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疯狂的暑期档:80部新片 九成是“炮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09:58 外滩画报

  今年6-8 月的电影院,完美演绎出一种火爆和混乱共存的局面。80 部新片在3 个月内上映—如果不是《唐山大地震》占据了太多影厅和档期,影片数目还会更多。赚钱者寥寥无几,广受好评的电影,似乎也没有。

暑期档电影预定暗淡
暑期档电影预定暗淡

  中国电影一边火热地圈钱,一边经历着伴随高速成长而来的阵痛。电影市场的火热,完全体现在今年的暑期档。6月开始,平均每天都有一部新片公映,尽管有“不可阻挡”的世界杯,但两个月里仍有近60 部新片公映。但是整个暑期档的票房,却没有得到足够攀升,反而因为前所未有的拥挤,造成绝大数影片都在亏损。 6月公映的22部电影中,没有一部票房过亿,只有两部低成本影片《人在囧途》和《异度公寓》真正赚了钱。

  整个7月,《唐山大地震》一家独大,5 亿票房已经到手。除了在它之前的《枪王之王》抢了先机,靠着过亿票房赚了点钱,其余15 部电影都沦为“炮灰”。8月,又有多达22 部电影“不顾死活”地要挤进影院。

  这种浩浩荡荡的局面,究竟能有几个赢家?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新影联副总高军都认为,当前这种电影投资过热、过于盲目的情形下,胜者寥寥已是必然的局面。

  2010 年,中国电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影产量为288 部,全年电影产量有可能达到500 部,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童刚的短期目标,是每年争取有300 多部新电影进入主流院线,其中50部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即基本“每天一部新电影、每周一部好电影”问世。这意味着暑期档的拥挤很快就会变成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常态,大小影片鱼龙混杂的状态将持续下去并愈演愈烈。受限于内地很不完善的放映发行环境,影片之间的竞争会相当残酷,80-90% 的影片免不了要亏本。

  紧接着的问题是,假使真的保持全年平均每天一部新片的频率,每部影片真正能够获得多少放映空间?现在的市场究竟能不能装得下?

  在香港电影人文隽看来,现在中国出现的状态,都是成长中应该出现的情况。“中国的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超过500部,一年才有52 个星期,正常状态下,应该每一个星期都有10 部电影公映才算正常。”

  非常残酷地被掐掉

  高军给记者讲了一个“小白鼠效应”的故事:在一个不大的小铁笼子里关两只小白鼠,它们可以活得很惬意,如果是一对的话,还可以生儿育女,这个空间,就是他们最合适的生存空间;同样是这个笼子,如果关进50只白老鼠,因为过度拥挤,他们只能互相踩踏,互相影响,完全没有生儿育女的可能了……“我说的小白鼠效应,就是我们有的档期影片市场的真实写照。”高军说。

  7月的最后一天,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手头拿到了最后的排片表单,其中有6 部电影退出了暑期档,包括纪录片《天使》、《外滩》等,大多数影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显得相当陌生。尽管如此,8月公映的影片数量还是达到了22 部,拥挤程度不亚于6月。《唐山大地震》还在继续“吸金”,王力宏的《恋爱通告》、陈木胜的《全城戒备》、改编自迪斯尼作品的中国版《歌舞青春》已经进入市场。接下来,《怪物史瑞克4》和《敢死队》都是颇有吸引力的好莱坞电影。这些影片势必一团“乱战”,谁也不知道谁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或者,它们就是一群互相踩踏、互败互伤的小白鼠?

  “现在的情况,就像‘推土效应’,大家的力量是互相抵消的”,吴鹤沪想到的另一个比喻,意思却差不多。而且这样的形势,对于中小影片尤其不利。“票价相同时,观众肯定选择有大场面、大明星、大导演的大片,尽管这样的影片并不一定是质量最好的。”

  周星驰监制的动画片《长江7 号爱地球》质量其实并不算太差,但票房只有600 多万元,并匆匆下线。刘镇伟执导的阿娇复出之作《出水芙蓉》,剧本以及影片本身的原创性比《月光宝盒》等影片强很多,票房却也不足千万。

  中影营销公司总经理蒋德福承认,影片扎堆后,一个残酷的现象就是:有些影片不是不好,也不是没人看,在同档期上映的几部电影里可能它的上座率只比别人低一点,但是就“非常残酷地被掐掉了”。

  这些影片的导演,大多数并不像冯小刚那么了解市场。陈木胜的新片《全城戒备》公映前,他坐在记者面前,听说同期有众多影片公映,显得很无奈。只能双手一摊说:“拍完电影,发行上映的事情就交给别人来做了,我的本分完成了。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大家只能血拼,拼个你死我活。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只是对于我们香港导演来说,都习惯了。”

  高军认为,现在的电影市场是“虚火太旺”,进来了太多热钱、太多良莠不齐的投资人,而市场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一轮淘汰,虽然方法很简单,甚至粗暴。“谁的影片好,谁上座率高,就多演。谁的影片差,上座率低,就少演。这就是市场的解决办法。经过这轮优胜劣汰之后,市场才会走向理智和成熟,留下来的会是比较优秀的和比较幸运的。”

  但是很难说,这种市场的检验下能够存活的影片一定是优秀的。吴鹤沪就表示,今年内地市场很多作品表现不好。比如在香港热映的《岁月神偷》,不仅票房超过2000 万,而且好评如潮。但是该片在内地几乎没有掀起什么波澜。蒋雯丽执导的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在上海就没有几家影院放映过。“其实这两位导演的创作都很严肃、认真,口碑都不错,但是票房就是不好。反而是那些嘻嘻哈哈没什么营养的电影动辄拿到几千万。但也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我们的观众欣赏水平低……”

  今年6月,文隽监制的影片《人在囧途》是赚钱的两部电影之一。加上宣传和发行,成本不足800 万,却卖了接近5000 万。另一部赚钱的影片《异度空间》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烂片,但是胜在类型,惊悚题材属于现在市场上的“稀缺片种”。

  算命定档期的“热钱”

  截至5月,今年共有189 部内地电影立项,而在2003 年以前,一年的电影立项总数都不到100 部。这造成了一个假象,似乎真有大把大把的热钱冲进来拍电影。

  最近一年,影视圈内一直盛传着各种“不差钱”的说法。到处都有人在找剧本,都说有个有钱的老板想拍电影,要找个好本子,也要找好的新导演。比如有个财大气粗的老板,找到彭浩翔,要给他出一大笔钱拍大片,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跟着这部电影去国外的影展走红毯,让自己风光一下。还没等彭浩翔说自己的看法,他又加了一个条件,自己的女朋友也要演这部电影。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内地市场的电影产业却蒸蒸日上。2009年,中国国产电影产量为456 部,相比2008 年, 增长率为12.32%。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营收为106.65 亿元,相比于2008 年的84.33 亿元,增幅达26.47%。我国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0 亿元起步,8 年内年均增幅超过35%。

  目前流入电影的资金特别多,据高军介绍,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游资,既有山西煤老板的钱,也有温州游资。投资电影回报快,一般7-9 个月就能收回成本,慢一点也就再多两个月,遇到成功的项目,投资回报率也相当不错。当年新影联旗下的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了《叶问2》,回报率在200%,立刻成为新入行的投资者们的榜样。

  “比如原来的房地产公司,现在下属都有一个文化产业公司。原来山西挖煤的老板,现在摇身一变,也变成了文化人,开始和中影合作拍电影了,今年这种情况特别普遍。”吴鹤沪告诉记者。的确,很多煤老板、房老板已经变成了“文化人”。《机器侠》、《人鱼帝国》等电影就出自这些资本之手。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内地参与拍摄电影的单位有370 多家。除了像华谊兄弟、中影、上影等十几家大家熟悉的影视制作公司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拍部电影,临时性地成立一家公司,如果赚了钱,就接着再玩一把,如果亏了本,就“拍拍屁股走人”。

  “现在因为热钱太多,盲目投资的人太多,就造成了市场的过度拥挤,造成了产业的投资过热。很多投资客既投机,又盲目,又是门外汉,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高军表示。

  高军担心的是,电影投资过热的情况下,容易低质量影片泛滥。电影人应该更加注重题材的稳定性、稀缺性,尽量避免跟风和重复。跟风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叶问》成功后,跟风拍摄的《叶问前传》、《狮吼传》等都是赔钱片。截至目前,今年在广电总局电影局立项的影片中,题材恶性竞争非常突出。关于关羽的电影有《关云长》、《关公》、《武圣云长》、《武神传》;4 个孙悟空将分别出现在《美猴王》、《大闹天宫》、《孙悟空》、《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鸿门宴》、《王的盛宴》、《刘邦与项羽》三部电影都要摆出鸿门宴的阵势;此外,杨家将也要出现三个版本:《杨家将》、《杨门女将》和《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

  新影联旗下的盛世华锐前后投资了20 多部影片,无一亏损,高军认为,这是因为经过了严格的市场论证,那些外行肯定做不了这样的事情。外行发行人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多数公司对于电影拍完之后到底什么时候公映、怎么排档期,都不甚了了。吴鹤沪说,很多人根本不会分析市场,也不研究自己影片的定位,最后就像结婚一样,干脆找一个算命先生来算一个日子,定档期。

  不过在蒋德福看来,热钱也不完全是坏事:“我觉得目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一个不是特别成熟的阶段,外面的资金支持和援助,会让它完成一个非常好的过渡,达到更好的市场效果。”

  全世界都没有的院线奇观

  蒋德福也承认,中国电影现在的确面临着一个瓶颈:“如果500 多部电影都要投放到市场上,我们到底有多少空间给这些电影?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让这些影片挤得头破血流?”

  在蒋德福看来,中国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影院和影厅的数量。在美国,16 个厅以上的影院占全国影院的30%左右。而在中国内地,6 个厅以上的影院就算是多厅了。上海影厅最多的是永华影院,共11 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高峰时段,仍然没办法照顾所有同期公映的影片。一般情况下,6 个厅的影院同时能容纳4 部电影公映,因为有的片子比较好的话,可能起片的时候就会占用两个厅, 4 部影片平时就穿插放映,容量非常有限。

  眼下各地都在兴造影院,国内目前的银幕数是5300 多块。一线城市所有的商业区基本都已完成布点,接下来,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市场将成为大势所趋。蒋德福说:“如果我们的银幕达到了一万块、两万块以后,我相信,这些影片就不会扎堆了,大家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选择来安排不同的档期了。”

  除了影厅数量之外,院线也需要进一步发展,来适应目前高速成长的电影市场。

  中国目前的电影院线完全不能跟国外相提并论。在欧洲国家,有的是专门的文艺院线。而在中国,无论是国有院线还是民营院线,大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时候,它不可能去照顾所谓文艺片,只会考虑票房潜力。

  很多年前,大家都在呼吁要成立一条文艺院线,做两个文艺特色的影院。但是在蒋德福看来,“我觉得这是一种空喊,没有实际意义;这个问题也讨论了很多年了,现在还是为时太早”。

  据文隽介绍,上世纪80 年代电影黄金时期的香港,每年的产量达到300多部。当时一共有3 条院线掌管着150多家影院。听上去,影院的排片似乎也很拥堵,但事实并非如此。

  香港有很完善的院线制度。每一部上映的电影,在公映的第一个星期里,都必须保证有每天5 场的排片量,还有一个完整的周末档期。然后才根据这段时间的票房决定下一周的排片。在公映的第一周里,片方和影院的票房是五五分成。到了第二周,通常观众人数就会减少,票房就会变成四六分成……

  文隽补充道:“但是香港的影院市场就很健康。我们香港的电影人没人会抱怨,大家都是平等的。要赢得高票房就是靠本事,没本事的,第一个周末过后就下片了。”他还表示,现在国内所谓的市场,就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他去过全世界很多影院,都很少能看到内地电影院这样的奇观:一个影院 可以夸张地把所有的厅都拿来放一部电影,一部大片可以占领整个影院70-80% 的放映空间。

  何润东主演的影片《我的美女老板》最近公映,他整天都在担心影院会不会安排档期。事实上,这部电影就像绝大多数小片,大部分影院只能在上午10点排一场,晚上10 点之后排一场。如果没有拿到政府的红头文件,根本不可能保证有充足的上映时间。

  吴鹤沪也承认,中国的排片模式的确有弊端,并不是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其实应该细水长流地放映一些不同类型的影片,经营一些有特色的电影。比如在香港,很多电影院都有各自不同的专长,有的就是以放映港片为主,有的就是主打西片。

  在他看来,院线理想化的工作状态,是全国十大院线能每个月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制片人、发行协会把有意于最近公映的电影一股脑地抛出来,然后院线一起讨论协商,怎么把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影片作合理的分配。他说:“我们希望能够波浪形地推动电影市场,上下的反差不要太大,再综合考虑片方的实际利益,争取让每部电影都能享受到一个独立的公映周末。”

  只是,这样的院线“联席会议”,目前恐怕还只是在各位院线老总的脑海中偶尔闪现一下吧……

  文隽:过去一年太多烂片赚了钱,破坏了市场

  内地电影市场“蓬勃”的表面下,也出现了一些假象。

  很多从来没有投资过电影的“外行人”,以为电影赚钱很容易。天天听人家说,这个动不动就赚了几千万,那个赚到上亿。还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熟悉电影的游戏规则,就跌跌撞撞地进来了,而且投了一大笔钱。

  但是电影并不是1+1=2 的事情。香港人现在把内地的情况,叫做“一窝蜂”。投资拍片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电影拍给谁看,有的人就图圆一个梦,为了让自己过把瘾,还总觉得自己拍得这么好,有这么多好的点子,怎么没有人来欣赏。

  观众凭什么要来看你的电影?其实说到底,无非是营销的方法和电影的内容。

  《人在囧途》首映的时候,有记者让我预测票房,我当时就谦虚地回答:“这部电影的票房应该能超过3000 万。”其实,2006 年世界杯举行的时候,内地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部《疯狂的石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今年的世界杯能成就哪一块“石头”。

  很多人现在都觉得,《人在囧途》的题材那么内地化,讲的是中国的春运,怎么可能是两个香港人能够拍出来的?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在北京已经住了20年了,是正宗的老北京,我甚至比内地人还了解内地,还同情民情。

  叶伟民导演执导这部电影,我则是被临时拉来帮忙救场的。拿到剧本之后,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原来的剧本完全推翻,重新弄了一遍。剧本必须让大家引起共鸣,我写剧本都写了30 多年,这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观众后来的反应还是超出我的想象。创作是要凭良心,我不愿意把这部电影弄得很山寨、很恶搞,我就是想让大家能够对喜剧有好感,要和现在其他人拍的喜剧类型片区分开。而且不要让大家看了那么失望,觉得“原来还是那些嘻嘻哈哈的东西”,我们要和普通人的情感站在一起。

  这部电影的营销工作做得并不好,我也公开批评过。因为很多同行都告诉我,如果片子的营销做好一些,票房可能更好。什么叫营销做得好?就是要营造一个让人非看不可的氛围。

  我在香港做过十几年的宣传总监,还算知道一些电影宣传的要点。我们的首映式选在周六,下午两点才走红地毯,这简直就像是一个外行人做的事情,所有的新闻都要周日才能见报,这是一周里面最没有人看报纸、看新闻的时候。首映的时候还放反了片子,这种低级错误简直让人无法原谅,如果片子一般,很多人肯定当场就跑了,不要看了。

  这部电影的第一周票房只有200 万,到了第二周就升到了1700 万,靠的就是观众口口相传的口碑。

  我这个人当监制,拍出来的电影基本上票房都没败过。其实那些不成功的影片,我之前就会拒绝掉。在电影圈这么多年,这点基本的判断我还是有的。《人在囧途》能够盈利,是因为成本控制得很好,总共才800 万不到。而且在喜剧的类型上,不去模仿,用细节决定一切。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我过去在香港拍的影片里面基本上不会有一个好人,不是妓女就是小混混。但是来内地拍戏,就要看国情。我的电影里就是不应该有坏人,他们会引起官方的注意,而且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也会觉得不舒服,我想让他们离开的时候心情愉快。这就是我拿到剧本,一开始就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在想该用什么笑料和段子,去把一部电影强撑起来,这些都没用。

  去年我监制的影片《倔强的萝卜》,600 万的成本最后拿到了2300 万的票房,也算是以小博大的一个案例,最后也赚了钱。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很难再往上走,虽然叙事有特点,但还是陷入了“石头”的喜剧套路,缺少创新。

  那部电影是文广集团找到我来担任监制的。我和导演田蒙相处了两个礼拜,发现这个人很靠谱,他话少,是实干派,我才放心地答应帮忙的。影片拍摄的时候超了预算,我都直接对他说,我的片酬可以不拿。其实赌的就是这点眼光。

  《人在囧途》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因为它是一个有诚意的喜剧,它很靠谱。那些嘻嘻哈哈的恶搞喜剧,观众会看,但是也会骂,连刘镇伟拍的都会有人骂,不能让观众打心底来认可你的笑点。去年,王晶还能凭借《大内密探灵灵狗》拿到过亿票房,就是利用观众对怀旧的一点点好感,现在这种片子都跟着来了,什么“唐伯虎”、“嘻游记”里面没有一个再能过亿的,这一套肯定不行了。

  8月份,我监制的另外一部惊悚片《荒村公寓》也要公映,它的票房应该在3000 万左右。这个数字我估计得很保守,但也不会亏本。

  2008 年,我监制过一部叫《荒村客栈》的惊悚片。那是给某个电影频道拍摄的影片。我当时接手后,就要求后期不能让女导演插手,我自己来剪片、补拍戏,完成后期制作。然后,这部戏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上映,居然拿到了1600 万的票房。

  这说明了类型的重要性。内地电影部门最忌讳大家拍鬼神,但是人就是犯贱的,越是不让看的,就越想看。一旦有这种类型的影片能够通过审查,就有观众愿意去看。从阿甘导演拍摄的《天黑请闭眼》等惊悚片,到今年6月份那部烂得不能再烂的《异度公寓》,都能拿到过千万的票房,都是这个原因。这种类型片,跟编剧、导演的能力没有任何关系,任何时候,都有观众会买票去看,它都有自己的类型优势。

  连《荒村客栈》、《异度公寓》这样的烂片都能拿到近2000 万的票房,为什么我这么保守地估计《荒村公寓》的票房?按道理,有余文乐、张雨绮主演,还有罗志良这么优秀的导演执导,这部电影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起码应该有五六千万的票房收入。但是这一套已经被太多人模仿过了,尤其是被前面那些烂导演、烂编剧,被他们做出来的烂片搞坏了,这种类型片给大家留下了很糟糕的印象。过去的一年有太多这样的烂片赚了钱,比如《午夜出租车》等,这些质量不好的电影破坏了整个市场。

  其实,我更为罗志良导演感到愤怒,他被人“强奸”了。《异度公寓》大量的宣传都是在剽窃,借着罗志良10 年前拍的那部《异度空间》说事。10 年前,罗志良拍摄了张国荣的遗作《异度空间》。《异度公寓》在片名里,不仅用了罗志良10 年前的东西,又用了他10 年后新片片名里的“公寓”。这部《荒村公寓》完全是被他们糟蹋了。

  这种类型片,如果有很好的编剧、导演、演员,本来可以很卖座,很能讨观众的喜欢。比如陈嘉上的《画皮》,其实就是走的文艺+ 惊悚+ 鬼片的模式,因为在编、导、演每个方面都做得很优秀,所以才能够卖出来两个亿的票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