴完成某件作品后,眼看它被人批得体无完肤,实在很难接受……这是我唯一可以反击的机会,我现在已经说完了。”等到麦克风重新回到怀特手里,他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先是做了一个在肩膀上掸掸灰尘的动作,然后说:“没问题,这说明达伦读我写的东西。那就是我想要的。”从这一刻开始,会场的气氛就变得越来越尴尬。之后,安妮塔·贝宁(Annette Bening)上台领最佳女主角奖时,情绪忽然激动起来,含着眼泪表示,希望影评人和电影人能和平相处。不过,怀特并未收敛,在介绍写作《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的剧作家Tony Kushner上台为《社交网络》颁发最佳影片奖时,怀特说:“或许他能解释一下,这片子凭什么拿到最佳影片奖。”言下之意是,他认为这部影片根本没有可取之处。晚宴最后,怀特也不忘嘲讽一下跟他有宿怨的前《村声》影评人乔治亚·布朗(Georgia Brown)之子、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我要感谢协会,感谢你们一个奖都没有颁给《格林伯格》(Greenberg)。”

  第二天,怀特与阿罗诺夫斯基之争就登上了美国各大媒体。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推特等传播甚广的新媒体上,大都把怀特当作取笑的对象,但在新闻网站的留言栏里,至少有半数是谴责阿罗诺夫斯基心胸狭隘。网友评论道:“艺术家完成作品后就该有心理准备接受外界的负面批评,如果睚眦必报,只会显得小肚鸡肠。”

  事实上,在电影诞生的这100多年里,电影人和影评人的战争也算得上是持久战了。原本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者与鉴赏者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然而两者之间的恩怨却早已远远超出了电影的范畴。上世纪60年代,《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影评人朱迪丝·克里斯特(Judith Crist)就分别因为对《史家山》(Spencer's Mountain)和《埃及艳后》的负面评论得罪了华纳兄弟和20世纪福克斯。她被列入黑名单,被禁止参加媒体放映场。大导演比利·怀尔德还曾说:“邀请朱迪丝·克里斯特来评论你的电影,那就像是邀请波士顿连环杀人魔来给你做颈部按摩一样。”那一年,克里斯特获得了纽约女报人俱乐部奖,得悉她是获奖者后,本来答应包桌出席颁奖会的20世纪福克斯毅然退出,倒是《埃及艳后》的导演约瑟夫·L。曼凯维茨不计前嫌,私下把这笔包桌钱补上,最后和克里斯特成了好朋友。因为言辞犀利被多次列上黑名单的还有宝琳·凯尔。“当你的朋友和同事都能去电影院,而你却进不去时,那真是让人十分尴尬。曾经有次他们弄错了,把我放了进去,等我坐定后才发现我是黑名单上的人,再过来请我出去。还有一次,企宣人员看到我,索性骗我说那场媒体放映已经取消了。后来我才发现,我一走他们就宣布放映恢复。”洛杉矶独立影评人落得·洛里(Rod Lurie) 被华纳公司写上终身黑名单,因为1991年他在评论《抢钱至尊》(Other People's Money)时把主演丹尼·德维托(Danny DeVito)写成了“一个长着手臂的睾丸”。2009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综艺》杂志影评人安德森(John Anderson)在报道早晨8点半放映的纪录片《肮脏电影》(Dirt! The Movie)时,与制片方的Jeff Dowd发生激烈争论,两人大打出手。当然,偶尔也有happy ending——不久前,知名电影博客Sunset Gun的女影评人金·摩根(Kim Morgan)就和曾执导过《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的加拿大鬼才导演盖伊·马丁(Guy Maddin)结婚了。

  电影人和影评人的关系十分复杂。正常人都是如此,得到表扬会觉得高兴,受到批评就想反击回去。电影人的工作理应得到尊重,影评人也不可能因为担心别人受到伤害而影响自己的判断。重要的是,双方的交流是否建立于彼此的尊重和对电影的热爱基础上,而非纯粹的口舌之争。

  (文:韦伊)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